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文 周惠新
?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武術的內涵式發(fā)展研究
周圣文1周惠新2
(1.湖南科技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表現為: 武術的生命傳承延續(xù)力、武術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武術的感召力、武術的藝術審美力、武技的創(chuàng)新力這五個方面。我們應該通過借助民族傳統文化的力量、深化武術教育改革發(fā)展、以技擊硬實力發(fā)展為依托、通過藝術審美力展現武術內涵、以武術的休閑養(yǎng)生價值為突破口提升武術的文化軟實力和促進其內涵式發(fā)展。
文化軟實力;武術;內涵式發(fā)展
軟實力(Soft Power),又稱為軟權力、軟力量等,中華武術作為傳統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力的軟實力,但在它的發(fā)展路徑由于缺乏好的契機,武術的繼承、發(fā)展工作在過去的一些年里進行得不盡如人意。以中國武術的文化軟實力為來說,研究認為,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軟實力應主要表現在:武術具有促使人們自覺從事武術思維與實踐活動的凝聚力;武術具有促使人們敏銳捕捉自身價值優(yōu)勢的廣泛認同力;武術具有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堅守自我兼收并蓄的整合力;武術應當具備宣傳推廣自身核心價值的先進傳播力;武術具備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創(chuàng)造力。近年來,武術以一種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越來越大,這已經成為我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武術事是非奧運項目,但武術的文化魅力已經獲了廣泛認可,卻在國內市場卻正面臨著諸如“跆拳道”“拳擊”“泰拳”“終極格斗”等武技文化的強大挑戰(zhàn),其武術文化軟實力發(fā)揮顯得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我們從武術結構優(yōu)化、實力增強、質量提高的自然武術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展更多內在需求,這就是內涵式的發(fā)展要求。內涵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概念的內容即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另一意思是指內在的涵養(yǎng)。因此,我們有必要和理由對武術文化軟實力的主體構成進行客觀剖析和理性反思,為武術文化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現在人們在研究軟實力核心要素時有著不同的觀點。有認為國家的軟實力其核心要素應該有教育能力、民族凝聚力、社會的穩(wěn)定性、和國際影響力。同事也有強調一國的軟實力包括影視、文化、制度。還有的認為最有影響的軟實力是、制度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外交影響力和意思形態(tài)影響力。武術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也不同,這要求從軟實力中尋求,更要從武術的個性中找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武術軟實力的核心重點在于武術生命的傳承延續(xù)力、武術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武德的感召力、武術的藝術審美力、武技的創(chuàng)新力這五個方面。
(一)武術生命的傳承延續(xù)力
從武術歷代的傳承、習練方式來看,大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而正是這種特有的傳承方式、傳承制度才有武術的生生不息。從武術文化形成來看,武術是跟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它經歷了早期形態(tài)的武術到中期形態(tài)的武術,直到相對系統完整的現代武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武術文化的發(fā)展進程。它根發(fā)源華夏文明數千年的文化底蘊當中,其中和很多學科有著相互滲透的關系,并蘊含著人生哲理、民族文化的作用,是種高層次的文化表現。從古至今,武術強有力地促進我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相互融合,經歷千年的興盛不衰,向世界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的和傳承力。
(二)武術精神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不僅需要制度作保障,更需要精神的契合。武術精神是民族的精髓所在。它可以同其他載體,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協調,從而形成和加強國家的凝聚力。武術精神是對民族精神的體現。在中國武術史上,很多武藝高超的人和普通武者都以國家利益為首要目標。他們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的安全不謀私利而伸張正義,不畏強權而以鮮血和生命保衛(wèi)民族的獨立和國家領土的完整。南末民族英雄岳飛武藝高超,反抗金人侵略,精忠報國,雖然沒死在戰(zhàn)場但其光輝業(yè)績?yōu)槭廊藗黜?。文天祥面對元兵的威脅利誘,展現了自身的浩然正氣,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詩篇。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以及少林寺僧眾為了抵抗倭寇的侵略,刻苦研習武藝,嚴懲了倭寇,使民族大仇得振。近百年來,在帝國主義侵略和瓜分我國的關鍵時刻,許多武林豪杰紛紛挺身而出,為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甘灑熱血,如武術名師霍元甲等等。一些武術團體也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斗爭中如義和團、精武體育會等?,F代中國,武術既繼承了民族文化的傳統,又深深用于實踐中,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因素,是保障民族的巨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武術是凝聚社會的融合劑,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
