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潮州臺風的時空分布及社會應(yīng)對

      2016-03-13 05:47:40賈燦燦
      關(guān)鍵詞:颶風潮州臺風

      賈燦燦

      (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

      清代潮州臺風的時空分布及社會應(yīng)對

      賈燦燦

      (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筆者根據(jù)方志、檔案等史料的搜集整理,統(tǒng)計出清代潮州臺風共登陸143次。其中,公元1661年至1680年是臺風最為活躍期。從臺風登陸的月份來看,主要集中于農(nóng)歷五月至九月份,八月是高發(fā)期。從地域分布來看,潮陽、海陽、揭陽和澄海是歷年來臺風受災(zāi)較為嚴重的區(qū)域,饒平、普寧、惠來次之,影響最小者為豐順和大埔兩縣。臺風來襲后,官府和地方士紳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積極組織賑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清中葉以后,在臺風災(zāi)害賑濟過程中,鄉(xiāng)紳勢力對地方基層的社會控制有日趨加強之勢。對清代潮州臺風時空分布及社會應(yīng)對的探討,不僅能夠反映出清代地方社會的變遷,也對當今社會防御臺風具有借鑒意義。

      清代;潮州;臺風;時空分布;社會應(yīng)對

      近年來,全球氣溫逐漸攀升,氣候變化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臺風是指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地區(qū)溫度在26℃以上洋面上的熱帶氣旋。主要發(fā)生地是西北太平洋洋面,影響地區(qū)包括中國、越南、日本、菲律賓等。中國古代歷史文獻有關(guān)臺風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南朝沈懷遠的《南越志》,書中言:“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其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保?]颶風,即是今天的臺風。臺風登陸經(jīng)常伴隨著狂風、暴雨、海潮等氣象災(zāi)害,即使在今天如此成熟的氣象預(yù)報技術(shù)條件下,我國沿海地區(qū)依然會受到臺風侵擾,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潮州地處海濱,受臺風影響嚴重,豐富的清代文獻資料,為我們研究潮州地區(qū)臺風災(zāi)害提供了支撐。另外,學界對清代潮州臺風的研究,已取得相關(guān)成果①參見: 文獻[18]: 369-395. 孫欽梅. 潮汕“八·二風災(zāi)”(1922)之救助問題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8.。本文擬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以1644年至1911年為時間范圍,以潮州府下轄的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大埔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9個縣為基本地理空間,分析臺風登陸的時空分布及社會響應(yīng)情況。

      一、清代潮州臺風的時空分布

      由于古人對臺風的認識還達不到目前的水平,因此對臺風的記載并不十分精確,這就須要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技術(shù)來判斷歷史文獻資料中的記載是否為臺風。故而,本文擬采用潘威、王美蘇、滿志敏等人對臺風的判定標準[2]。根據(jù)《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潮汕自然災(zāi)害紀略》《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國歷代災(zāi)害性海潮史料》《中國古代自然災(zāi)異相關(guān)性年表總匯》等匯編性資料①參見: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M]. 北京: 中華書局,1988. 王琳乾. 潮汕自然災(zāi)害紀略[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 張德二, 蔣光美. 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3. 陸人驥. 中國歷代災(zāi)害性海潮史料[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4. 宋正海. 中國古代自然災(zāi)異相關(guān)性年表總匯[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通過對潮州現(xiàn)存的地方志及相關(guān)史料的搜集,共統(tǒng)計出1644年至1911年間潮州臺風登陸143次。當然這只是個相對數(shù),隨著對史料的解讀和發(fā)掘,臺風登陸次數(shù)的統(tǒng)計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一)清代潮州臺風的時間分布狀況

      根據(jù)現(xiàn)存地方志及相關(guān)史料的記載,以年代際為時間尺度,繪制出1644年至1911年潮州臺風登陸的頻次變化如下圖1②考慮到清朝始于1644年,終于1911年, 故第一個年代際設(shè)置為1644-1650年, 最后一個年代際設(shè)置為1900-1911年, 其它年代際均為10年。:

