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勇 劉改換 尚利娜
(太原理工大學 《煤炭轉化》編輯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定量評價對我國學術期刊的影響
牛曉勇 劉改換 尚利娜
(太原理工大學 《煤炭轉化》編輯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學術期刊定量評價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術界和期刊界對其的批評也不絕于耳。筆者從評價機構、期刊出版者和學術期刊管理者三者的角度就學術期刊定量評價的弊病和解決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蒲泻推诳ぷ髡邞茖W看待、合理利用評價結果,共同促進我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與繁榮。
學術期刊;定量評價;文獻計量學;定量指標
期刊評價是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學術期刊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增長趨勢進行量化分析,揭示學科文獻數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規(guī)律,為優(yōu)化學術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參考。[1]
我國期刊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20世紀70年代,引進和介紹國外期刊評價理論和方法;第二,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期刊評價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并應用于實踐。第三,20世紀90年代至今,出現了一些較大規(guī)模的應用研究項目,形成了一批較為成熟的期刊評價體系,并取得了不少兼具學術性和使用性的研究成果。[2]
近年來,關于學術期刊評價以及評價成果發(fā)布的會議頻繁舉行,學術期刊界及其管理人員的參會者也趨之若鶩。這些現象都可以看出學術期刊評價越來越受到相關領域的重視,對科學研究和學術期刊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但對評價的批評之聲也不絕于耳?,F針對學術期刊定量評價的弊病進行相應分析,以期為關注評價結果的各類人員提供參考。
(一)評價機構縱多,評價指標大同小異
目前,國內比較成熟和完善、受到廣大學者廣泛關注和認可的有關期刊評價的機構及評價報告主要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發(f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包括核心版和擴刊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和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發(fā)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編制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簡稱“CSCD”)和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簡稱“RCCSE”)等。以上評價機構均采用了諸如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基金論文比等一些文獻計量學指標,只是被賦予了不同的權重。造成了被選出的核心期刊往往大同小異,而有一部分期刊在不同的評價體系中表現不同。不但使關注和使用期刊評價的人感到困惑,而且也造成評價時人力、物力及時間的浪費。
(二)現有評價方法不利于一些期刊的發(fā)展
一方面,不同的評價體系現多采用“分類評價,同類比較”的方式,這樣的評價方式無疑對專業(yè)性期刊是有利的,卻不太利于一些多學科期刊和綜合類大學學報的發(fā)展。因它們的學術計量指標(諸如: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以及被引量等)大多數不如專業(yè)期刊靠前,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排名總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學科相對較窄,但非常有特色的專業(yè)期刊而言,其擁有該專業(yè)背景的讀者和作者人數有限,使這些很有專業(yè)特色的期刊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排名較為靠后,不利于它們的生存與發(fā)展。
(三)期刊評價破壞了原有的學術生態(tài)
任何系統(tǒng)都會占據特定生態(tài)位,并且逐步拓展自身的生態(tài)位,以改變和適應環(huán)境。在自然界,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有規(guī)律地結合,才能構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綜合體。[3]如將不同種類的學術期刊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采用統(tǒng)一的量化指標來評判期刊的優(yōu)劣,會使一些在評價系統(tǒng)中不利的期刊很難獲得優(yōu)質稿件,不僅使刊物發(fā)展前行阻力重重,而且連生存都會受到巨大挑戰(zhàn)。
(一)評價機構的自我完善
