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平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第三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 山西 平遙 031100)
新生兒窒息是兒科常見的急危癥。此病是因胎兒在宮內發(fā)生窘迫所引起的以呼吸衰竭為主要癥狀的一種新生兒急癥。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孫滿順的研究表明,按照窒息的程度,對發(fā)生窒息的新生兒進行搶救復蘇,可明顯降低其殘疾率和死亡率[1]。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我院對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60例發(fā)生窒息的新生兒均按照窒息的程度進行相應的搶救復蘇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F(xiàn)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發(fā)生窒息的新生兒。在這60例患兒中,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這些患兒母親的孕周為35~42周,平均孕周為39.3+1.8周。在這60例患兒中,足月兒有30例,早產(chǎn)兒有21例,過期產(chǎn)兒有9例。
按照1min Apgar評分法(新生兒身體狀態(tài)評分法)對新生兒出生后1min內其心率、呼吸、皮膚顏色、對刺激的反應和肌張力等五項指標進行評估,按照其綜合評分的結果將其窒息的程度分為無窒息、輕度窒息和重度窒息。①無窒息:患兒的評分>7分。②輕度窒息:患兒的評分為4~7分。③重度窒息:患兒的評分為0~3分。
按照1min Apgar評分法對這60例患兒窒息的程度進行評估。其中,輕度窒息的患兒有43例,重度窒息的患兒有17例。對43例輕度窒息新生兒使用傳統(tǒng)的ABCDE復蘇法(五步復蘇法)進行救治,具體的方法為:A.為患兒徹底清理呼吸道,以確保其氣道的暢通。B.將患兒全身的羊水及血跡擦干后,迅速為其建立呼吸通路,同時輕輕地對其皮膚進行刺激,以促使其建立自主呼吸。C.對患兒進行心肺刺激,以促使其呼吸循環(huán)和血液循環(huán)恢復正常。D.使用濃度為100%的氧氣對患兒進行30s的正壓通氣。然后,對心率仍低于60次/min的患兒立即實施心肺復蘇,操作的方法為:操作者將雙手拇指放在患兒胸骨下的1/3處,將其余4指環(huán)繞其胸廓后,固定在其兩側胸壁,然后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進行按壓的頻率為120次/min。待患兒的心率恢復至80次/min后停止按壓,改為進行正壓通氣。E.對經(jīng)上述處理后仍無改善跡象的患兒,需立即使用氧氣面罩和氣囊對其進行輔助人工呼吸。對17例重度窒息患兒使用綜合復蘇法進行救治,具體的方法為:①在患兒娩出后,立即對其進行面罩吸氧和氣囊輔助通氣,將通氣的頻率維持在50次/min。在進行通氣的30s后,對患兒的心率進行評估。當患兒的心率>100次/min,并開始出現(xiàn)自主呼吸、膚色轉為紅潤時,改為常規(guī)吸氧。②對1min Apgar評分<4分且呼吸停止的患兒,應立即將其氣管切開,然后快速沖洗其氣管內的羊水、胎糞等,并對其進行加壓給氧,以保證其心輸出量。③用0.4mg的納洛酮+2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然后用靜脈微泵為其泵入0.4~0.8mg的維生素K+30ml的濃度10%葡萄糖1、1支多巴酚丁胺+1支多巴胺+5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同時進行輔助人工呼吸。
我們使用SPSS16.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救治,在這60例患兒中,有56例患兒被成功復蘇,其救治的成功率為93.3%。有4例重度窒息患兒經(jīng)救治無效死亡,其死亡率為6.7%。在17例重度窒息(1min Apgar評分為0~3分)的患兒中,有13例患兒被成功復蘇,其救治的成功率為76.5%。這13例患兒在10min內救治的成功率為92.3%,其在10min以上救治的成功率為84.6%。43例輕度窒息(1min Apgar評分為4~7分)的患兒均被成功復蘇,其救治的成功率為100%,且其均在10min內被成功復蘇。
導致新生兒窒息的因素較多,如胎兒發(fā)生宮內窘迫、胎兒發(fā)生臍帶繞頸、產(chǎn)婦羊水量過少、產(chǎn)婦年齡偏大等[2]。新生兒在發(fā)生窒息后,若對其進行救治不及時或救治方法不當,極易引發(fā)腦缺氧、酸中毒等急性癥狀,甚至可危及其生命。目前,臨床上主要是根據(jù)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法的評估結果,為其制定相應的救治方案,再使用5min Apgar評分法對其救治效果及預后進行評價[3]。進行傳統(tǒng)的五步復蘇法的具體步驟是:①迅速打開患兒的氣道,以保證其呼吸道的暢通。②對患兒進行觸覺刺激,以激活其再呼吸的能力。③促使患兒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④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⑤對復蘇成功的患兒進行監(jiān)護與評估。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對發(fā)生窒息的患兒進行搶救的首要措施是保暖。由于低溫狀態(tài)會增加患兒機體的耗氧量,加重其缺氧的癥狀。因此,對發(fā)生窒息的患兒進行搶救的第一步是對其進行保暖處理,以減少其身體熱量的散失。另外,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是對發(fā)生窒息的患兒進行救治成功的前提。由于發(fā)生窒息的患兒正處于高度缺氧的狀態(tài),故需為其建立相應的體外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促使其呼吸功能的恢復。有研究表明,對發(fā)生窒息的新生兒進行搶救的黃金時間是其發(fā)生窒息的5min內,而且對其進行救治的時間越早,其救治的效果和預后就越好[4]。新生兒在窒息的狀態(tài)下普遍存在體內碳酸陡增的現(xiàn)象,極易發(fā)生酸中毒的情況,故應盡快糾正其體內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必要時可對其進行擴容、抗休克等支持性治療。對心率偏低的患兒和心動過緩的患兒使用腎上腺、阿托品等藥物進行靜脈滴注。在患兒被成功復蘇后,必須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以保證其救治效果。對復蘇后患兒進行護理的方法為:①在患兒被成功復蘇后,應繼續(xù)對其進行保暖處理,以維持其體溫的正常。②密切觀察患兒的神志、瞳孔、肌張力、吸允反射、尿量、皮膚顏色的變化,一旦出現(xiàn)異常應立即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③嚴格執(zhí)行消毒和隔離制度,即醫(y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及患兒家屬進行喂養(yǎng)時,均應勤洗手和勤消毒。④保持病房內溫度和濕度的適宜。⑤對發(fā)生重度窒息的患兒,需在其復蘇后的12h后再進行喂養(yǎng)。在進行喂養(yǎng)時,應使患兒保持頭高腳低位。在喂養(yǎng)后,需輕拍患兒的后背,以促進其吞咽。另外,從預防的角度上說,應加強孕產(chǎn)婦的產(chǎn)期保健檢查,對發(fā)現(xiàn)存在新生兒窒息危險因素的孕產(chǎn)婦進行相應的處理,以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按照窒息的程度,對發(fā)生窒息的新生兒進行搶救復蘇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