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東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
搶劫罪中暴力若干問題研究
李浩東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摘要:搶劫是一種多發(fā)且性質十分嚴重的暴力性犯罪。搶劫罪的基本特征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它侵犯的法益既包括他人的財產權,又包括他人的人身權。暴力是搶劫的主要實現(xiàn)路徑之一,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通過探討暴力的特征、分析暴力的程度標準及其認定、探索暴力與獲取財物的關系準確把握搶劫罪中暴力的性質與特點。
關鍵詞:搶劫罪;暴力;公私財物;人身權利
搶劫罪不僅危害公民的財產安全,而且也危害公民的人身安全,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因此,搶劫罪成為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盡管搶劫罪是刑事司法實踐中最為常見的一個罪名,但對于搶劫罪中暴力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從而導致辦案人員對暴力的認定出現(xiàn)困惑,可能導致或枉或縱的結果。因此,筆者擬對搶劫罪中的暴力的特征、暴力的程度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促進相關立法和司法的完善。
一、暴力的特征
(一)暴力的內涵
“暴力”在英文中用“Violence”表示。根據《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中解釋,“Violence”指(傷害他人身體的)暴力行為;破壞(對某事某物造成損害);憤怒或激烈(言語或反應的)。從結構上分析,“暴力”由“暴”和“力”兩個字組成的。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暴”字指:突然而且猛然;兇狠、殘酷?!傲Α弊种福何矬w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使物體獲得加速度和發(fā)生形變的外因。
刑法分則中把暴力手段認定為搶劫罪成立的必備條件之一。也就是說,行為人“是否使用暴力”的方式則成為“罪與非罪”的法定界限。但是,目前關于搶劫的“暴力手段”,立法中則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也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予以闡釋[1]。至于搶劫罪中暴力的含義,雖然學界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界定,但是有些學者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學者把暴力分為廣義、狹義、最狹義的暴力三種[2]。另有學者將暴力分為廣義和狹義[3]。通常情況下,從廣義上分析,暴力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暴力,既有對物的,也有對人的暴力。從狹義的視角,一般則僅指“有形的”和“對人的”的暴力。例如,在對人實施暴力的個案中,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外在的強力侵襲的方式,包括強制、扭抱、捆綁、綁架、禁閉、毆打、傷害、殺害等方式,其目的在于抑制或妨礙他人意志的自由。
綜上,搶劫罪的暴力作為犯罪的手段,通常是指行為人為實現(xiàn)目的行為而不法行使的有形的外部強制性力量。從法理上分析,這種“暴力手段”應具有排除被害人對其實施劫財行為阻力之目的。
(二)暴力的現(xiàn)實性和目的性
行為人為達到劫取他人財物之目的,而對被害人不法行使的有形的外部強制性力量(包括“使用暴力”“以暴力相威脅”)是區(qū)別搶劫罪與其他財產型犯罪的主要邊界。所以,搶劫罪中的暴力應該是現(xiàn)實的,在客觀方面必須是能夠讓被害人感受到的。所以,判斷搶劫罪的性質與構成,應注意因犯罪手段的調整而引發(fā)的犯罪性質的轉化。例如,在具體的個案中,行為人事先預謀采取暴力手段實施搶劫,但由于外部環(huán)境的原因,而臨時調整了作案手法,沒有對被害人實施暴力,此時就無法將其定性為搶劫罪。也就是說,如果搶劫行為的實施者在搶劫過程中,僅將預謀實施暴力的犯意表達出來,但尚未付諸于行動,還不能將其稱之為暴力。
搶劫行為人使用暴力手段之目的在于當場強行劫取公私財物,即實施搶劫的行為人通過暴力手段讓被害人感受到內外現(xiàn)實的壓力,使被害人處于不敢或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使之按照暴力行為人的犯罪意圖,交付或放棄自己的財物。
(三)暴力對象之特定性
搶劫罪中的暴力施加的對象是被害人的人身。通常情況下,搶劫罪中暴力的對象既包括公私財物的所有人和持有人,又包括其他妨礙劫取財物的人。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還應包括在案件現(xiàn)場的其他人。例如,某甲因欠他人的賭資偷偷溜進一所正在營業(yè)的商業(yè)銀行,強迫該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交付5萬元,而該工作人員未予理睬,準備在柜臺內打電話報警。某甲見此狀況頓感不妙,立即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捅向正在取款的一位老婦人。剛辦理完取款業(yè)務準備離開的某乙見狀,立即將剛取出的5萬元錢交給某甲。某甲得到該筆款之后,立即逃離銀行。由此可知,本案中的那位老婦人并不是刑法中所說的“公私財物的所有人、持有人,以及其他妨礙劫取財物的人”,某乙也不是被搶劫行為人威逼的對象。但是,某甲因當場施暴,當場劫物的行為,事實上已構成了搶劫罪。所以,暴力的對象應作廣義的理解。
