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閻錫山是一個異數(shù)。一個本地人統(tǒng)治一個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國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才可能出現(xiàn),任何大一統(tǒng)的王朝或政權絕無可能。歷史給了閻錫山一個機會。山西省是民國時期的“模范省”,美國的《時代》周刊曾對閻錫山治晉作過評價:“閻錫山實際上處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盡管當時晉西南地區(qū)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錫山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他便顯得出類拔萃?!?/p>
90年前的免費教育
和同時代那些在民國政壇上走馬燈式的軍閥不同,由于閻錫山長期統(tǒng)治山西,他得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理論以及有充分的時間來實施。
閻氏自稱奉行“公道主義”。1921年6月21日,閻氏在督軍府進山召集山西學政各界及社會賢達二十四人會議商討山西改革問題。史稱“進山會議”,這個會議一直延續(xù)到1923年10月才結(jié)束。經(jīng)過兩年多的商討,閻錫山推出了他的“公道主義”,概而言之:只有主張公道,才能超越地域、國家、人種的界限,達到“世界大同”。具體方針是:實行“資公有”“產(chǎn)私有”“按勞分配”。閻錫山主張:“強凌弱、眾暴寡、富欺貧、智詐愚,社會之不平也,賴公道以平之;老無養(yǎng),幼無撫,鰥寡殘廢無救恤,社會之缺陷也,賴公道以補之;貪官貪,污吏污,劣紳土棍害良民,人群之四害也,尤賴公道以除之?!?
“公道主義”帶有濃郁的儒家“德治”色彩。閻氏踐行其“公道主義”的方式,亦和古代一些儒家循吏的做法相似。古代被史籍稱贊的循吏所做的不外乎:興學、重農(nóng)、正風俗。閻錫山治理山西所做的是這種循吏所為在山西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升級版”。
閻氏在三晉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不遺余力地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當然囿于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所實行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免費義務教育:“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歲到十三歲,這七年內(nèi)須要有四年上學,這就名叫國民教育;凡上過學的人,知識就高了,身體也壯了,為父母的無論如何貧窮,總要使子女上學,是父母對于子女的義務,又名叫義務教育;國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學,就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p>
1925年,陶行知實地調(diào)查后,如此評價山西的義務教育:“我們不能不佩服山西人民對于義務教育之忠實努力,自從民國七年開始試辦,到了現(xiàn)在山西省100學齡兒童中已有70多人在國民小學里做學生了。山西之下的第二個省份(江蘇)只有20%多??梢?,真正實行義務教育的,算來只有山西一省。”
村政自治
閻氏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社會治理層面的,即推行他的“村本政治”,在全省搞“村政自治”。閻錫山大力興辦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實施“村政自治”。他曾說過:“國民知識為民主立憲的根本,非教育普及不可。”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曾到過太原受到閻錫山的盛情款待,閻對泰戈爾不無自得地介紹自己的治理主張:“民國六年,錫山兼綰民政,討論施政之方,以為村者,人民聚集之所也,為政不達諸村,則政仍粉飾;自治不本于村,則治無根蒂。提倡水利、種樹、蠶桑、禁煙、天足、剪發(fā)等所謂‘六政,其中將村政建設作為施政重點?!?
從1922年開始,“村本政治”在山西全省推行?;緝?nèi)容包括:設立編村,每一編村管百戶人家,每村設村長、村副和村公所;村以下設閭、鄰組織,以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閭,設閭長;另設村級組織息訟會、監(jiān)察會和村民會議,并成立由適齡男丁組成的保衛(wèi)團;制訂村禁約(閻氏將其稱為“村憲法”)規(guī)范村政。村長和村副由村民會議選舉產(chǎn)生,“村內(nèi)居民年在二十歲以上者,均得參與村民會議,如村中習慣以每戶出一人亦可。”
閻氏所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大力興辦實業(yè)。實業(yè)包括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如大修水利,植樹種桑;也包括新興的工礦業(yè)、交通業(yè)和商業(yè)。如閻氏主政期間,修建了橫貫山西南北、長達800公里的同蒲鐵路;開采煤礦、鐵礦;建造了太原兵工廠、太原鋼鐵廠等一系列大型重工廠和眾多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yè)廠。
閻錫山是一個異數(shù)
和傳統(tǒng)的儒士一樣,閻錫山是主張“官師合一”的,自認為有教化百姓的責任。他一生主張“中的哲學”,即做好人,行中道。
當然,也有人認為閻錫山治晉的思想與實踐都存在嚴重的局限性:“山西需要的是社會構造的改變,但閻錫山?jīng)]有這種愿望。他只想利用外國的技術、思想,改進山西的經(jīng)濟,保持自己的勢力?!鶎嵭械母母?,已在60年前曾國藩的自強運動中被采用過,根本不能徹底解決當時的弊端?!?/p>
1960年,閻錫山病逝于臺灣,葬于陽明山。此時,他所主張的“公道主義”“中道文化”,在三晉大地已成為被批評被掃除的“反動思想”。
在宋以后的中國,閻錫山是一個異數(shù)。一個本地人統(tǒng)治一個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國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才可能出現(xiàn),任何大一統(tǒng)的王朝或政權絕無可能。明清兩代王朝為了維護統(tǒng)治,嚴格地推行流官和回避制度。士人出仕后不能在本省做官,在某地為官數(shù)年后剛對當?shù)卣?、民情有所了解,要么升遷要么調(diào)到另一個地方。而閻錫山這個有著儒家情懷的統(tǒng)治者,能在近四十年的時間內(nèi),在人口一千多萬面積近16萬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盡管期間數(shù)次被戰(zhàn)爭打斷)。明清兩代那些有抱負的大官包括張居正、王陽明、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大臣,都沒有這樣的機會。而且山西是閻錫山的故鄉(xiāng),本地人治本地事,無論在前現(xiàn)代的熟人社會,還是現(xiàn)代的工商業(yè)社會,利大于弊,更有利于造福于本地。但最高統(tǒng)治者不放心,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寧愿犧牲地方老百姓的福祉。
歷史給了閻錫山一個機會。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