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泓++劉善文
猴作為靈長類動物,往往被人們喻為聰明、勇敢、活潑之獸,是智慧與靈氣的象征。在中國古籍中,猴子的別稱有禺、果然、獨、狨等。猴,自古以來就屬中國繪畫題材中的“四靈”、“八瑞”之一。中國古代,常將猿猴連稱。人們喜愛猿猴,不僅因為它那似人的容貌、靈活的體態(tài)、滑稽的動作,還因為古人將它視為長壽的象征。東晉葛洪所撰《抱樸子》一書中,就有“狝猴壽八百歲變?yōu)樵?,猿壽五百歲變?yōu)楂P。玃壽千歲”的記載。伴隨長壽的自然是安詳平和、生活幸福。傳說長壽而面目似老人,加上長臂善于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又被賦予更為神異的色彩。最膾炙人口的故事,當屬《吳越春秋》中所記越女與袁公比劍之事,當對搏三擊之后,袁公飛上樹梢化白猿而去。這則故事流傳后世,所以唐代詩人李賀曾有“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的詩句。
有一種警世叫“猴思三不”。“三不猴”不僅造型生動活潑,還寓意著更深厚的人生哲學。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態(tài)各異,或用手捂著耳朵,或用手蒙著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聽,不說。其源自《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故名為“三不猴”。把玩茶寵既可當藏品又可作座右銘時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遠離是非耳根清凈心情舒暢,心情舒暢自然笑口常開,受人歡迎,這難道不是處世之中的一種睿智與豁達嗎?
有一種啟示叫“戲如人生”?!段饔斡洝纷髌访枥L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騎著白馬,火眼金睛、足智多謀的孫悟空登高遠望,肥頭大耳、長鼻大肚的豬八戒肩扛釘耙,心地善良、淳樸憨厚的沙僧挑著擔子,師徒四人一段艱辛的取經(jīng)之旅。如同一曲凝固的音樂,以美麗而雄渾的基調(diào)為我們生動敘述著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jīng),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jīng)的故事。欣賞之余,讓人從吳承恩《西游記》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得到啟示。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常??梢钥吹缴鷦觽魃竦脑澈镌煨偷乃囆g品。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猿猴造型文物,是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小型泥塑,體高不過5厘米左右,所以僅塑出形體的大輪廓,不作細部刻畫,古拙而生動,在出土的各種鳥獸塑像中間,以猿猴最引人注目——它昂首挺身坐地,一副傲然的神態(tài),表明石河文化的原始藝術家,不僅掌握了猿猴的體質特征,而且達到了初步追求傳神的境界。
進入青銅時代,猿猴造型仍是人們喜愛的藝術形象,在青銅文物中可以尋到它各式各樣的身影。山西聞喜出土的青銅《刖人守囿車》,其蓋上有一只立體塑的蹲猴。以猿猴造型作為青銅器裝飾更為成功的例子,是出土于戰(zhàn)國時中山王陵的《十五連盞銅燈》,在托出燈盞的連枝上,塑出許多猴子攀援其上,姿態(tài)各異;燈下還有兩個赤膊男子,正給群猴喂食,更顯生動有趣。也有很多利用猿猴的體態(tài)特征制作而成的實用美術品,其中最成功的要屬山東省曲阜市魯國故城遺址出土的《銀猿飾》,猿呈探身取物的姿勢,一臂前伸,爪作鉤狀,用以作帶鉤,并在猿身上貼金,雙目嵌有藍色料珠,閃爍有神,華美異常。以猿伸臂作鉤的造型構思,在漢代文物中多有體現(xiàn),且更為生動實用。漢代猿猴造型中藝術水平最高的,還屬甘肅武威東漢墓中出土的一些木雕像。除了寫實的以外,也有一些寓意象征性的作品。例如將猴和馬組合在一起,在畫像石和陶俑中都出現(xiàn)有猿猴騎在馬背的圖像,其寓意為“馬上封侯”,以企望官場升遷。
猴子已與十二辰中的“申”聯(lián)系在一起,王充《論衡·物勢篇》中就說過:“申,猴也?!边@就形成了以動物形象表示的十二辰圖像,也即至今還盛行的十二生肖,它們的圖像后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代文物之中。最初的十二辰是寫實的動物形象,在山西省發(fā)掘的北齊壁畫墓中,常繪有十二辰,都是姿態(tài)生動的動物,其中十二個圖像都保存完好的如山西省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稍后在隋墓中放置的十二生肖俑,形貌則由寫實轉向富于浪漫色彩的擬人化造型,并且穿上人類的袍服,塑成正襟端坐的姿態(tài)。到唐代墓葬中,開始讓這些動物像人一樣站立起來,身穿袍服,拱手肅立,只是從領口伸出的頭是動物的形象,于是平時躁動不安的猴子,也只得肅立不動,似乎萬分無奈的樣子,頗覺得有些裝模作樣,帶有幾分滑稽的色彩。這種猴首人身的藝術造型,大約在唐末五代時期又出現(xiàn)在佛教石窟的壁畫之中。在早期的石窟壁畫中,猿猴的圖像多出現(xiàn)于佛本生故事之中。例如新疆的克孜爾石窟,在菱形格排列的本生故事中,常見猴王本生,畫出了許多形態(tài)生動的猴子,都是極為寫實的圖像。而在唐末五代時,猴子圖像更富傳奇色彩,它是隨侍著到西方求經(jīng)的圣僧出現(xiàn)的。唐朝三藏法師赴印度求法,由于這次遠行路途險阻叢生,艱苦異常,富于傳奇色彩,所以當時就流傳出許多神奇夸張的傳聞,逐漸構成膾炙人口的傳奇小說,還出現(xiàn)了隨侍法師的杜撰人物猴行者。在相當于五代時修筑的甘肅安西榆林窟第三窟,西夏壁畫普賢菩薩經(jīng)變畫中,左側山石上有向菩薩行禮的法師。身后隨有馱經(jīng)的白馬,白馬側旁畫出一位合掌行禮的猴行者,這可算是時代較早的唐僧攜帶猴行者西天取經(jīng)圖。在該縣的東千佛洞中,也有好幾幅繪有猴行者隨侍唐僧的畫像。
這位猴首人身的猴行者,正是后來著名小說《西游記》中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前身。猴王孫悟空,在書中被喻為“心猿”,他那猿猴頭而身穿人類服裝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戶曉、老少熟知,并被作為中國畫、年畫以及面塑、剪紙、風箏等民間工藝創(chuàng)作的題材,更是活躍在戲曲舞臺和電影、電視屏幕之中。特別是孫悟空豎起“齊天大圣”的大旗,身披鎧甲大鬧天宮的無畏形象,更被視為中華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