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中國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8)
?
近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研究述評
袁方
(中國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8)
摘要:近十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研究主要圍繞以下論題展開: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時間思想與社會空間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視閾拓展。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研究呈現(xiàn)多維化趨勢,從對自然時空批判走向自然與社會時空相統(tǒng)一、從對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研究走向文本研究與社會歷史相統(tǒng)一、客觀性研究與人的價值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時空研究的綜合性、交叉性與學術話語權尚需加強。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社會時空;社會時間;社會空間
時空問題是哲學史上經久不衰的研究命題,20世紀90年代,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引發(fā)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研究熱情,隨后又陷入停滯期。近十年來,學者們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對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進行了深度挖掘。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總體性總結和反思將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深入研究。
20世紀90年代關于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討論中,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時空觀與恩格斯的時空觀不同:馬克思從考察人的生存實踐活動出發(fā),尤其是將資本主義生產勞動作為時空研究的出發(fā)點[1],關注的是社會時空;恩格斯關注的則是自然時空[2]。近年來,更多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時空觀是自然時空與社會時空的辨證統(tǒng)一。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時空觀是通過實踐論對傳統(tǒng)時空觀進行改造而形成的。實踐的物質性澄清了自然時空與社會歷史時空的內在聯(lián)系,將前者確立為后者的前提;實踐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及社會歷史性,闡明了社會歷史時空的實踐創(chuàng)造性特征[3]。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時空是人們在從事專屬于人的物質生產過程中,由自然時空轉化而來的,它與自然時空形成了相互滲透、轉化和互動的辨證關系[4]。
以往學者們研究時空問題存在的前提假設是自然時空與社會時空對立的二元論,但這種二元論的有效性值得懷疑。有學者認為這種前提預設是學者們強加于馬克思本人的,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支持,與《資本論》及其他經典著作相悖,與馬克思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不符。學者們強調自然時空與社會時空不是對立的時空,而是時空的兩種不同規(guī)定性。時空的二元論造成了目前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研究的停滯,所以提出時空具有測度性和價值性,用測度時空與價值時空的二重性取代自然時空與社會時空的二元性才是馬克思主義時空研究的新出路[5]。
人類實踐活動是社會時空的起源已成共識,如何進行邏輯論證成為馬克思主義時空研究的重點。
一種觀點提出,人類實踐活動是由生命運動、物理運動和社會運動復合而成的。三種運動各有其內在的運動節(jié)律,即時空特征,因而構成生命時空、物理時空和狹義的社會時空的統(tǒng)一,而社會時空就是這三種時空形式的統(tǒng)一或運動節(jié)律的復合。這種統(tǒng)一是包含各個層面運動特殊性的差異與矛盾的統(tǒng)一[6]。
上述論證過程不過是將社會時空的起源問題等同并轉換為社會時空的構成問題,或者等同并轉換為社會時空意識的起源問題。這兩種轉換都是考察時空的某種規(guī)定性的起源而非時空本身的起源。無論是實證還是思辨,抑或二者的結合,在具體考察過程中,人們總會無意識地將時空問題轉換為時空在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分別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定性及其相互關系問題。人們要發(fā)現(xiàn)人類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時空的邏輯進程,必須要準確把握時空本身、時空意識及對時空意識的反思三者之間的關系[5]。
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時空思想的研究日益呈現(xiàn)出具體化傾向,分別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兩方面進行探究。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時間思想
馬克思主義社會時間思想主要集中于馬克思的時間思想,概括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維度。
一是概念之維。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理解的時間是人的積極存在、人的生命尺度和人的發(fā)展空間,它具有革命的時間性、歷史的生成性和能量的轉換性[7]179-209。
二是結構之維。此觀點認為勞動形成了社會時間結構:社會時間分為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勞動時間又分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自由時間又劃分為閑暇時間和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8]。有學者提出馬克思社會時間的三重視閾:哲學視閾中的生成性時間、經濟哲學語境中的物化勞動時間和人學視閾中的自由時間[9]。
三是關系之維。這種觀點認為自然時間是地球運轉的物理時間,社會時間是指人們生產方式的發(fā)展以及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時間,它們不是兩種時間,而是同一種時間的兩個向度或同一種時間在不同領域的表現(xiàn)或變體[10]。有學者強調馬克思社會時間的本質是實踐,它表現(xiàn)為相對可逆性、主客體統(tǒng)一性和價值特性[11]。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思想
馬克思主義豐富的空間思想近年來不斷被學者們挖掘出來。針對“空間轉向”泛化問題,有學者反對把《資本論》誤讀為“反空間主義”[12]。概言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空間思想主要從三種語境進行闡述。
一是資本語境。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以世界歷史為研究視角,以資本全球化為現(xiàn)實語境,把社會空間的重塑作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體現(xiàn)為落后民族和國家的空間剝奪、全球自然空間的過度資本化和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及虛擬經濟空間的風險[13]。
