程 輝
(松原日報社,吉林 松原 138000)
?
新聞記者為啥要走基層
程輝
(松原日報社,吉林松原138000)
摘要:中宣部提出新聞宣傳工作實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是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解決新聞工作者“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這一系列重要問題的一大舉措。本文以一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實踐為例,論述了新聞記者為啥要走基層的道理。
關鍵詞:宣傳作用;形象思維;情文并茂;好新聞是搶出來的;以一當十
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它必須用事實說話,而事實應該是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這樣才能感動人、吸引人、教育人,充分發(fā)揮新聞的宣傳作用。
近年來,中宣部提出的新聞記者實行“走、轉、改”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新聞記者要到基層去,到新聞現(xiàn)場去,這種耳聞目睹的感覺,就是寫好新聞稿件的重要思想基礎。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深入基層,發(fā)現(xiàn)新典型、新經(jīng)驗,寫出生動形象、富有時代特色的新聞報道。
大家知道,作家要感受生活,文學作品主要運用形象思維,離開了形象思維,就無所謂的典型化。所以文藝工作者很講究寓理于情,寓情于景。例如,宋祁的《玉樓春》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和張先的《天仙子》中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個“鬧”字,一個“弄”字,都是表現(xiàn)動態(tài)的,把抽象的春意和靜止的月色花影寫活了。作者如果對生活沒有深刻的感受,是寫不出這種千古名句的。
文學作品要有感情,要有文采,新聞作品也應該情文并茂。要做到古人所說的:寫情——沁人心脾,寫景——在人耳目,敘事——身臨其境。
以中國新聞大師穆青同志的作品為例。他的著名通訊《雁翎隊》開頭的兩段話:“魚兒,游開吧,我們的船要去作戰(zhàn)了。”“雁啊,飛去吧,我們的槍要去射殺敵人了。”讀完了它,白洋淀里游擊隊員的聲音、動作、心情和抗日的信心,一下子就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了。對于游擊隊員的這個動作的形象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傳神的境界,短短的30個字,就描繪了多幅生動、美麗的圖畫。又如他和馮健、周原同志合作寫出的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關于焦裕祿因為肝痛而頂著椅子扶手工作的描寫,塑造出了焦裕祿不惜性命為黨工作的縣委書記的形象。
當前在采寫新聞稿件中,有一種現(xiàn)象值得注意,就是枯燥乏味的東西不少,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也很多。例如,有些人寫模范人物總是用“起早貪黑”“大公無私”“廢寢忘食”“一心撲在工作上”之類的贊美詞語,而這些人在哪件事上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就看不見了,這就是沒有深入基層采訪的緣故。
在深入現(xiàn)場觀察中,應該注意觀察什么?首先,要觀察與新聞有關的基本事實;其次,要抓住能夠充分反映事情本質的細節(jié)。新聞現(xiàn)場是活靈活現(xiàn)的,猶如一場電影似的。新聞記者就是要抓住這場電影中最富有特色、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鏡頭,把它介紹給廣大讀者。
在人物采訪中,記者同被采訪者交談,是獲得新聞、核對事實的最重要的手段。現(xiàn)場采訪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你說我記。關鍵是要抓住特點、突出個性、耐人尋味,這是記者采訪寫作成功的一個定理。
例如,《吉林日報》2000年3月19日1版發(fā)出的《副司令員解甲還鄉(xiāng)搞綠化》一文,獲得了全國省(市、區(qū))黨報好新聞一等獎;獲得第十屆吉林新聞獎一等獎。
這篇消息很有新聞性。一是人物典型。他原是長春軍分區(qū)副司令員;二是事件典型。一個軍隊師職干部不在省會長春享清福,而回到家鄉(xiāng)大山溝里植樹造林,思想覺悟很高。同時,也很有針對性。機構改革,一大批年齡到杠的老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退下來之后干點啥?是經(jīng)常玩在麻將桌上、撲克牌里,還是干點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副司令員解甲還鄉(xiāng)搞綠化》回答了這個問題。
新聞記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其使命是非常崇高的。在新聞工作中,要忠于職守,真實、全面地反映實際情況,既不夸大,也不歪曲,同時使用表揚和批評這兩種武器。
新聞記者要愛崗敬業(yè),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順利的,不順利的,態(tài)度好的,態(tài)度不好的,有提供方便條件的,也有拒絕采訪的。記者要牢記“好新聞是搶出來的”這個大道理,千萬不能存在“等新聞”的懶惰思想。有的記者一等經(jīng)驗總結出來,二等會議報告定了稿,三等簡報材料拿到手,就想“等米下鍋”、吃“現(xiàn)成飯”,這樣是成不了合格的記者的。
記者深入基層采訪要多抓素材,不能淺嘗輒止,不要抓來一兩個事例就寫新聞,不要有“材料差不多了”“夠用了”等想法。采訪新聞事例要“以十當一”,寫稿時運用事例也要“以一當十”,這樣才能突出事物的本質。魏巍同志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通訊,他在朝鮮時寫了通訊《自豪吧,祖國》,用了20多個事例,帶回國后只用了幾個最能說明問題的事例,在全國成為名篇佳作。
總之,新聞記者必須走基層、摸實情,下水里撈到“鮮魚”,才能寫出有血有肉、感人肺腑的新聞作品。新聞工作是繁重的腦力勞動,新聞記者除了睡覺以外都在工作,“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說明了這個理兒。記者需要敬業(yè)、需要勤奮、需要下基層,這樣才能寫出具有時效性、現(xiàn)場感、真實生動的新聞作品來。
參考文獻:
[1] 宋祁.玉樓春[DB/OL].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 shijulist/35050.html.
[2] 張先.天仙子[DB/OL].http://wenda.so.com/q/1378462075066 032,2013-09-06.
[3] 穆青.雁翎隊[DB/OL].http://tieba.baidu.com/p/840031163,2007-08-11.
[4] 穆青,周原.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DB/OL].http:// www.bjhnswjd.com/hotel/NewsDetail.php?id=41,2013-08-16.
[5]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DB/OL].汪慶成的博客,http:// blog.sina.com.cn/wqc268qq.
[6] 副司令員解甲還鄉(xiāng)搞綠化[N].吉林日報,2000-03-19(1).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