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從“兩會”報道看我國媒介融合的新動態(tài)
——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為例
陳志平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每年春天召開的全國“兩會”,是各級各類媒體最為重視的重大報道活動,因此也成了傳媒新技術、新思維、新形態(tài)的一次集中展現(xiàn)。本文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三大中央級主流、頂尖媒體為例,并參照其他具有突出融合創(chuàng)新舉措的媒體,分析今年“兩會”報道中我國媒體究竟如何進行融合,以期找到一些可供借鑒和參考之處。
媒介融合;VR化;媒體聯(lián)盟
我國學者正式提出并系統(tǒng)研究媒介融合已有10年時間,[1]特別是2014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媒介融合既是國家關于媒體的“頂層設計”,也是傳媒界最主要的變革和實踐,亦是新聞傳播學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正如學界所公認的,媒介融合是一個過程。動態(tài)梳理、總結媒介融合的“過程性”,適時總結其規(guī)律和特點顯得尤為必要。那么,今年的“兩會”報道所展現(xiàn)出的我國媒介融合的“過程性”如何?有哪些亮點?這正是筆者所關心和研究的內容。
總體而言,今年“兩會”報道中,三大央媒的融合戰(zhàn)略仍然是打造全媒體平臺,圍繞“兩微一端”的基本格局構建融媒體中心,按“中央廚房”的生產運作機制對新聞資源進行“多媒體制作,多平臺加工”,實現(xiàn)平臺融合和資源融通。融合新動向主要集中于新技術應用和內容編排上,在媒體資源整合、深度互動、數(shù)據新聞制作和多元傳播形式方面表現(xiàn)突出。例如,人民日報將“兩會”特色板塊在不同平臺上進行融合,PC端的“圖解新聞”板塊融合了其旗下的“圖解新聞”微信公眾號;電子版的兩會特刊中,也嵌入了“人民電視”的視頻資源。地方媒體沒有央媒的資源優(yōu)勢,因此多以打造融媒介形式的特色欄目來提升競爭力。北方網傳媒集團的“前沿”客戶端在“兩會”板塊設置了“前沿麥克風”欄目,使用少見的音頻配文字解說。江蘇衛(wèi)視則在直播中開設“微信搖電視”功能,實現(xiàn)多屏互動。因此,三大央媒所展現(xiàn)的媒介融合更充分,具有代表和典型意義。
(一)深度互動,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縱觀整個“兩會”報道,各級媒體都十分注重與讀者的深度互動。人民日報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切合當下話語傳播形態(tài)的報道作品,它利用H5動畫技術,將“兩會”發(fā)言人傅瑩與記者的互動借助微信群聊的形式再現(xiàn),短短兩天總瀏覽量就突破300萬。[2]客戶端則把會議的圖文直播制作成微信朋友圈界面,用戶閱讀新聞時如同在刷朋友圈,還可進行點贊。針對總理工作報告內容,人民日報設計了“你有一個來自總理的神秘快遞”頁面,將總理設定為快遞員,用戶點擊拆開快遞,就會出現(xiàn)涉及不同群體的報告內容。中華網則制作了“你有一個來自李克強的紅包”頁面,將報告內容通過拆紅包的形式展現(xiàn)。
“新媒體的影響力之一,在于場景的融合和嵌入,將消費圈、生活圈、工作圈等融合在一起。在熟悉的語境中闡釋陌生的話語體系才能有更好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保?]媒體巧妙利用“發(fā)紅包”、“微信群”、“取快遞”、“表情包”等生活化的場景來報道會議內容,讓讀者更愿意去閱讀和了解,信息得以有效傳播。而頁面中便捷的跨平臺分享方式,可以實現(xiàn)信息裂變式的傳播,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二)內容融合新技術,新聞報道VR化、可視化
技術驅動著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皟蓵敝兄T多媒體開始采用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利用全景相機為用戶打造沉浸式閱讀體驗。新華社專門開設了PC端“VR視角”板塊、客戶端“VR全景兩會”板塊。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對新興技術保持著相當?shù)拿舾卸?,并借助各種高科技手段將新聞報道VR化,逐步打破新聞報道的時空壁壘。H5新型報道方式也全面爆發(fā)。人民日報制作了“政協(xié)委員修煉寶典”等一系列作品。新浪網將H5技術與全景技術結合,制作了“人民大會堂巡游”頁面。除了對新技術的使用,媒體還在多個平臺實現(xiàn)了全媒體報道形式的融合。圖片、視頻和文字報道被集中到同一頁面,將分散的多媒體報道轉變?yōu)槿襟w的融合報道方式,豐富了讀者的視聽體驗。
