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6-03-01/ 第09版面/環(huán)球風情 /作者: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走在日本的寺廟、庭院,偶爾會看到一個小巧竹筒,間或還可以聽到清脆的響聲,給幽靜平添情趣。這響聲一般來自人們所說的“鹿威”。
“鹿威”指對鹿發(fā)威的東西,其實就是指威嚇動物的工具。“鹿威”也曾被誤寫成“獅威”,或者“鹿脅”“獅脅”。“鹿威”有幾個種類,包括稻草人,驅鳥響板,“添水”等,在日本,“鹿威”最主要的是指一種用竹管制作的東西——“添水”,也稱作“僧都”。所謂“添水”就是把竹筒用一個架子架起來,然后將其擺放在一個水源下面,當水流滿竹筒后,平衡被打破,竹筒就會反轉把流入的水全部倒出來,竹筒反轉過程必然會碰到一塊事先擺放好的石頭,因此發(fā)出一聲清脆的響聲,迷人悅耳。當然,悅耳境界也是逐漸發(fā)展而來的,其初衷是用來驚嚇動物,響動要大,到了今天,“添水”則變成一種庭院裝飾,還具有了某種禪意。
“添水”本來的功能,越來越不重要,人們開始對其發(fā)出的聲響發(fā)生興趣,并開始玩味欣賞,逐漸具有了文化的內(nèi)涵,認為聽其聲是一種雅趣,觀其形,也具有了美感。于是遍布于田野的“添水”開始走進寺院和庭院,被用作裝飾品。水源也變得講究,有的引來山澗小溪,以竹或木搭橋,蜿蜒流入竹筒,而竹筒則隱藏在幽靜之處。有時還可見,竹筒前端放著一塊圓潤的石臼,里面清水囤積,周邊綠苔叢生,具有了獨特的美感。日本最著名的“添水”就在京都的詩仙堂,堪稱“添水”走入庭院的鼻祖。“添水”之所以也被稱作“僧都”也緣于此。傳說在奈良時代末期到平安時代,有一位高僧名叫玄賓僧都。他被天皇招到宮廷之中,但是本人卻討厭功名,于是奔向山澗田野,在丹波等地的田舍流浪。因此世間開始把他稱為“山田僧都”,每到收獲的季節(jié),僧都都幫著農(nóng)夫們驅趕麻雀烏鴉等,農(nóng)民都非常感謝他。后來,著名庭院建造大師石川丈山就根據(jù)這個故事,把驅趕鹿、狐貍等動物的用具命名為“僧都”,以示紀念。
石川丈山本是著名武士,同時也長于建造庭院,其59歲打造的詩仙堂至今是日本庭院的典范。說來話長,這個詩仙堂本來叫做凹凸窟,因為在其中心,石川請日本著名畫師描繪了中國漢晉唐宋36名著名詩人的肖像,并配上自己抄寫的詩人的詩句,并將其命名于“仙詩間”,后來人們將這個地方稱為詩仙堂,本來的名字卻被遺忘了。詩仙堂的庭院是丈山最愛的唐式庭院,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名園,而其中設置的“添水”不僅是該園的象征,也讓“添水”普及到了日本全國。
目前,除了寺廟之外,添水已經(jīng)成為日本庭院常見的風景。很多人愛在自家庭院內(nèi)設置一個添水,在靜寂的夏日享受清水、竹管營造的聲響。自己制作添水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多數(shù)制作者認為,選擇竹管支點很重要。支點不同,竹筒擊石的聲響也不同,如何找到最佳支點,需要反復摸索。當然竹子的品種不同,聲響也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