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荃 靳輝
《說起梅花》表達了作者對梅花“深入靈魂的熱愛”。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種物使你產生了“深入靈魂的熱愛”,這樣的愛為什么能深入靈魂?
請以“深入靈魂的熱愛”為題作文。
要求:自選一物(植物、動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議論,可敘述,可抒情,文體不限。
深入靈魂的熱愛
李沫洋
素胎勾勒,鈷料呈色,釉下彩繪,猶如水墨畫般明凈素雅的青花瓷,款款而來。她從中原走來,古老的文明賦予她千年的神韻,彰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深邃;她從草原中來,褪去了昔日金戈鐵馬的征塵,以游牧民族的豪情,展現草原文化的風采。散漫暈開的天青色,已浸潤了心靈,沉淀為深入靈魂的熱愛。
——題記
這次決心動筆寫青花,得益于每周六晚央視的《尋寶》欄目。每期《尋寶》都會走進不同城市,由權威專家們?yōu)閺V大收藏愛好者現場鑒定陶瓷、書畫等藏品的真?zhèn)巍u漸地,便對青花瓷產生了興趣。那完美的天青色,渲染出一片雅致與高貴。那是秦的莊重、漢的磅礴、唐的大氣、宋的婉轉、元的灑脫與明清的清麗。牡丹盛開、游魚戲水,豐腴的美人,嬉戲的兒童……它們富麗雄渾、畫風豪放,層次繁多卻密而不亂,主次分明、渾然一體,毫無瑣碎、堆砌的感覺。落筆素凈,素凈中呈現不動聲色的奢華;敷色單純,單純中又彰顯漫不經心的繁復;寥寥數筆便精致勾勒出難以釋懷的圖案與寓意。
白地青花,唯美的青。歷代所稱的千峰翠色、艾色、翠青,這些好聽的名兒,無非強調一個“青”字。就一個“青”,別無修飾,洗盡鉛華,方知什么是肅然之美,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味。也只有那遠去的年代,只有那時的樸實與精細,才會鑄就那樣的飄逸明澈,那樣的傲視天下。傳世的青花瓷,天然無須任何雕飾,單是那些無法被湮沒的歷史印記,便足以證明遠非世間俗物。
每段歷史,都是一幅斑駁的畫卷。
16世紀至18世紀,青花瓷在歐洲大陸曾經擁有顯赫與榮耀。當時的歐洲貴族們以擁有青花瓷作為品位、財富、地位的象征。也許因為青花瓷獨有的細膩、溫潤和優(yōu)雅,讓“海上絲綢之路”演變?yōu)椤扒嗷ù芍贰薄R皇追▏姰敃r這樣寫道:“去找那種瓷器吧/我們不可能看到更美的東西了/它是中國的產品。”這些靜靜陳設在普魯士國王的夏洛滕堡宮中的青花瓷,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神圣與高貴,倒更像一件祭品,讓三百多年后的人們依舊唏噓于費德列大帝一世與妻子夏洛滕之間的真摯感情。
青花,以其迷人的魅力與中國聯系在了一起,它是中國的國瓷,它屬于中國。那千年瓷釉的悠長韻味,最終沉淀為尊貴、典雅、美的化身。在尋寶之路上細細品味才發(fā)現,心靈深處最珍貴的寶、最動情的美原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眼前那些青花,已絕非一種供人觀賞的漂亮杯瓶,那里承載著純潔與高尚,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需要。古風古韻,瓷色青青,古人的豁達謙遜之風、純樸和善之美,陶冶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情操。弘揚中華文化,回歸醇香自然之美,締造和諧,便是我們共同的愿望。
浮梁古鎮(zhèn),千年窯火,鑄就了你清雅的風骨;
蔥嶺雪峰,萬里驛站,是你在傳遞華夏文明的璀璨。