全景影像、微視頻、H5、圖解、漫評等多形態(tài)、多技術的融合應用,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可視化,使“兩會”這樣的嚴肅話題得以在社交圈更廣泛地傳播。技術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傳播理念的變化。媒體對報道形式的融合和新興技術的應用,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思維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融合發(fā)展理念。
(三)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實現(xiàn)精準傳播
“兩會”報道中,媒體開始多方面運用大數(shù)據。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同貴陽大數(shù)據交易所合作,制作了大量圖表。新華社同百度搜索合作,梳理了近3年來有關“兩會”的大數(shù)據。大數(shù)據還可用于定制服務。結合云計算技術,媒體可以精準地抓取“兩會”熱點和用戶關注點,推出定制新聞。央視在微信中推出個人定制服務,用戶進入“兩會關鍵詞”界面便會獲得一組專屬的關鍵詞。江蘇廣電總臺在會前就開設專題收集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利用大數(shù)據分析、提前整理出報道選題。大數(shù)據已經全面滲透進媒體的融合創(chuàng)新中,助力媒體實現(xiàn)精準傳播。
(四)打造媒體聯(lián)盟,實現(xiàn)共享融通
媒體間的融合,也成為“兩會”報道中的一種趨勢。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在微信設立了供稿群,為各級媒體提供最新的報道素材,以主動的姿態(tài)同業(yè)內媒體互動。新浪網“兩會”專題開辟了“自媒體聯(lián)盟”板塊,與多家自媒體共享平臺。媒體聯(lián)盟模式仍處在探索階段,融合形式單一、程度較淺,但這種探索呈現(xiàn)了一種容納多方資源的開放式的業(yè)內融合趨勢。媒體聯(lián)盟之外,有傳統(tǒng)媒體嘗試跨領域的融合創(chuàng)新。廣東臺與移動閱讀平臺ZAKER合作推出了“觸電”頻道,以首頁專題形式播放廣東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兩會”報道。借助用戶超過1.5億的ZAKER客戶端推送,廣東衛(wèi)視在“人民網-澤傳媒”發(fā)布的2016全國兩會全網傳播“省衛(wèi)新聞”融合力榜單中多次位居榜首。
(一)運用新技術,促進傳播形態(tài)多元化
技術革新一直是媒介融合最明顯、最直接的推動力。2016年伊始,《紐約時報》已宣布徹底放棄flash動畫系統(tǒng),轉而使用H5技術。技術可以改進用戶體驗,也可激發(fā)用戶潛在需求。傳統(tǒng)渠道上,媒體的受眾規(guī)模急劇萎縮,因此借助新技術來打造全新的傳播形態(tài)和傳播渠道顯得十分迫切。內容生產是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而新技術會賦予內容全新的生命。傳統(tǒng)報道形式也可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以融媒體的新形式呈現(xiàn)。內容深度融合新技術帶來了多元化的傳播形態(tài)。
(二)用戶需求為導向,構建深度雙向互動機制
媒體融合的關鍵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注意信息生產傳播與用戶需求的適配度?!皟蓵眻蟮乐校瑐鹘y(tǒng)媒體基于用戶體驗來打造各類新聞產品的傾向十分突出,傳統(tǒng)媒體還別出心裁地引入了大量的社交元素和生活場景。內容傳播與社交、服務相融合,為媒體和用戶的互動帶來了新的轉變。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已經嘗試建立“用戶數(shù)據倉庫”,深入了解用戶群,進行精細化運營。結合云計算功能,媒體還可為用戶提供精準的定制化服務,實現(xiàn)傳受雙方的深度雙向互動。
(三)共享融通,創(chuàng)新媒體間融合
在“互聯(lián)網+”的大趨勢下,媒體要革新思維,不能僅停留在內部的新舊媒體融合層面。在報道重大題材時,各級媒體之間的合作共享日益頻繁。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供稿群是業(yè)內首次實現(xiàn)全國跨媒體的新聞報道合作??缑襟w的融合創(chuàng)新是未來發(fā)展的一種趨勢,對媒體資源的共享融通可以促進媒體之間更好地協(xié)作互補。
[1] 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J].中國記者,2006(2):57-59.
[2] 胡雅婷,方圓,余榮華,柴秋實,楊遠帆.新媒體讓兩會聲音更響亮[N].人民日報,2016-3-8.
[3] 謝君怡.昨晚我加到了傅瑩的微信!細數(shù)兩會深度互動的傳播方式[DB/OL] .新聞傳播學研,http://mp.weixin.qq.com/s?__ biz=MzA4MjMwODUwNQ==&mid=403248677&idx=1&sn=9b9 07889271b1767c982985fe452dee5#rd,2016-3-7.
G206.2
A
1674-8883(2016)07-0272-01
陳志平(1992—),女,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