各評價機構針對定量評價中存在的缺點,也都作出了積極的應對,以求得出的結果更加客觀公正。隨著近年來互聯網和不同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滾滾浪潮,各評價機構也作出了與時俱進的修正。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我國最早的學術期刊定量評價的成果之一。自1992年第一版問世以來,截至目前已出了7個版本(最新版為2014年版),計量評價指標由最初的3個增加到目前的12個,每一版都對上一版的指標做了修正,剔除了不合理的指標,并且指標的權重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指標增加了Web下載量,為避免過度自引增加了他引影響因子。為使評價結果盡可能跟上科技研究和期刊發(fā)展的需要,每版的時間間隔也由4年變?yōu)?年。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作為期刊評價的后起之秀,在評價過程中也有自己獨到的做法。針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出的核心期刊較多的問題,將不同學術期刊細化為權威期刊(A+)、核心期刊(A)和擴展核心期刊(A—)等6個等級,這樣使每一種期刊都有自己具體、可行的奮斗目標。目前,隨著我國開放獲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的增多,《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17~2018)又首次引入中文開放獲取的學術期刊作為單獨的門類進行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成立于2013年,該機構在2014年發(fā)布了首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MI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報告。本評價體系在強調學術性評價的同時,注入了意識形態(tài)屬性指標,評價打分引入扣分機制。[4]把期刊發(fā)表的論文被著名數據庫收錄作為評價該期刊的一項指標,一定程度上將“以刊評文”的傳統(tǒng)做法轉變?yōu)椤耙晕脑u刊”,開辟了學術期刊質量發(fā)展的新途徑。
各評價機構所做的努力還遠不止這些。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評價機構在不斷地修正、完善評價方法,以期得到更為公正且更有說服力的評價結果。
(二)學術期刊從業(yè)者應正確看待期刊評價
期刊評價存在的目的就是為科學評價與科研管理服務、為圖書館選刊提供科學依據、為廣大讀者和作者重點閱讀和投稿作參考以及為期刊管理者和大學評價科研管理提供信息服務。在評價過程中,有意無意對期刊的稿源和各種利益的分配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才使得期刊界異常關注期刊的評價結果。學術期刊產生的初衷是將科學文化成果更為快速、準確地發(fā)布出去,讓盡可能多的目標讀者看到,使所編輯的期刊成為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者成果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園地,不斷擦出人類智慧的火花。身處其中的學術期刊編輯界的從業(yè)者在關注評價數據的同時,更應看重的是期刊內容本身。只有以讀者為主體所進行的評價,才是基于內容的、超越功利的、不可被操縱的評價方式。[5]各學術期刊從業(yè)者只要認認真真做內容,兢兢業(yè)業(yè)編刊物,以服務讀者為己任,這樣的刊物定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wěn)。
(三)學術期刊管理者應正確看待評價結果
作為學術期刊的管理者應科學看待評價結果,尊重學術期刊的學術生態(tài)規(guī)律。倡導學術期刊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鼓勵學術期刊的學術個性。希望管理者在關注評價排名靠前學術期刊的同時,也多注意排名靠后期刊的生存空間,使各層次學術期刊都能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從出現起就飽受爭議,但它還在茁壯成長、開花結果。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學術期刊定量評價之所以目前在我國受到學術界、期刊界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等的高度重視,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通過評價機構、學術期刊編輯界及其管理者三方的共同努力:評價機構自身要不斷地完善評價指標和修正評價結果;學術期刊界要冷靜看待評價結果,不要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計量指標的提升,兢兢業(yè)業(yè)辦期刊、扎扎實實做內容;期刊管理者要科學地看待評價結果,創(chuàng)造出適合多種學術期刊生存的、和諧多樣的學術生態(tài),鼓勵各層次學術期刊共同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水平一定會跟上我國科技進步的步伐,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1] 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衡量學術期刊均衡發(fā)展的新指標——和諧指數[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21-623.
[2] 陳桂華.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河南省科技期刊統(tǒng)計與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4):148-152.
[3] 王豐年,劉森.中國學術期刊定量評價的弊端和對策[J].科技與出版,2013(9):126-128.
[4] 李瑞英.首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報告發(fā)布[N].光明日報,2014-11-23(03).
[5] 劉京希.學術期刊評價:形式為王還是內容為本?[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0(5):34-39.
G239.2
A
1674-8883(2016)20-0255-01
牛曉勇,男,編輯,研究方向:編輯與出版。尚利娜,女,編輯,研究方向:編輯與出版。
劉改換,女,副編審,研究方向:編輯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