      有清一代的267年間,潮州臺風登陸頻次共出現(xiàn)過三次高潮,分別是1661年至1680年、1711年至1740年、1751年至1780年。第一次高潮期,臺風共登陸23次,平均每年1.15次,其中1661年至1670年間,更是達到13次的歷史峰值;第二次高潮期,臺風共登陸也是23次,但每年平均次數(shù)減少為0.77次;第三次小高潮期間,臺風共登陸21次,平均每年0.7次。1851年之后的近半個世紀,潮州臺風登陸呈波折狀分布,有大起大落之勢。2001年,美國學者Kam-biu Liu等人重建公元975年至1909年間,廣東省臺風登陸頻度序列,研究結(jié)果顯示廣東遭受臺風襲擊最頻繁的兩個時期是公元1660年至1680年和1850年至1880年。其中公元1660年至1680年是最活躍的時期,每十年會有28至37次臺風登陸廣東[3]。這恰好與清代潮州臺風登陸狀況有相同之處,即臺風最為頻繁活躍期都發(fā)生在公元1660年至1680年間。清代潮州臺風登陸頻次較少的時期分別是1681年至1710年、1791年至1810年和1831年至1850年,在這幾個時段中有兩個年代際的臺風登陸頻次僅有1次,他們分別是1681年至1690年和1791年至1800年,而1841年至1850年間更是無任何臺風登陸的記載。

      從臺風登陸的月份來看,除去6次無法確定具體登陸時間外,共有137次有明確時間記載。它們主要集中于農(nóng)歷五月至九月份,占總數(shù)的95%,其中八月份是高發(fā)期。最早一次發(fā)生在二月份,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二月三日,“南澳大颶為災(zāi),隆澳漁民死于海者三百余人”③參見: 饒宗頤.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館, 1949: 15.。最晚發(fā)生在十月份,有兩次記錄,分別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潮州“十月俱颶風”[4];康熙十年(1671年),潮陽縣“冬十月颶風”,惠來縣“冬十月十三日,颶風大作”[5]102,117。

      (二)清代潮州臺風的空間分布特征

      潮州地貌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次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岸線綿延曲折,每次臺風過境的時候,沿岸低地受到的襲擊最為嚴重。潮陽瀕臨南海,因地處海之北而得名,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nèi)有練江和榕江兩大平原區(qū),為歷年臺風受災(zāi)最為嚴重區(qū)域。其次是位于韓江三角洲的海陽、揭陽和澄海三縣。饒平、普寧、惠來又次之。影響最小者屬豐順和大埔兩縣,兩縣因處內(nèi)陸腹地,受臺風襲擾的次數(shù)明顯較少。大埔縣僅有兩例,一次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大風拔木,弓沙墳?zāi)景儆嘀杲院媳В灰勾荼M”[6],一次是光緒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1905年10月19日),署兩廣總督岑春煊奏:“惟據(jù)大埔縣稟報,八月十七日夜,颶風暴雨、河水漲發(fā),所屬保安甲等處民居鋪屋被水沖坍數(shù)百間,傷斃男婦數(shù)名口。禾稻被淹,田畝間被沖刷沙壓等情?!保?]182

      二、清代潮州臺風的危害程度

      臺風是一種突發(fā)性和破壞力很強的氣象災(zāi)害,雖然干旱時期臺風可帶來充沛的雨量,但正如屈大均所言,臺風過境常常會伴隨狂風暴雨,引起海濤巨浪,襲擊漁船,影響航海安全。臺風登陸后的大風大水,破壞民居建筑,摧毀禾稼,更甚者傷害生命。

      (一)臺風對樹木船只和建筑物的摧毀

      清代潮州境內(nèi)臺風登陸最常見的是大風拔樹和建筑物的毀壞。被破壞的建筑物包括城墻、民居、衙署、寺廟、堤塘等。如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十三至十四日,揭陽縣“颶風大作,城內(nèi)外一望汪洋,城南水及門楣縣署內(nèi),侵至階上,城中人以門板作舟相往來,或登樓閣,或賃船為屋,至十七八日水勢漸落,桃山、地美兩都因海陽塘湖堤潰,境內(nèi)皆成巨浸,為百年來所罕見,幸澇退后,補種及時,田以淤積肥饒,晚禾大熟”[8]426。

      臺風對衙署的破壞,在文獻記載中也是屢見不鮮。如嘉慶《澄海縣志》卷4《署廨》言:“澄地密爾海洋,夏秋之交颶風倏發(fā),往往傾圯墮壞而不可復(fù)支,未雨綢繆尤宜早計?!保?]46而澄??h署在順治十年(1653年)和康熙十二年(1673年)都曾遭到臺風毀壞,其中康熙十二年,“僅存儀門及知縣廨數(shù)間,余皆葺茅”[9]46。

      1753年7月18、19日這兩日,饒平縣“因風烈雨大,山水驟發(fā),低洼村莊之民居營汛房屋被水沖坍,城垣馬路亦間有被風吹損之處,近坑低田因沖坍基坣,致被水淹沙壓者,每縣不過數(shù)十畝”[7]88。1815年8月19日海陽、潮陽、澄海等三縣,“颶風大雨,沿海民房間有倒卸,商漁師船亦有漂失損壞,秋禾并無妨礙?!保?]119特別有意思的是,1875年6月1日,海陽臺風登陸后,“甲第巷口一醬園滿大缸梅醬,重三百余斤,為風吹去,不知所往;有后天井門吹出前天井者;有床椅茶具等物,吹上屋頂不傷損者;有屋檐水甕、水缸被吹干者?!雹賲⒁姡?饒宗頤.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館, 1949: 15.