二是政治語境。此觀點認為馬克思闡述的“社會個人”,不僅具有歷史性、社會性,還具有空間性。社會建構論和關系本體論是馬克思主義審視當代空間問題的基本理論視閾[14]。有學者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隱含著時間范式和空間范式,提出要以整體性視野構建時空整體范式[15]。有學者分析了當今資本主義制度出現(xiàn)的新特征,提出以生產力、生產關系為出發(fā)點的宏觀政治革命必須在微觀層面實現(xiàn)空間批判的轉向,以瓦解作為資本生產場域的抽象空間的總體性革命[16]。
三是人學語境。有學者認為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和歷史空間構成了人類活動的三重空間,它們之間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17]。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和新傳媒技術的普遍應用引發(fā)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在當下歷史境遇中的思考,虛擬空間、傳播空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新課題。有學者認為,人類已進入虛擬時空,虛擬時空呼喚理論表達,所以虛化與實在、確定與模糊、差異與規(guī)范之間的關系成為虛擬時空的核心問題。時間的可逆化與空間的共享化、時間的即時化與空間的流動化、時間的彈性化與空間的壓縮化成為虛擬時空的顯著特征[18]。另有學者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時空思想并闡明了網絡時代傳播時空的變遷[19]。
總之,近十年來,學者們普遍將人類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社會時空作為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研究的出發(fā)點,研究呈現(xiàn)多維化趨勢,且從總體敘事走向具體化研究,從客觀性研究走向人的自由解放的價值宗旨,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拓展和深入。就基礎理論而言,研究還未能出現(xiàn)重大理論突破:一是基礎理論的范疇尚需明晰,如時空的研究對象及其理論表達、時空的普遍性與具體歷史性的關系等;二是對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無條件”的前提批判不足,影響研究視域的擴寬;三是研究議題尚未全方位展開,就社會科學理論的綜合性發(fā)展趨勢來看,還有拓展空間;四是馬克思主義時空思想的學術話語權在當今社會科學領域有待加強,這也正是理論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俞吾金. 物、價值、時間和自由:馬克思哲學體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學研究,2004(11):3-10.
[2] 劉奔. 時間是人類發(fā)展的空間:社會時空特性初探[J]. 哲學研究,1991(10):3-10.
[3] 胡劉,祝莉萍. 從“自在時空”到“社會歷史時空”:馬克思對傳統(tǒng)時空觀的實踐論改造及其意義[J].學術研究,2012(6):17-22.
[4] 樓健,莊立峰. 馬克思社會時空理論探微[J]. 浙江學刊,2015(1):121-125.
[5] 王林平,高云涌.時空二元論的理論困難及其解決出路:對國內有關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研究的前提批判[J]. 哲學研究,2013(8):10-14.
[6] 王南湜. 社會時空問題的再考察[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3):225-233.
[7] 熊進. 馬克思的時間概念[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8] 黃志軍. 馬克思社會時間理論探析[J] .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21-26
[9] 孫樂強. 馬克思社會時間理論的三重視閾[J]. 福建論壇,2005(9):51-55.
[10] 胡敏中. 論馬克思主義的自然時間觀和社會時間觀[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2):38-43.
[11] 汪云娣. 馬克思社會時間理論的時間本質及基本特征[J]. 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39-44.
[12] 王南湜. 解釋“時空壓縮”現(xiàn)象需要“空間轉向”嗎:一種基于擴展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透視[J].學習與探索,2015(1):1-11.
[13] 李春敏,張仁彪. 資本全球化視閾下的幾個社會空間問題:馬克思的社會空間思想初探[J].天津社會科學,2010(3):4-9.
[14] 王志剛. 歷史唯物主義視界中的空間政治思想:對《1857-1858年經濟手稿》的政治哲學解讀[J]. 社會主義研究,2014(2):48-54.
[15] 劉勝湘,戴衛(wèi)華.從時間范式、空間范式到時空整體范式: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理論的當代審視[J].教學與研究,2015(3):52-59.
[16] 溫權. 資本主義的空間批判與日常生活的總體性革命:一種拓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激進嘗試[J].理論與改革,2016(2):8-14.
[17] 張康之. 基于人的活動的三重空間:馬克思人學理論中的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和歷史空間[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4):60-67.
[18] 賈英健. 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實踐維度與虛擬轉向[J]. 理論學刊,2013(4):69-76.
[19] 王晶. 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時空觀[J]. 當代傳播,2011(5):21-24.
(責任編輯:王蘭鋒)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簡介:袁方(1969—),女,江蘇泰興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發(fā)展理論。
中圖分類號:B01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6)04—0051—03
Summary of Recent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 of Social Time-space
YUAN Fang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 of social time-space in china this decade focus on following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rxist concept of time-space; Marxist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and its new exploration.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 of time-space signals the change of multidimensional vision. Research on it has transformed from critique of natural time-space to combination of natural time-space and social time-space, from research based on text to combination of reality, objectivity and human value. But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discourse right should be built up.
Key words:Marxism; social time-space; social time; social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