(三)武德的感召力
人們習練武術的目的是在掌握武術技術的基礎上追求個體人格的完善。同時道德是人格的體現,道德一直是武術修煉上的首要問題。古有“習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之說。武德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雖然武德的涵義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是武德中的尊師重道、虛心請教、扶危濟貧逸、孝悌正義、除暴安良、等武德信條,一直引導著著武林人士為武術為民族存亡而奮斗。在現代,在道德體系下,弘揚中華文化,同時振奮民族精神,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武術的藝術審美力
哲學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中國武術是以哲學作為主干和方向來構筑武術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是五行、陰陽、八卦哲學等為代表的整體哲學思想,因此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武術運動要求形神兼?zhèn)?、內外兼修,它體現不僅是外在的肢體運動,更有一種藝術審美的享受,是內在神韻的表現,展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武術套路動作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武術散打動作快準狠講究的就是實戰(zhàn),武術動作的名稱美,武德的風范美、人格美,都給練習者以痛快之感,給觀者以悅目之美,充分展現出武術藝術審美軟實力的價值功效。
(五)武技的創(chuàng)新力
中國傳統武術在世界是獨樹一幟的。從古代武術早期發(fā)展到封建社會傳統武術初步形成,直到傳統武術基本形成,直至清民時期的傳統武術技術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傳統武術技術是一個長期發(fā)展、不斷積累,是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的過程。武技創(chuàng)新是以傳統武技為基礎,對每一次武技碰撞與同化、交流與融合的新成果以成了傳統的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在當時的競爭和淘汰情況看,看上去非常痛苦、殘酷,或是不經意,但是依據進化論觀點來看卻是符合的、優(yōu)勝劣汰這是生存的法則。最終武術還是得到了傳承和更大規(guī)模地發(fā)展,但是在這過程中,不管是積極的一個方面,還是消極的一個方面,都為今天的武術發(fā)展提供新的機會。
(一)借助民族傳統文化力量進行武術的內涵式發(fā)展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fā)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的“鞋子論”表明:選擇什么的道路,只能依靠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現實的基礎上。丹麥文化學院秘書長安德森在評價中國文化時講:“中國的文化不能復制西方的流行文化,而要堅持自身的特點,否則中國文化就會被強大的西方流行文化所淹沒。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固本,發(fā)展強有力的中華文化”。中國文化學者也認為:“堅持用中國自己的語言和聲音來表達中國文化價值訴求”。當前中國武術發(fā)展遭遇的尷尬境遇也表明,“無論是照搬西方國家的發(fā)展道路,還是照搬原蘇聯模式的發(fā)展道路,都行不通”,中國武術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基于此,依靠中國文化的土壤,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對中國武術進行闡釋、表達,成為中國武術必須選擇的道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長的中國武術,本身蘊含著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體現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兵學等哲學思想,一直是指引中國發(fā)展的核心力量,是支撐中國武術發(fā)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如果中國武術離開傳統文化的土壤,那么中國武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武術的一切發(fā)展將成為空談。因此,對于今天的中國武術發(fā)展而言,絕不能依靠西方體育文化的理念,指引中國武術的創(chuàng)新;也不能依靠西方體育的評價標準,衡量中國武術的價值尺度;更不能依靠奧林匹克運動的舞臺,標示中國武術國際化的航標。中國武術必須依靠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來對武術的內涵式發(fā)展研究。
(二)深化教育改革發(fā)展武術內涵必須依靠國內各部門的鼎力相助
柏拉圖曾經說過:“誰能處理好一與多的關系,我們將追隨他,一如我追隨神的腳步。一與多的彼消此長構成了人類文化絢麗多彩的畫卷,每一個‘多’的時代之后總有‘一’的時代,而‘一’發(fā)展到極端則開始了‘多’的歷程”。對中國武術發(fā)展而言,在體育功能還沒有被世人普遍接受時,依靠國家體育部門能夠促進武術的普及和國際化推廣。然而,當武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單單依靠體育部門的一家力量,已經不能滿足武術發(fā)展的需要。今天的武術發(fā)展也到了需要“多”的時代。需要國家多個部門、多個領域共同協助,促進武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上?!肚嗄陥蟆穼?020年中國武術入奧失敗原因分析表示:“一是你自己標準不夠系統,二也是缺乏的高層支持……中國雖然表態(tài)‘武術申奧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支持’,但實際行動很少”。中國武術入奧失敗不難不能完全歸因于政府高層各部門的忽視,但至少說明,中國武術發(fā)展沒有引起國內各個部門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武術教育的研究學者認為:“學校教育上,武術教育還沒有在中小學實現普及...