      (二)臺風對生命的傷害

      清代潮州受臺風襲擊,除帶來財產(chǎn)損失外,還會威脅人的生命安全,這種記載在文獻史料中不在少數(shù)。1905年9月15日的臺風引起大雨,河水暴漲,致使大埔縣“所屬保安甲等處民居鋪屋被水沖坍數(shù)百間,傷斃男婦數(shù)名口”[7]182。1893年9月,“潮州府屬惠來等縣地方,先后陡遭颶風大雨,山水漲發(fā),均有沖倒民房,淹斃人口情事”[7]117。這些因臺風而造成的人口死亡,通常是由于雨量大增,突發(fā)水災(zāi)引起的。

      潮州人多地少,農(nóng)業(yè)耕種無法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瀕海的地理優(yōu)勢,催生大量從事漁業(yè)的生產(chǎn)者。朱珪曾言:“潮州一府濱臨海洋,與閩省漳州接壤,耕三漁七?!保?0]327臺風登陸最先遭受襲擊的,便是長期在海上從事捕撈的漁民以及船只等。據(jù)載隆澳曾有兩次遭遇臺風襲擊時導致漁民死亡的記錄:一次是1874年3月20日,“隆澳漁民死于海者三百余人”①參見: 饒宗頤.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館, 1949: 15.;一次是1895年8月19日,“隆澳漁民沒于海百余”②參見: 饒宗頤.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館, 1949: 15.。當然臺風登陸導致的人員傷亡,不僅有普通百姓,也有正在執(zhí)行任務(wù)的公務(wù)人員,如1718年8月25日的臺風引起海潮入侵,福州將軍黃秉鋮奏報,“南澳鎮(zhèn)巡哨船只亦有被風撞碎,淹死把總一名、兵丁一二十人”[11]。這些悲劇事件的發(fā)生,與當時社會天氣預(yù)警系統(tǒng)的不完善有很大關(guān)系。如果能夠建立完善的天氣預(yù)報系統(tǒng),在臺風來臨時提前做好準備,就可以減少或避免此類事件的傷亡。

      (三)臺風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

      陳大受在兩廣總督任內(nèi)曾言:“粵東氣候不齊,民間種植二麥惟惠、潮、嘉三屬稍多,此外各屬所種無幾。其播種之期均在上年九月,到次年三月即皆收割?!保?0]115而清代潮州臺風登陸時間以農(nóng)歷五月至九月份居多,潮州種植大小二麥的播種期在臺風頻繁登陸期內(nèi),而生長、收割期卻正好避開臺風災(zāi)害的影響,故史料中臺風對麥作莊稼的損傷并無明顯記載。

      臺風影響較嚴重者當屬水稻。稻谷是潮州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翁萬達曾言:“方志南海十郡并列,潮獨稱古瀛洲云。其地多隰澤良田,宜稻谷。秔稌之美,溢于四方?!保?2]華南稻作區(qū)為雙季稻,清代潮州水稻種植也不例外。一般來說,早稻播種在農(nóng)歷二月、三月間,五、六月間收獲,之后種晚稻,收成在九、十月間。從臺風的登陸時間來看,早稻受影響較小。如光緒八年(1882年)的五、六月間,豐順縣因臺風帶來大水,致使“民房鋪戶倒塌沖壞三百余間,淹斃大小男婦四十余命,近溪低田被沙沖塞者計二百余畝”。但“其余多系山田,未被水之先早禾雜糧收割將盡,尚不致成災(zāi)”[7]154。早稻在臺風來臨之前,已收割完畢,因此未受到嚴重損傷。

      與早稻相比,晚稻并不那么幸運。晚稻的整個播種、生長和收獲都處在臺風活躍期,故受災(zāi)最重。1832年9月6日,揭陽縣颶風大作,“沿海民居屋瓦皆飛,海潮洶涌而上,桃山地美,漁湖各都,禾稼盡沒”。禍不單行的是第二年咸潮入侵,秧苗全部枯萎,連年荒歉引起米價上漲,“斗米至值錢千余,窮氏掘草根剝樹皮以食,道上乞丐倒斃者相望”[8]423-424。乾隆九年(1744年),饒平、惠來、潮陽、大埔等縣風災(zāi),使“沿邊稻田正在開花結(jié)穗者或致稍減分數(shù)”,但這次臺風對水稻的影響并不是特別嚴重,“每縣之中不過一隅之地”[7]69。1770年10月16日,潮陽縣“颶風海溢,沿江稻田淹沒,谷多不登”[13]。澄??h也因臺風登陸,“海潮暴溢,咸水淹城近海村落俱殘,大水將至,東洲堤決,晚禾不登”[9]58。