二、暴力的程度標準及其認定
(一)暴力的程度標準
通說認為,搶劫罪中的暴力程度的判斷,看是否達到“足以抑制”對方的反抗,而不要求實際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4]763。關于“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問題,目前司法實踐中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觀點?!爸饔^說”以被害人的主觀方面的認知為準?!翱陀^說”則以一般人的主觀認知為準。也就是說,只有當行為人的暴力程度達到了“足以抑制一般人”的反抗時,才能認定為搶劫罪。司法實踐中,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不同的人對“同等強度”暴力行為的感知存在差異。例如,為劫取財物而實施的毆打行為,若實施毆打的暴力強度不足以抑制一般人之反抗,但因被害人膽小,造成事實上能夠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時,按照“主觀說”,這種行為就可以認為構成了搶劫罪,若按照“客觀說”,則不能構成搶劫罪。筆者認為,以被害人的膽量大小來判斷搶劫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是不妥的,暴力程度的判斷標準應以一般人的主觀認知為準,不應以事實上行為人是否實現(xiàn)了對被害人的壓制。
普通搶劫罪中的暴力與準搶劫罪中的暴力存在稍微的區(qū)別。前者以抑制受害人的反抗為目的,只要受害人放棄了對財物的控制,就可以認定為達到了足以抑制的暴力強度標準。因此,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客觀的評價標準。后者的暴力之目的是為了達到抑制受害人或其他人的抓捕而窩藏贓物、毀滅證據等,其暴力程度的評價標準側重于主觀的,即只要行為人基于上述之目的而采取暴力手段,不論暴力之目的是否實現(xiàn),即可認定為構成了準搶劫罪。
(二)暴力程度之認定
如何判斷暴力的程度是辦案人員認定搶劫罪時面臨的一個難題。具體來說,在判斷行為人暴力的程度時,應綜合考量行為人與被害人的年齡、性別、體力等特征,以及劫取財物時采取的暴力手段、搶劫的時間和場所等因素,進行客觀地判斷,分析暴力是否達到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5]。
一般來說,暴力程度的下限,則不必是達到了危害被害人的人身安全,或迫使其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而在于其暴力手段是否達到了足以抑制被害人保護其財物的實際可能性。若達到了實際可能性,就可認定為搶劫罪的暴力。司法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是準搶劫罪中暴力的程度應以“達到足以危及人身安全為限度”,但不宜隨意擴展其適用的范圍。例如,若實施搶劫者只是為了擺脫抓捕者的摟抱而施行的強力甩手、掰手等逃脫行為,或者對抓捕者施行壓制行為,造成抓捕者陷于困境而未能開展有效的抓捕的,因為此種情境下大多屬于人的本能行為,不具有極大的傷害性和人身危險性,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宜認定為達到了準搶劫罪的暴力強度標準。至于搶劫罪中暴力的上限,不應包括故意殺人手段[2]。
暴力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搶劫罪的形態(tài)。結合現(xiàn)實中的情況,可以通過力度的對比,具體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搶劫中實施的暴力程度小于或等于被害人的反抗力度時,無法實現(xiàn)搶劫的目的,搶劫以失敗而告終,則構成搶劫未遂;第二,搶劫中實施的暴力程度大于被害人既有的反抗力度時,可以認定為搶劫罪既遂。
(三)暴力致人死亡的認定
搶劫中的暴力包括毆打、傷害、捆綁、禁閉等手段,實施搶劫中的暴力包括過失殺人、故意殺人。搶劫行為可能會對被害人的人身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被害人人身損害的程度包括輕微傷、輕傷、重傷和死亡等。暴力致人死亡包括:過失致人死亡、為劫取財物而預謀故意殺人、實施搶劫后為滅口而故意殺人。
2001年5月23日,最高法《關于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中指出:“行為人為劫取財物而預謀故意殺人,或者在劫取財物過程中,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行為人實施搶劫后,為滅口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定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痹摋l司法解釋是非常合乎刑事立法精神的,因為行為人為劫取財物而預謀故意殺人,此時行為人只有搶劫的犯罪故意,殺人的目的只是為劫取財物而掃除道路上的障礙,所以把此種行為界定為搶劫罪比較符合立法的原意。若行為人實施搶劫之后為了滅口而實施殺人行為的,此時已構成搶劫罪既遂,因其具備兩個犯罪故意,所以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數(shù)罪并罰”合乎法理。