盡管武術作為體育項目已列入學校教育當中,但武術教育卻沒有從根本上在學校扎根”。武術文化學的研究認為:“當前中國武術在‘文化’中的缺場在‘體育’中的失語,已經開始形成一種潮流對中國武術文化防線和堤岸進行猛烈的沖擊,對中國武術中‘我是誰’的懷疑,導致中國武術的文化安全問題更加嚴重”。武術傳播學的研究認為:“武術雖然有著內涵豐富,但在推廣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展現出來,使得武術形成了內涵缺失、文化淡薄的形象”。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文化國粹的中國武術,并沒有受到“國粹”般的待遇,武術游離于社會各部門的邊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因此,中國武術發(fā)展必須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使武術發(fā)展上升為一種“國家意識”;必須依靠教育部門的力量,把中國武術作為一種國學教育的一種品牌在學校傳承;必須依靠媒體的重要載體,重新樹立中國武術的文化形象,發(fā)揮武術文化的正能量?!拔湫g要實現真正意義的大發(fā)展大繁榮,‘組合拳’出擊的發(fā)展道路選擇應該成為必然……夯實學校武術、強化體育武術、保護傳統武術、推進藝術武術、開發(fā)產業(yè)武術、打造媒介武術成為新時期武術發(fā)展的策略和路徑”,才能推動中國武術的全面發(fā)展。惟其如此,中國武術才能沿著自己的道路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三)以技擊硬實力發(fā)展帶動文化軟實力提升和武術的內涵式發(fā)展
提升國家整體實力既需要硬實力的堅實支撐,又需要軟實力的外圍策應。眾所周知,梵蒂岡和瑞典兩國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但它沒有任何硬實力,因此在國際事務中基本無聲音可言。通常情況下,軟實力與硬實力是成正比的,有形的力量越強大,文化就有可能越具有吸引力,至少是形成這種狀況非常重要的前提。對約氏提出的硬實力范疇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硬實力通常可以用顯著參照指標來衡量,如各國經濟實力可通過 GDP 、CPI、外匯儲備等指標數據來進行比較,科技實力則可以通過專利發(fā)明的數量以及對相關領域的推動效應進行客觀評價,軍事實力則可以通過高精尖武器的研發(fā)試驗以及對外出口、自主研發(fā)進程等進行比較研究??梢?,軟硬實力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系,只有 2 種‘實力’有機結合、互為盾壘,才能充分展現在它類文化面前的“實力”意義。對于中國武術而言,它的硬實力范疇便是其技擊實力的有效性。武術的技擊本質屬性決定了其發(fā)展的主導方向。近幾年來,一些現代武技項目在國內開展如雨后春筍,除了其成功的賽事經營推廣模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與中國武術散打在賽場上一較高下。2000—2004 年的中國武術散打爭霸賽開創(chuàng)了中國武術搏擊的市場化先河,在擂臺上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功夫的實戰(zhàn)魅力,捧紅了原本并不為人知的“柳腿劈掛”——柳海龍、“燕都神影”——薛鳳強、“白眉大俠”——苑玉寶、“草原驕子”——寶力高等名將。在隨后的中外對抗賽上,則更讓這些人名聲大震,一時間,“KO、完勝”成為國內外武術網站上最為引人關注的字眼。中國散打隊員用一場場勝利捍衛(wèi)了武術的尊嚴,證明了我們的實力。不言而喻,武術技擊硬實力的充分展現使武術文化的軟實力得到最強勁的詮釋。相反,倘若中國武術無法在賽場上贏得勝利或是贏得跌跌撞撞,即便對武術文化的軟實力進行再完美的解說也是蒼白無力的。然而,要保持住這種實力并非易事。當前的散打正在面臨著泰拳、柔道、綜合搏擊術、拳擊等多種技術元素的沖擊和挑戰(zhàn),武術散打除了要逐漸適應“站立搏擊與地面纏斗”相結合的競技模式之外,還面臨著豐富武術技擊對抗內涵的重任——武術短兵。這是武術全貌得以展現的實際需要,也是應對劍道、擊劍等器械對抗文化挑戰(zhàn)的客觀需要。雖然北京體育大學、西安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對其展開了諸多探索性實踐,但仍有很長一段路程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通過藝術審美力展現武術內涵其特有的魅力
中國武術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改變之后,又面臨著21世紀中國文化的歷史性選擇、武術的交流與傳播、傳承與發(fā)展都不免受制于一種特定的文化。一是武術作為中國傳文化的符號,在與當下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碰撞與交流中應自覺地保持一種獨特文化韻味。二是武術能否融人當代,成為大眾傳播為中心的主流文化,成為現代社會文化底蘊的一部分,已經為一個十分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一般而言,武術傳承與發(fā)展的主要對象是青年人,武術傳播和國際化的受眾主要是外國人。武術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要考慮這些人的審美要求,持有“順潮流,適時而變”的思想,武術才能更好地發(fā)展。不能傳抱著傳統觀念和陳舊思想,一味提倡武術的民族性與技擊性。固步自封只能將武術束之高閣,將一部分人排斥在武術大門之外。周星馳在影片《少林足球》中有這樣一段經典臺詞:“功夫是適合男女老幼的,打打殺殺只是人們對它的一種誤解。功夫更是一種藝術。一種不屈的精神,所以一直尋找方法將功夫包裝起來,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她”。這段話告訴人們一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如果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武術,首先要將它包裝起來,加人時尚元素,這樣人們才會接觸它,進一步感受它。傳統武術在當代發(fā)展遇到了一些人問題,可能與此有一定的關系?!安簧賯鹘y的武術家們,乃至很多現代的青年武術習練者,都非常在意強調武術套路的技擊功能”。他們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對武術的技擊性情有獨鐘,至今仍不愿承認武術具有藝術性,人為地將武術隅于技擊之中而排在藝術之外,應該說這樣不利于武術的當代發(fā)展。因此,武術應盡量將內蘊的民族傳統因子通過國際化的制作手法體現出來,力求在保持傳統技擊性的同時增添一件時體現出來,力求在保持傳統技擊性的同時增添一件時失現代藝術氣息。當代武術的發(fā)展,首先需要對傳統的繼承和發(fā)揚;與此同時,又要揉進時代對武術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把武術推向一個嶄新的層面和高度。