      臺風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主要是水稻的歉收,水稻歉收糧食市場必會供不應(yīng)求,供小于求必然引起價格的上漲。這是由臺風引起的市場連鎖反應(yīng)。如前文提及的1832年9月6日的揭陽縣臺風引發(fā)來年的糧食歉收,米價上漲。1726年潮州受大水和臺風的影響,田稼被淹,境內(nèi)普遍大饑,“米鹽大貴,斗米價至七錢,斤鹽價至九分?!保?]99更為嚴重的是這次災(zāi)害的次年,揭陽縣各鄉(xiāng)還發(fā)生了非常嚴重的瘟疫[14]344。

      三、清代潮州臺風的社會應(yīng)對

      災(zāi)害的降臨必然會給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臺風災(zāi)害也不例外。臺風對人們生命財產(chǎn)的危害,必會引起當局政府和民間做出相應(yīng)措施來應(yīng)對災(zāi)害。以下分別從官方和民間兩方面,探討清代潮州臺風災(zāi)害的社會應(yīng)對。

      (一)官方應(yīng)對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災(zāi)害多發(fā)國,長期的災(zāi)害救濟經(jīng)驗,發(fā)展到清代已經(jīng)非常完備。正如學者所言,中國古代救災(zāi)措施,“唯有清代,才以措施全面、立法完備、執(zhí)行嚴格、效果顯著而迥異于前代”[12]。清代救災(zāi)的基本程序有報災(zāi)、勘災(zāi)、審戶和發(fā)賑。救災(zāi)的主要措施包括蠲免、賑濟、調(diào)粟、借貸、除害、安輯、撫恤等七個方面[15]。具體到潮州臺風災(zāi)害的救濟,蠲免、賑濟、撫恤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先是“緩征廣東海陽、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惠來、普寧、豐順等八縣風災(zāi)額賦,兼賑海陽饑民”[16]69。緊接著,又在五月份“蠲免廣東???、遂溪、文昌、海陽、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惠來、普寧、豐順等十一州、縣,乾隆十五年風災(zāi)額賦。”[16]103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間,廣東香港一帶,及潮、高、雷、廉、欽等府州屬,“颶風猛烈,溺斃人口,損失船貨,災(zāi)情甚鉅,為數(shù)十年所未有”。而不幸的是粵省在本年的臺風前,還曾遭受嚴重水災(zāi),“業(yè)經(jīng)發(fā)帑賑恤”,這次臺風可謂雪上加霜,朝廷因此“加恩著賞給帑銀十萬兩”之多,由廣東藩庫發(fā)給[16]470。這是一次典型的錢賑案例。

      關(guān)于潮州臺風撫恤的事例,如1819年9月4日,海陽、潮陽、澄海等縣“颶風大雨,間有坍塌民房、被損商漁船只,已由各該縣等當時捐恤,并無失所”[7]120。1822年8月5、6日,海陽、澄海等縣,“有被風,倒塌民房、監(jiān)墻及損壞商漁船只,均經(jīng)……捐恤修復(fù)……”[7]121。《清世宗實錄》卷3載:“廣東潮州總兵官范毓琦奏報,嘉應(yīng)州、潮陽縣等處,于八月十六日,颶風陡作,沿海堤岸沖決,田禾被淹,城垣廬舍船只,俱有損壞。得旨:被水民人,深可憫惻,可加意撫綏,毋令失所,并傳諭該督撫知之?!保?6]199

      朝廷對臺風災(zāi)害的救災(zāi)機制除基本的蠲免、賑濟、撫恤等措施外,對臺風中所造成的城池、縣署、堤防等的毀壞,也會做出相應(yīng)的重建舉措。以潮陽縣城池為例:“康熙六年六月颶風,城圮,知縣張宏美捐修計周圍1 262丈,高2丈5尺,根闊1丈4尺,內(nèi)馬路高1丈2尺、闊10尺,垛眼1 116孔,后塞,減其半,四門各以東西南北為匾,惟太平、泰安如故。”[13]32-33其后,雍正、乾隆、嘉慶年間也有城池被颶風摧毀后,知縣積極修建的事例。

