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茹
洛陽民俗博物館,收藏有一本道光年間的日記殘卷,裝訂形式為線狀,殘存十四頁,約兩千字。寬26厘米,長22.5厘米,厚約2毫米。質(zhì)地為宣紙,紙質(zhì)老化,多處破損、殘缺。有關(guān)作者姓名及住址的記載均不見,寫作的時間易見,為道光四年到道光九年之間。書寫時間不等,并不是每日都記,有隔幾日記一次的,也有隔幾個月記一次的。內(nèi)容記錄多是作者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零碎的思想,尤其是關(guān)于治學(xué)、修身的思想居多,雖系只字片言、未成體系,亦不乏思想的光芒,讀之令人暢達快慰、心曠神怡。許多句子可作為人生格言,依此處事,有助于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和諧,依此修身,有助于人的內(nèi)在人格的養(yǎng)成。
一、日記的文體及書寫形式
日記是人們所熟悉的一種文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熱衷的寫作方式之一,用于記錄每天的日常生活事務(wù),例如個人的活動、所觀察到的事物以及各種各樣的思想或者情感等。作為一種廣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的書寫方式,“日記”之稱由來已久。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記載道:“黃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乘》,至宜州猶不輟書?!薄兑酥菀矣霞页恕繁蝗藗兎Q為中國古代傳世的第一部成熟的、定型的私人日記。黃庭堅所創(chuàng)立的日記格范通行于后世,在文體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近代譚嗣同《瀏陽興算記·經(jīng)常章程五條》:“夜間寫日記,須載明本日陰晴風(fēng)雨。”可知進入近代以后,受西方日記書寫形式的影響,我們的日記形式也有了一些變化,并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除了日期之外,還要記載星期,以及當日的天氣情況等。
日記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殊性,在于其個人性、私密性,故而也就有了一種內(nèi)在的真實性。大多數(shù)時候,日記是寫給自己的。
這本道光年間的日記(圖一),書寫格式很簡單,先寫日期,再寫內(nèi)容,不寫天氣等。日期的記載也并不嚴格,不是每天都把年份、月份、日子全記下,而是只在新起一年的第一則上記下年份,例如:“道光五年二月二十日”“道光六年三月”“道光七年二月”“道光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等。其余均不記年份。只在每月的第一則上記下月份,例如:“七月初六日”“閏七月”“九月”等。從每月的第二則起均只記下日,例如道光六年十一月笫一則寫的是“十一月十八日”,之后每則只寫“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到十二月第一則才又寫上月份“十二月初一日”。如此記載,只是標記一下時間,作者自己心里明白便可。
通觀其文字,是作者寫給自己的,是其日常為人處世、進德修業(yè)的記錄。通過閱讀日記中這些字句,我們可以分析作者的思想,從而走近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其立世法則和生命信仰,并可作為今天人們處事修身的借鑒。
二、從日記的內(nèi)容看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心靈修養(yǎng)
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子重視君子人格,對于道德品格有著很高的追求?!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只有先具備了豐富的內(nèi)在素養(yǎng)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然后才能談到家國天下的神圣使命。所以古人非??粗貙ψ陨韮?nèi)在素質(zhì)的培育,努力豐富自己的心靈修養(yǎng)。這本日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內(nèi)美”的孜孜追求。下面結(jié)合每則日記的內(nèi)容,具體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心靈修養(yǎng)。
慎獨章明,省察克制
善惡分關(guān),難逃此心之靈。如聞人有勝己之口處,便娼嫉而憎惡之,如不省察克制,深可危哉。故慎獨章明指其詳,玩索而有得焉,則遏此私無所容潛矣(圖二)。
