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芳
剖宮產術后2年內再次妊娠剖宮產17例臨床分析
呂艷芳
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時機、子宮下段瘢痕恢復情況對孕產婦及胎兒預后的影響。方法30例再次妊娠剖宮產的孕產婦,無妊娠期合并癥及并發(fā)癥,妊娠時間均距離前次剖宮產<24個月,于術前行B超檢查其子宮下段瘢痕情況,其中瘢痕厚度>3 mm者17例,設為觀察組;瘢痕厚度≤3 mm者13例,設為對照組,對兩組孕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兩組孕產婦分娩年齡、孕周、新生兒體質量、再次剖宮產間隔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5.9%)、子宮不完全破裂率(0)低于對照組(30.8%、30.8%)、縮宮素總量(48.7±16.5)ml少于對照組(89.6±4.0)ml (P<0.05)。結論剖宮產術后子宮下段瘢痕修復良好,再次妊娠時間距離前次剖宮產<24個月者,對孕產婦及胎兒無不良影響。
剖宮產;再次妊娠剖宮產;臨床分析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孕產婦及其家屬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選擇剖宮產分娩的人數越來越多,剖宮產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瘢痕子宮的患病人數也隨之增加[1]。以往有觀點認為,剖宮產術后必須避孕2~3年才能再孕,否則容易導致子宮破裂,致使孕產婦及胎兒預后不佳[2]。有鑒于此,本文以30例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時機、子宮下段瘢痕恢復情況對孕產婦及胎兒預后的影響,現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本院再次妊娠剖宮產的孕產婦30例,無妊娠期合并癥及并發(fā)癥,妊娠時間距離前次剖宮產8~20個月。于術前行B超檢查其子宮下段瘢痕情況,其中瘢痕厚度>3 mm者17例,設為觀察組;瘢痕厚度≤3 mm者13例,設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B超監(jiān)測方法 采用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SIEMENS公司,SONOLINE-1型),頻率3.5 MHz,取仰臥位,觀察孕產婦胎兒位置及其具體情況,排除胎盤位置異常,胎兒位置均為頭位,監(jiān)測其子宮下段瘢痕厚度并記錄。
1.2.2 麻醉及手術方法 兩組孕產婦均為在未發(fā)動宮縮之前擇期行剖宮產術,均行腰椎與硬膜外聯合麻醉。沿原手術瘢痕切口切除瘢痕,之后切開腹壁各層,腹腔打開后觀察瘢痕部位有無不完全子宮破裂。在原瘢痕處或其上方1cm作橫切口,將胎兒取出。術后如有出血傾向應及時進行處理,出血較多者以靜脈維持加用或注射縮宮素,以促進宮縮,術后觀察4 d,孕產婦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運動。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孕產婦的術中出血量,觀察其產后出血及宮縮情況,記錄縮宮素總量及子宮破裂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孕產婦分娩年齡、孕周、新生兒體質量、再次剖宮產間隔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中、術后情況及分娩結果比較 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子宮不完全破裂率低于對照組,縮宮素總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孕產婦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孕產婦一般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年齡(歲) 平均孕周(周) 新生兒體質量(g) 妊娠時間距離前次剖宮產(月)觀察組 17 27.5±4.0a 39.0±2.2a 3500±420a 15.2±3.5a對照組 13 28.1±3.7 39.2±1.7 3490±430 14.9±3.8
表2 兩組術中和術后情況比較[±s,n(%)]
表2 兩組術中和術后情況比較[±s,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產后出血 縮宮素總量(ml) 子宮不完全破裂觀察組 17 273.5±122.3 1(5.9)a 48.7±16.5a 0a對照組 13 321.4±76.5 4(30.8) 89.6±4.0 4(30.8)
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高危因素之一是子宮破裂。剖宮產后再次妊娠與子宮破裂有關因素包括既往剖宮產的次數、前次早產剖宮產、兩次分娩的時間間隔、子宮縫合方法等。有研究顯示,前次剖宮產時間距離此次分娩時間<12個月并不增加再次妊娠子宮破裂的風險;而又有研究顯示,與>24個月相比,分娩時間間隔<24個月會使再次妊娠子宮破裂的風險增加2~3倍[3]。本研究將入本院行再次剖宮產且再次妊娠時間距離前次剖宮產均<24個月的孕產婦按照其子宮下段瘢痕厚度分為兩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后發(fā)現,兩組孕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縮宮素總量少于對照組(P<0.05),無子宮破裂,與報道相符[4],提示子宮瘢痕愈合良好且再次剖宮產間隔時間<24個月對孕產婦及胎兒無不良影響。對照組主要是因為子宮下段瘢痕<3 mm時瘢痕組織原來的器官結構受損,子宮肌纖維彈性降低,因而容易子宮收縮乏力,導致宮縮素的用量增加,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也隨著升高。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術后子宮下段瘢痕修復良好者,再次妊娠時間距離前次剖宮產<24個月時,對孕產婦及胎兒無不良影響。
[1]李玉蕉.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當代醫(yī)學,2013(14):40-41.
[2]彭來勤,廖瑞平.258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科處理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4):83.
[3]李玲,于昕,郎景和.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子宮破裂10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12):981-983.
[4]李學和,郭曼華,金博弘,等.B超檢測妊娠晚期子宮下段瘢痕厚度對再次剖宮產的意義.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4(9):566-5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73
2016-04-01]
473000 南陽圣瑪婦產醫(y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