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群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增強民生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黃 群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特別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民生新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當前,民生新聞自身的問題更加突出,如內容同質化,報道瑣碎化等,使受眾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民生新聞的社會影響力急劇下降。如何利用新媒體助力傳統(tǒng)民生新聞發(fā)展,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
新媒體;民生新聞;電視新聞
“民生新聞”一說發(fā)軔于1999年。當年,黑龍江衛(wèi)視在3月開始籌備《新聞夜航》欄目并在6月28日正式推出。之后,福建電視臺《現(xiàn)場》,北京電視臺的《第7日》相繼開播。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開播,明確以“報道發(fā)生在百姓身邊的新聞故事”作為口號。這個欄目一經開播就引起了巨大的成功,收視率居高不下。可以說,《南京零距離》拉開了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的序曲。此后,各地電視臺紛紛效仿,安徽電視臺的《第一時間》,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全接觸》,河南電視臺的《民生大參考》等,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儼然成為中國電視中的一股新潮流,有人毫不掩飾地稱其為“中國電視的第三次浪潮”。
2.1 內容同質化
這些年,民生類新聞在國內廣泛興起,一個城市就有很多個民生類節(jié)目,同一電視臺的不同頻道都設有民生新聞類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題材重復、事件相似、內容雷同,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此外,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很多在電視上播放的新聞早已被網絡傳播過,此時,電視新聞如果再沒有創(chuàng)新,加之新媒體對受眾的分流,就會使電視民生新聞受歡迎程度越來越低。
2.2 報道瑣碎化
民生新聞過度聚焦老百姓日常生活瑣事,使雞毛蒜皮、街頭巷尾的小事充斥著熒屏。很多報道忽視了新聞的深度挖掘,導致報道內容過于低俗膚淺零碎,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2.3 新聞娛樂化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后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是一個娛樂化的時代,電視和電腦正在代替印刷機,印刷文化正在成為一種絕唱,圖書所造就的“闡釋年代”正在成為過去,文化的嚴謹正讓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讓位于娛樂和快感[1]。為了提高收視率,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現(xiàn)在的民生新聞越來越多的夾雜了瑣碎、暴力、色情和犯罪等負面話題,難怪有學者將民生新聞概括為六個字:“新、奇、特、星、腥、性”[2]。這種過分獵奇,嘩眾取寵的新聞只能使民生新聞朝著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方向發(fā)展,變成受眾鄙視的“三俗”新聞。
3.1 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加新聞的廣度和深度
當下,很多新聞都是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向著更深的方向發(fā)展。民生類新聞也是如此。媒介的議題設置功能和公眾的議題設置功能相互影響相互推動。而公眾的議題設置,即公眾通過新媒體發(fā)布消息,引發(fā)議論,并形成火熱的話題和輿論導向,之后傳統(tǒng)媒體介入進行客觀全面的報道,再形成一輪社會輿論,引發(fā)更廣泛的公眾關注和思考。
新媒體的加入使新聞報道手段更多樣化,傳播速度更快捷,受眾更廣泛,使民生新聞的輻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的范圍,一則新聞瞬間就可以引起全國甚至全球的關注,傳播的速度之快,影響之廣令人驚嘆。
從定義看,民生新聞就是反應“民本化”的思想,它的內容也是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為主。民生新聞與生俱來的氣質決定了民生新聞的選題可能會過于瑣碎,如會有相當比例的雞毛蒜皮、街談巷議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更容易在新媒體上發(fā)酵,引起廣泛的討論和關注,通過新媒體的一輪預熱,使“小事”變成人人關注的“大事”。
3.2 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強新聞的互動性和傳播力
以微博、微信、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改變了以往的單向傳播模式,調動了受眾的參與性與積極性,使傳播模式由單向模式向雙向模式發(fā)展。例如,安徽衛(wèi)視的《每日新聞報》,在節(jié)目播出過程中,以“播報新聞+主持人評論+網友提問留言”的方式,節(jié)目鼓勵觀眾通過節(jié)目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參與話題討論,并用抽取幸運觀眾獲得禮品的方式進行激勵。在節(jié)目播出的同時,屏幕下方一直滾動播出二維碼,觀眾可以隨時通過掃描二維碼參與到節(jié)目中來。同時,欄目還開通了“海豚寶貝”板塊,板塊利用節(jié)目的微信公眾號,將觀眾上傳至微信公眾號“可愛寶貝”,照片在電視節(jié)目中播出時展示。這些做法,打通了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節(jié)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3.3 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強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能力
民生新聞以百姓視角關注百姓生活,內容趨于平民化與貼近性。民生新聞中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關注交通事故、鄰里矛盾、家庭糾紛、消費侵權、和弱勢群體的遭遇等。這些類型的新聞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實踐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為群眾解決現(xiàn)實矛盾。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群眾參與輿論監(jiān)督的手段和形式都更加便捷與多樣,利用手機就可以輕輕松松的拍到第一手資料,然后發(fā)布在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新媒體上。此外,民生新聞欄目的網絡爆料平臺、微博私信、微信公眾號等,更是使普通受眾有了在媒體發(fā)言的機會,使受眾不再簡單地只是一個事件的目擊者或者當事人,更是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力量。
現(xiàn)在的民生新聞欄目都有新媒體部門或者專門負責新媒體的記者,這些人更新微博、微信或者客戶端的內容,發(fā)布觀眾關心的問題,收集觀眾的反饋或者觀眾提供的新聞線索等,大大增強了民生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能力。
3.4 利用新媒體平臺將硬新聞“軟”化
時政新聞的民生化改革提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比較大的改變。觀眾對時政類新聞還是望而生畏。新媒體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將國家的大政方針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現(xiàn),使觀眾感覺更加直觀和容易理解。
例如,兩會期間“開博問政”,黨代會期間微博、微信、客戶端直播等。在11月18-22日舉行的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期間,江蘇電視臺的新聞客戶端“荔枝新聞”推出了多個極富創(chuàng)意的多媒體報道作品。尤其是現(xiàn)場活動的呈現(xiàn),使用了許多新的多媒體形式,以浸入式的體驗方式多維立體展現(xiàn)黨代會的內容,尤其是雜糅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的H5,以生動的形式包裝,嚴肅的內容,為年輕受眾帶來暢快的讀者體驗。讓該次黨代會報道被今日頭條、網易、騰訊、鳳凰網、國際在線等多家省外網站轉載,專題點擊量接近400萬。這些新的嘗試,都為硬新聞的“軟”化傳播做出積極的示范。
民生新聞是眾多新聞媒介的一種,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民生新聞可能會在選題上拘于瑣碎,在角度上拘于平民。正是這種特性,讓民生新聞從一出生就獲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認可。但是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日益受到沖擊,特別是手機的方便快捷使“低頭一族”更愿意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來平臺來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加上新媒體發(fā)布新聞要比電視速度快、成本低,不可避免地分流了傳統(tǒng)媒體的觀眾。
同時,由于客觀原因,新媒體管控存在一些漏洞。網絡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在提供了“觀點市場”的同時,也摻雜著很多缺乏事實依據(jù)的虛假新聞甚至是造謠中傷。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在充分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的同時,也要注意其負面效應,理性面對新媒體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而增強自身的社會影響力。
[1]董巖.使命 格調 出路:論電視媒體在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的文化責任[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8).
[2]蔣雪.也談民生節(jié)目[J].甘肅理論學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