(五)以武術的休閑養(yǎng)生價值為突破口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武術的內涵式發(fā)展
休閑與養(yǎng)生的重要性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霸诂F代社會中,通過運動和體育活動使身體能夠保持最佳狀態(tài)變得越來越重要,82% 的德國公民承認,保持身材和使健康處在最佳狀態(tài)在他們的休閑活動中占據了主導型性地位?!睋澜缧l(wèi)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全世界 75% 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而我國約有 60% 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在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全民健身計劃》與《體育產業(yè)化發(fā)展計劃》成為推動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兩大戰(zhàn)略性部署??梢?,無論國際社會還是國內社會,健身養(yǎng)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在此形勢下,武術以休閑和健身養(yǎng)生價值為實現社會效益的突破口,無疑能夠切實有效的提升文化軟實力。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看,現代人對武術的需求已經處于較高的層級,主要是對武術情感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對武術需求的不同定位是促使人們自覺從事武術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力,也是增強武術文化凝聚力的著力點。對武術情感歸屬的需求,是從體育人口的組織化建設需求中解析出來的,經常練習武術的人希望能夠獲得融洽的組織氣氛,這在學校武術的開展中可以看出。包括武校學生在內的學生群體,他們認為在課堂上或俱樂部中的集體練習更有挑戰(zhàn)性和刺激性,而在個人日常生活中卻沒有這種感覺。對武術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則主要集中在武術專業(yè)人員和普通武術愛好者身上,他們練習武術有的是為了獲得實戰(zhàn)優(yōu)勝的心理目標,有的是為了達到增進健康、休閑娛樂的普遍目的??傊?,提高武術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需要最大程度使其成為大眾文化。武術的健身、休閑價值無疑是使其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屬性。健身、休閑已經成為凝聚人們自覺從事武術運動的主要動機。
綜上所述,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競爭中一個充滿變化的歷史性潮流。在這個歷史性潮流中,充斥著現代與傳統、國際與國內、強大與弱小的角色對抗。武術,作為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優(yōu)秀代表,作為人類搏斗文化的一支奇葩,它理應擔負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歷史重任。真正的武術文化軟實力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切實為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食糧。武術文化雖有軟實力和硬實力之分,但它們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功能一致,那就是展現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藉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武術的內涵式發(fā)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傳統文化復興。
[1][美]約瑟夫.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M].波士頓:哈佛人學出版社,2012:56.
[2]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95.
[3]張驥.文化:國際政治中的“軟權力”[J].社會主義研究, 2014,(3):6-13.
[4]關多義.論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生產力研究,2015, (8):56-62.
[5]喬鳳杰.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12.
[6]周惠新.體驗經濟視域下武術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生態(tài)發(fā)展路徑[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4):49.
[7]溫力.尚武精神及其對武術發(fā)展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8):59-68.
[8]魏明.文化: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J].湖北大學學報, 2007,(3):32-54.
[9]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責任編校:何俊華)
G852
A
1673-2219(2016)11-0185-04
2016-03-20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文化軟實力視角下武術內涵式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15C0507);湖南省教育廳教改課題“教化視域下武術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No.498)。
周圣文(1981-),男,河北滄州人,碩士,湖南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