“善惡分關(guān),難逃此心之靈”,對于善與惡的界限,人心自有其辨別能力。如果身有過失或者心有惡念,也許可以逃過世人的眼睛,卻難以逃過自己心靈的視察。人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逼鋵嵜總€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神明存在,這個神明即是人的良知良能。有時候,我們會因沉于世俗而使心靈蒙上了塵埃。所以我們應(yīng)當不時靜下心來,拭撣一下沉積的灰塵,聆聽一下內(nèi)心的聲音。儒家講慎獨,要求我們即使獨處時也要謹慎白己的言行舉止,不可因無人看見而放縱自己。我們做事并不僅僅給別人看的,無論何時都應(yīng)省察克制,讓內(nèi)在的神明說話,那么私念、惡念就沒有藏身之處了。慎獨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士人心靈修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防言居敬
初九日。逢得意謹防言,遇煩惱自居敬。防言者決毋自肆,居敬者貴在窮理。蓋人惟心之放也,故率意而妄為。惟為……朱子注:“蓋心性長存,故事不茍;事不茍,故其言自有□□□,□□閉之而不出也?!?/p>
日記的意思是,當我們遇見令人得意快慰之事的時候,須謹慎自己的言論,當遇到令人煩擾困惑之事的時候,須自己恭敬持身。人逢得意事,往往容易放縱自己的言行,以己為是,自我夸耀,這樣也許就會招致旁人的嫉恨,更喪失了自己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所以此時要防范言行,看自己說的話是不是有失體統(tǒng)和教養(yǎng)。遇到煩惱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垂頭喪氣,這則日記告訴我們,此時更應(yīng)恭敬持身,不可先失掉了內(nèi)在的精神氣?!墩撜Z·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敬”的意思是居身敬肅。明李贄《答周柳塘》中有言:“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本泳匆彩侵袊咳说男撵`修養(yǎng)之一。謹慎言行則不會放縱無稽;居敬時有助于我們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了煩惱的緣由,煩惱也就減輕了。當人放縱自己內(nèi)心的時候,容易不假思索,率意妄為,所以要使心性長存。朱熹記載:“蓋心性長存,故事不茍,事不茍,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強閉之而不出也?!币馑际且苍S只有做到了心性長存,所以才能遇事謹慎,說出的話自然句句在理上,所以“防言”并不是要人們強迫自己不說話。防言居敬是中國古人的修身法則,也是其心靈修養(yǎng)的一部分。
勿輕言得失,莫浮偽近名
十六日。輕言得失之咎者,皆因己之一善不見稱,一德不見揚。或言人之過惡以為直,或詰人之陰私以為剛,,此以浮偽近名之累也。若不遂念克治,則寔德消而(私念自生,而涵養(yǎng)不寔也)患害近身矣。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患得患失,所以就多了許多算計和煩擾,少了內(nèi)心的快樂和安寧。“輕言得失之咎者,皆因己之一善不見稱,一德不見揚”,我們之所以抱怨得失,都是因為覺得自己的長處和美德沒有被人稱揚的緣故??鬃尤眨骸安换既酥患褐疾恢艘?。”不要抱怨沒有人了解你,而應(yīng)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擁有可以為他人所稱揚的東西。輕言得失,是因為自恃有才德,矜己之是,不肯服人。“或言人之過惡以為直,或詰人之陰私以為剛”,意思是有時人們會把揭露別人的缺點過失和隱私當作是正直,當作是剛正不阿。其實這是自己的名利心在作怪,浮躁虛偽、急功好利,攻擊別人,自己也身受其累,不得心安。如果不克治自己的內(nèi)心,美好的品德就會喪失,惡德就會滋生,有失素日涵養(yǎng),禍患也就降臨了。所以,勿輕言得失,莫浮偽近名。
戒多言、多笑、多事、多急(?。┰?、傲慢不和
七月初六日。戒五者之號謂教,戒多言、多笑、多事、多急(?。┰辍谅缓?,又備也。修備于身者五,即五常也。
這則日記講人應(yīng)當具備的五種具體的修養(yǎng)?!敖洹笔墙涑囊馑?,指不可以做的事。不可多言、不可多笑、不可多事、不可急躁、不可傲慢、與人不和,具備了這五種素養(yǎng),稱作“五?!?,“?!敝负憔貌蛔兊囊馑?。這“五?!彼骑@苛刻,卻也有助于人處事修身,提醒人們遇事謹慎,平心應(yīng)對。
忠信
閏七月。忠信,此一身之主宰也,本此而知能此,即良知良能也。
儒家道德觀講,人以忠信為本。忠信乃是人一身之主宰,以此為根本并切實履行,就是良知良能。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中,忠信是至高的道德標準,也是最重要的心靈修養(yǎng)。忠是忠誠忠厚、志慮忠純,信是誠實不欺。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中說:“盡心于人日忠,不欺于己日信?!敝倚艑τ诮裉斓娜藗儊碚f同樣是很高的道德標準,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具備的品德修養(yǎng)。
勿恃己之是,放肆矜夸
九月初三日,在叚村與人閑論是非,業(yè)已放肆之甚,乃竟敢互相矜夸,恃己之是,殊屬不堪,悔之不及,記過。
這則日記寫到了作者生活中的一件瑣事,是作者對于自身過失的反省悔過。自己與人閑論是非,本來已經(jīng)夠放肆了,竟敢恃己之是,和別人互相矜夸,實在是不成樣子??墒呛蠡谝瞾聿患傲?所以在日記里記下自己的過錯?!墩撜Z》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敝袊湃酥匾曉谌粘I钪型瓿勺约旱男撵`修養(yǎng)。佛家講:“生活即修行。”也是這個意思?!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重要的是過則改之。古人云:“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p>