三、暴力與劫取財物之間的關系
關于暴力與劫取財物之間的關系,普通的搶劫罪與準搶劫罪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普通的搶劫罪具有兩個當場性:實施暴力的當場性和劫取財物的當場性。準搶劫罪中的暴力則是在劫取財物之后實施的,其實施暴力的強度與財物的狀態(tài)之間,則不具備必然的聯(lián)系。若實施搶劫者的施暴行為導致抓捕者無法實施有效的抓捕時,一般被認為構成了準搶劫罪。所以,準搶劫罪中劫取財物的時間與暴力實施的時間則不必具備當場性。當場性對搶劫罪的認定效果在于暴力手段是否會當場實現(xiàn),而與財物是否當場取得沒有必然聯(lián)系[6]。
通常暴力和取財在時間順序上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暴力在先,取財在后;第二,暴力與取財同時發(fā)生;第三,取財在先,施暴在后。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普通搶劫罪中的暴力是為劫財而加害被害人人身,而轉化型搶劫罪中行為人實施暴力的原因在于逃避法律追究,其人身危險性明顯低于前者,故在法律的規(guī)范評價上,應該對二者予以區(qū)分,以體現(xiàn)罪刑相適應[7]。
參考文獻:
[1] 葛立剛.搶劫罪和強奸罪中“暴力”手段行為的比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1-85.
[2] 曾粵興,賈凌.搶劫罪、搶奪罪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1):11-18.
[3] 李小華,駱元卡.司法實踐中搶劫罪認定若干問題分析[J].白色學院學報,2011(8):106-108.
[4] 張明楷.新刑法: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 吳學斌.搶劫罪中“暴力”內涵的司法認定[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10):81-84.
[6] 趙秉志,劉春陽.論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之界分:以當場實施暴力當場取得財物為視角[J].人民檢察,2014(11):5-10.
[7] 米方.轉化型搶劫罪中的暴力認定及刑事責任年齡[J].中國檢察官,2015(4):20-22.
(責任編輯:袁宏山)
收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簡介:李浩東(1988—),男,河南鄭州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事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6)01—0094—03
Research on Violence of Robbery Crime
LI Haodong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Robbery is a kind of multiple crime and a serious violent crim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obbery is the illegal possession on purpose. Violence, coercion or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rob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In addition to property or the interests of property, it also violates the personal rights of others. Violence is one of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robbery and the forms are variou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gree of violenc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c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property, and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 of violence between the crime of robbery and extortion so as to grasp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olence of the robbery.
Key words:crime of robbery; violence;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persona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