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期末,浙師大有很多課程都取消了考試??墒牵€沒等大家振臂歡呼,老師就甩出了各種“花式”期末作業(yè)——比如,每個人都去賣拖鞋,期末成績按銷量打分;比如,把336卷紀傳體《明史》,重新整合成編年體;比如,用形狀復雜的小篆抄寫《說文解字》。完成作業(yè)的同學們說,比起傳統(tǒng)的筆試,這些特殊的期末作業(yè)讓他們收獲更多。
乍一看,這些稀奇古怪的期末作業(yè)似乎有點兒不著調,甚至有人認為這種期末測評方式不科學,難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專業(yè)理論能力。不過,在筆者看來,“讓學生去賣拖鞋,期末成績按銷量打分”這樣的期末考試,對于廣告專業(yè)促銷策劃課而言,非常合適,是一種值得點贊的好方式。對于很多課程來說,這種另類考試要比單純的書面筆試效果好得多。報道中稱,這些作業(yè)要想方案、做設計、畫海報,還要自己進貨賣貨,同學們故作郁悶地說,上了老師當,簡直比考試還難嘛。
而為什么這種“上了老師當、比考試還難”的考試,卻激發(fā)出大學生更高的積極性和熱情?筆者以為,這反映了當下大學生對將所學知識更緊密地聯(lián)系實際、應用到實踐中去的一種熾熱愿望,他們越來越不拘泥于甚至反感單純的以考核知識占有量為主要目標的期末考試,他們越來越希望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切實提升自身能力。在貌似離譜的賣拖鞋考試中,實際上暗含著學生的對自己成長成才的期待。
反觀當下,中規(guī)中矩的筆試仍占據(jù)期末考試的主流,甚至是很多學校的規(guī)定動作。我們應該看到,這種考試方式可能存在的不合課程實際的問題。有些考試尤其是一些文科期末考試,學生往往是考前突擊背書,幾乎成了單純的記憶力測試。并且,一種長時間流行的考試模式,恐怕也會染上一些陳規(guī)陋習和弊病。誠如王國維對文體的斷言:“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彪m然期末考試不是文體寫作,但也有幾絲相似之處,令人警醒。
賣拖鞋之類的期末考試,堪稱“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雖世俗卻又脫俗,需要任課老師付出更多思考和努力,對高校改進教學和考試方式也頗有啟示。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楊紅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