和氣生祥,乖氣生戾
初八日在家,有鄰居小孩則,放蕩,心過不去,急當嚴辭以叱之,放蕩溢甚.,余即平心和氣,改容正言以勸之,其劣即止。輒思,和氣生祥,乖氣生戾,如此速耳,焉敢不勖。
看到小孩有放蕩的舉止,自己心里過不去,嚴厲地斥責他們,他們卻更加肆無忌憚。當自己靜下心來和和氣氣地好言相勸時,他們就聽話地停止了粗劣的活動。作者由這一件事情中悟出“和氣生祥,乖氣生戾”的道理,在日記中記下,以此勉勵自己?!昂汀笔侵袊幕闹匾M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tǒng)士人心靈修養(yǎng)的目標之一。
敬以持己,恕以待人
道光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持己接人之時,有素所惡之者,恍忽于口口口之間有所不安矣,此情此景,素失所養(yǎng),因有此不安平。若能敬以持己,恕以待人,一惡之私,(泛)何而僻,故學(xué)人省察涵養(yǎng)之功,則不可須臾離也
“敬”與“恕”是這本日記中反復(fù)提到的修身思想。這則寫道,自己在待人接物的時候,遇到自己平時不喜歡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不安的神情,這是有失涵養(yǎng)的表現(xiàn)。如果能夠“敬以持己,恕以待人”,以莊敬持守自己的內(nèi)心,以寬恕之心待人,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了。所以說省察涵養(yǎng)的功夫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
莊嚴執(zhí)持,寤寐如一
二十二日。夢寐之間,曲學(xué)阿世,漫無執(zhí)持,是即隱獨之所真見也。顧要深加莊嚴,以謹隱獨。若能寤寐如一,則可以入德矣(圖三)。
此則日記寫到,作者在夢中做了有失于自己素O修養(yǎng)的事情,“曲學(xué)阿世,漫無執(zhí)持”,醒后加以反省,可見作者律己之嚴。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做睡時醒時寤寐如一,那么他的道德修養(yǎng)必定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境界了。
忠信以誠心,莊嚴以持身,學(xué)習(xí)以明義,深思以達情
二十六日。獨然自言者,悚然有所不安也∥海前非故不安也,然徒悔而不實踐以改之,乃不應(yīng)頌之矣。故必要以忠信誠此心,莊嚴持此身,學(xué)習(xí)以明其義,深思以達其情。恭以接物,恕以待人。掭存謹獨,勿犯驕矜。常能如是,日則……
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后悔的事情,心存后悔之念心中就會感到不安,這是我們心中的良知良能在敲打自己,督促我們改過前非。如果只是心中后悔不已,卻不真正實踐改過,就不應(yīng)稱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心存忠信,莊嚴持身,學(xué)習(xí)、深思以明義、達情。待人接物時,采取恭敬、寬恕的態(tài)度。獨處時,也不忘素日的修養(yǎng),不可犯高傲、自矜的毛病。如果能這樣要求自己,就會很少發(fā)生讓自己后悔的事情了,如此,也就擁有了心靈的恒久安寧。
忠信者天真也,偽詐者私欲也
二十二日,忠信者天真也,偽詐者私欲也…__則欲念橫行,魔念混天真,豈可安乎。
此則亦講忠信,并將之與虛偽、欺騙相對言。忠信是一個人最內(nèi)在的本質(zhì)。忠信的人,心地純潔無暇,不虛偽,不欺騙,它是道德的精華所在。如果人的心里有了虛偽和不誠實,這是私念在作怪,這樣就危及無邪的心地,人也就不會感到內(nèi)心的安寧了。
親君子,遠小人
日近小人,良心不愁不壞;時親君子,德性愈講愈明(圖四)。
此則可作為交友之法講。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可不謹慎。應(yīng)當時常親近有德之人,這樣自己的品德也會越來越清明,心靈修養(yǎng)越來越完善。
以義立身,持正自嚴
二十九日,卓然自立者,惟義是從,持正自嚴而不循人也。
在儒家的詞典中,“義”字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在每一個儒者的精神生命里,“義”字也都有著很重的分量。它的意思是公正、合理而應(yīng)當做的。凡事以“義”為標準,則卓然自立,能夠堅持自我,而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君子矜而不爭,反求諸己,中立而不倚
居處恭,臨之以莊,貴乎道者三。君子矜而不爭,反求諸己,中立而不倚。此數(shù)章書中用功始得。
這里說到“恭”“莊”,也是“敬”的意思?!熬玉娑粻帲辞笾T己,中立而不倚”,“矜而不爭”的意思是莊重自尊而不和他人爭強斗勝。朱熹《<論語>集注》:“莊以持己日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薄胺辞笾T己”指遇到事情時不要先責怪他人,應(yīng)該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離婁上》中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薄爸辛⒍灰小斌w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指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做到了這三點,“莊”“恭”也就容易做到了。作者又說,這幾條只有多從書中用功才能得到。