精彩了世界的青花瓷,穿越了滄桑,承載著傳奇,成為我深入靈魂的熱愛。
同學點評
作者愛青花,從《尋寶》開始。作者尋著青花那抹天青色的痕跡,跨越秦漢唐宋元明清,找到了青花那份獨有的雅致和高貴;回溯青花那有婉約有大氣有莊重有灑脫的勾勒筆法,和定格在瓶體之上的豐富形象,感到了青花那種不加修飾、肅然渾然,由歷史沉淀出來的美。這種美跨越了時光,穿越了地域,甚至成為費德列大帝一世與妻子夏洛滕之間的愛情見證。這種關屬于中國。
作者愛青花,在于作者愛青花之于中國文化的悠長韻味,愛青花之寄托典雅、尊貴、美麗的中華文化,愛青花之承載古樸和善、豁達謙遜、純潔高尚的中華民風:作者在青花釉土間尋到的那塊寶,是文化、是歷史、是中國。
(曾若凡)
深入靈魂的熱愛
李婧涵
我出生時,正值古城北京的九月。據說那天窗外的陽光格外柔和,沒有盛夏的燥熱,只有初秋的和煦與溫存。一棵高大挺拔的槐樹,矗立在不遠處的空地上。它沐浴著陽光,卓然而立,給這安詳的氣氛平添了一絲突兀。小時候,祖母總對我說,出生的那一日能看到槐樹,這可是一個好兆頭。我只當作一句玩笑話。
剛入小學時,發(fā)現校園里有幾棵槐樹,這便激發(fā)了我對槐樹的興趣。一個初夏的雨后,我靜靜地站在其中一棵槐樹下面,抬頭仔細打量它:它沒有明艷嬌麗的花裝飾自己,只是單純的綠意蔥蘢、枝葉繁茂,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恰似靜謐的懷抱。我閉上眼,深吸一口氣,在雨后的夏日感受泥土的清香、雨滴的清涼,任這一切在鼻尖縈繞。
七月的盛夏,也是槐花盛開的時節(jié)。它的花沒有驚世駭俗的鮮艷,花很小,很白,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不爭艷,也不媚俗。
我愛上了這種顏色,這玉石般無瑕的顏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經常帶上一本書,坐在午后的樹下,將一些喜歡的詞句讀給它聽。一陣微風吹來,枝葉輕搖,一切都籠罩在它的綠陰下,使人忘卻了世界,忘卻了自我。
一次美術課上,老師讓同學們每人畫一張自己最喜歡的植物,畫完后讓其他同學猜畫的是什么。每個人都興致勃勃地動起手來,不一會兒,嬌艷欲滴的玫瑰、神秘淡雅的勿忘我、姿態(tài)優(yōu)美的山茶便紛紛躍然紙上,無不美輪美奐。輪到我了,我畫的卻是蒼茫天空下一棵孤傲的槐樹,堅實挺拔的樹干,白色清爽的槐花,構成了簡單樸素的畫面。周圍的同學不禁疑惑:這是什么呀?這種樹好像到處都是……
的確,槐樹實在太普通了,它沒有玫瑰的美艷浪漫,沒有郁金香絢麗的色彩,沒有紫羅蘭的香氣濃郁……但它不張揚、不索取、不爭艷,一生都保持植物的優(yōu)雅、沉靜、大方。
一日,在小區(qū)里驚喜地發(fā)現一棵新移栽的槐樹,情不自禁地端詳起來。不知何時走過來一位老人,他似乎遇到了知己:你也喜歡槐樹嗎?還沒等我回答,他便眉飛色舞地說什么古代三公宰輔之位,什么槐鼎、槐卿,還說什么科舉吉兆,什么槐秋、槐黃,還有什么遷民懷祖之類的,口若懸河,氣喘吁吁,眼角還沁出了淚花。他說的我聽不太懂,只是微笑著、傾聽著。因為有一點是相通的,那便是對槐樹深入靈魂的熱愛,這熱愛深入骨髓,直入內心。
教師點評
文章結構明晰,從少時對槐樹的印象,到美術課上畫槐樹,再到聽老者講述槐樹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層次過渡。文風樸實,主題鮮明,將自己對槐樹優(yōu)雅、沉靜、大方的特質有所感悟。如果能在對槐樹的情感及其文化意義上著墨更多一些,闡發(fā)再深入一些,文章將會煥發(fā)更絢麗的色彩。
(程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