安命則靖,靖則快慰;狗欲則憂,憂則紛擾
九月底,微覽,安命則靖,靖則快慰;狗欲則憂,憂則紛擾。
安于自己的生活,內(nèi)心才會和平安寧,內(nèi)心和平安寧就會感到快樂、精神奕慰;順從自己的欲望就會滋生憂煩,憂煩多了心中難免紛擾不安?!八郎忻?,富貴在天”,儒家講天命論,認為天主宰著人間的一切生死禍福??鬃尤眨骸暗乐畬⑿幸才c,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闭J為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張能否實現(xiàn),完全是由命運決定的。但“安命”并不是要人什么都不做,而是盡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把事情的成敗交付給天命。馮友蘭先生說:“換句話說,這是朝著一定目標前去的一股力量?!薄叭怂茏龅闹皇牵航弑M己力,成敗在所不計。這種人生態(tài)度就是知命?!笨鬃诱f:“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比四苤?,就不會拳拳于個人禍患得失,也不怕失敗,就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就會持久快樂。反之,欲望多了,就會生出諸多不安的情緒,就會患得患失,失去了安寧和喜樂。
有容量之器
五月,內(nèi)人不和,己怒甚(矣),屬無容量之器,自責(圖五)。
這是唯一寫到作者與妻子關(guān)系的一則。夫妻爭吵,本是尋常。作者認為自己發(fā)怒乃是心胸狹窄、沒有器量的表現(xiàn),因此自責。
二、儒釋道三家思想相結(jié)合的精神信仰
這本日記中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兼及釋道兩家。儒家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影響最為深固,為他們確立了行事的規(guī)范和為人的準則。儒家道德觀已經(jīng)化為一種至高的精神信仰根植于無數(shù)文人士子的意識里,甚至可以說,這種道德觀就是中國士人的精神生命本身。日記中的大部分觀點反映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生存方式、處世策略和道德信仰,例如忠信、恭恕、克己、慎獨、居敬、安命、日省己身等等。但釋道兩家的思想在日記中也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儒釋道思想相結(jié)合的精神信仰。下舉例說明: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早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患生于多欲,過生于輕慢,禍生于多貪,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詰他短,戒心莫咨(他)貪婪,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默。無限神仙泛此得,饒千災(zāi)萬禍,一時消忍,債主冤家從此盡休
這一段話之中蘊涵了儒家、道家、佛教三家的思想,而又說得自然流暢,毫無牽強附著之跡,顯然是三家思想融合后的產(chǎn)物,而且沒有融而未化的成分。其中,“和”“仁”等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早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患生于多欲,過生于輕慢,禍生于多貪,罪生于不仁”,這幾句很明顯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有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边@兩句話都蘊涵了一種“道”的精神,是道家生命信仰的體現(xiàn)。“安靜”與“儉”相似,都是指對于一種簡單、樸實、恬淡境界的追求。安靜清儉故能成就人的廣遠博火。“慈”與“仁”相似,指對人和事有一種仁愛、慈愛的心懷,表現(xiàn)出胸襟的博大從容?!霸缤恕钡囊馑寂c“不敢為滅下先”相近,這并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是有的時候,“退”與“后”更能守住一個人最本真的東西。功名富貴,有時會讓人失去自我。
“戒”字多用于佛教用語,指不允許做的事。佛教講戒律,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等。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八戒在五戒外加上臥高廣大床、花簪瓔珞以及歌舞戲樂。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嗔、謗三寶。這則日記中說:“患生于多欲,過生于輕慢,禍生于多貪,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詰他短,戒心莫咨(他)貪婪,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默?!焙苊黠@有著佛家戒律和佛教思想的影子。再如:
戒五者之號謂教,戒多言、多笑、多事、多急(?。┰辍谅缓?,又備也。修備于身者五,即五常也。
“戒教”“五?!蓖瑯尤诤狭酸尲业挠^點在里面。
“中毋物累,而心氣和平,則精神奕慰?!畟骷覍氃疲簳砀#o坐無塵俗。而其動時怡怡子口也。顧非有和樂之真,無人己之見不能也?!边@些句子都融合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在里面。
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儒釋道三家思想在對抗中逐漸融合,它們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人格,并成為無數(shù)士人的精神信仰,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生存、立身、處事方式等各方面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以儒為主、兼及釋道,三家相結(jié)合的思想在這本日記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
四、日記中所蘊藏的治學(xué)觀點
這本日記主要講的是修身,其思想多系為人處世、待人應(yīng)物的法則,但也有幾則涉及到治學(xué),不過不多,且是一筆帶過。如道光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的這則日記,只有一句話:
四月二十六日,拖筆之法斯始聞之矣(圖六)。
拖筆之法是一種作中國畫的用筆方法,由此可知作者是會作畫的。
人不讀書,苗而不秀者也;讀之不講,秀而不旺者也;講不篤行,茂而不實者也。蓋人所貴于物者,以其德全理備也。乃因氣物蔽,所以不能常伸,顧要博學(xué)以廣其見聞,講論以辨是非,篤行以從理口口,略不可間,力久自有光明發(fā)現(xiàn),苗華之驗矣。
這段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那么他就如同是莊稼雖然長了苗,卻沒有吐穗開花;一個人如果不講論,那么他就如同是莊稼即使開了花,卻不旺盛;一個人如果不篤行,那么他就如同莊稼雖然生長茂盛了卻不能結(jié)出果實來?!墩撜Z·子罕》中孔子感嘆道:“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蓋人所貴于物者,以其德全理備也”,平時我們也許會使自己的心智受蒙蔽,所以不能使精神氣節(jié)自由舒展。要想達到“德全理備”,需要廣讀博學(xué)以充實自己的見聞,這樣才能開發(fā)利用自己的資質(zhì);需要用講論來辨明是非對錯,這樣才能使學(xué)問枝葉茂盛;最重要的是篤行,這是為學(xué)的最后階段,“篤”是忠貞不渝、踏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的意思,篤行要求人們努力踐行所學(xué),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學(xué)問最終結(jié)出了果實。為學(xué)不可間斷,用功久了就會出現(xiàn)效果,證明前面的“苗”與“華”的比喻所言不虛。
讀忌燥妄,欲速不達;口誦心維,優(yōu)游自得
此則講到讀書的方法和禁忌,對于今天我們讀書也很有意義。讀書忌諱的是急躁,欲速不達,你越是心急,反而達不到閱讀的效果。反過來,在閱讀的時候,口誦心維,口中念誦,心里思考,優(yōu)游自如,自得書中真義。
主一無適,學(xué)者修養(yǎng)之大綱要旨也
“主一”指專注、無雜念,人將心專注在一件事上,一點也不向別處分心?!爸饕粺o適”,是說一個人專一千某種工作而不旁及其他的事情?!抖獭ご庋浴肪砩现姓f:“或問敬子日:‘主一之謂敬,何謂一?子日:‘無適之謂一。”《論語·學(xué)而》:“敬事而信?!敝祆渥⑷眨骸熬凑?,主一無適之謂。”梁啟超《敬業(yè)與樂業(yè)》:“主一無適便是敬?!毙睦镎J定一件事情就去做,將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上面,毫不旁騖,只有心里有了這種“敬”的態(tài)度,才能有所成就。我們讀書治學(xué),應(yīng)當以此為準則。
五、結(jié)語
盡管日記的作者我們無從得知,或許是一代名人、或許為一代志士,或許只是清代一個普通文人的普通日記,但無論如何,作者身上流淌著的是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精神血液,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了的精神氣質(zhì)。透過這本日記,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特征,可以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道德理想和生命信仰,從而對其人生觀、價值觀有更為深刻的觀照。另外,作者在近二百年前寫下的這些或長或短的句子,保存到今天,依然不失其內(nèi)在的生命力。許多話都可以作為今天的我們立身行事的人生格言,幫助我們提升心靈修養(yǎng),給我們的生活和人生以指導(dǎo)。碎玉英華,這些句子盡管零碎卻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