      (二)民間應(yīng)對

      清代潮州地方士紳、民間慈善團體在賑濟災(zāi)害方面,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在整個救災(zāi)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可以彌補官方救災(zāi)滯后性的不足。由于災(zāi)害的發(fā)生有一個向朝廷奏報的過程,在中央賑災(zāi)措施下達前,就須要更多地依靠地方官員和士紳來實施救助,故而民間救濟與官方救濟起到互補作用,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清代地方社會控制權(quán)力的下移和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遷。此外,清代政府也會鼓勵地方力量參與到救災(zāi)中,對積極救災(zāi)人員會給予獎賞。

      清代潮州地方鄉(xiāng)紳在臺風災(zāi)害后通常會為生者施粥,為死者捐棺。如雍正四年(1726年)因臺風積雨,潮州境內(nèi)各縣受災(zāi)情況嚴重,接連兩年邑內(nèi)大饑,餓孚遍野,鄉(xiāng)紳民眾紛紛加入賑災(zāi)行列。如饒平縣“颶風積雨,通縣水災(zāi)。米谷不登,餓莩枕藉,民房倒塌殆盡??h令倡富民捐米施粥,死者捐棺槥”[5]144。揭陽陳元才在臺風引發(fā)大水后,積極“疏鑿積岨,自柴頭港歷草湖筑虹橋,以除其患。收瘞遺骸于烏目山,題萬人塚”[17]。雍正《揭陽縣志》卷5《褒善》中更是對這兩年捐米設(shè)廠、煮粥施賑情況有詳細記載[14]420-422。

      水利興修,重筑堤渠也是地方士紳賑濟的措施。臺風的來臨經(jīng)常會造成海防堤圍崩潰,城墻倒塌等后果,水利工程及城墻的修筑成為災(zāi)后重建的重要工作。清代潮州地方士紳積極參與到水利興修工程中,如澄??h“南溪堤為七村保障,每遇夏秋之交,洪濤泛濫”,蓬洲吳肇昌“出資購木煮粥,令人日夜防守數(shù)十年,賴以安堵”[9]214。乾隆十五年(1750年),臺風致使澄海“東林、華富堤同時沖決,上中下三都,皆成澤國”,邑人陳鴻璧“捐金二百,倡筑之”,不僅如此,他還“掩胔拾藥,修路設(shè)渡筏”,幫助鄉(xiāng)人盡快恢復(fù)正常生活[9]214??滴跞?,海陽楊潮“捐貲筑田頭堤,修水閘”[5]634。

      清代潮州地方鄉(xiāng)紳對臺風災(zāi)害賑濟的事例,在縣志中的“義行”“孝義”“鄉(xiāng)善”“褒善”等條目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這種情況反映出清代皇權(quán)對地方基層控制的消弱和紳權(quán)的日趨增強。它是為適應(yīng)整個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遷而作出的國家權(quán)力分配的重新調(diào)整,以達到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的目的。正如陳春聲所言:“在傳統(tǒng)中國,重大自然災(zāi)害發(fā)生時賑濟災(zāi)民,幫助百姓恢復(fù)生產(chǎn)和生活秩序,維持鄉(xiāng)村社會穩(wěn)定,是州縣官員最重要的職責和道德義務(wù)之一,也是地方官府顯示其社會控制能力的手段之一。不過,我們看到,至少在華南地區(qū),從清代中后期開始,整個社會中應(yīng)付災(zāi)難性事故的責任有逐漸下移的趨勢?!保?8]

      四、結(jié) 語

      臺風具有突發(fā)性和破壞力強的特點,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自然災(zāi)害之一。清代政府對臺風的防御機制還很不完備,無法像現(xiàn)代社會做到提前預(yù)警。只能在臺風來臨時,時刻關(guān)注災(zāi)情變化,疏離人員,做好災(zāi)民救濟和災(zāi)后重建工作。而即使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有著對臺風的高效預(yù)警機制,但強大的臺風依然會給社會經(jīng)濟,甚至生命帶來嚴重傷害。如1970年的臺風致孟加拉諸國30萬人喪生,100萬人流離失所。2015年第22號臺風“彩虹”登陸廣東湛江,據(jù)廣東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初步統(tǒng)計,這次臺風給全市帶來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高達210.5億元。

      對歷史時期臺風發(fā)生規(guī)律的探討,可以為現(xiàn)代社會的防災(zāi)減災(zāi)提供經(jīng)驗參照。從清代潮州臺風發(fā)生的規(guī)律與影響來看,首先,臺風造成的人身傷害多與預(yù)測機制的落后有直接關(guān)系,因此建立科學的臺風監(jiān)測和氣象預(yù)報是防御臺風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強沿海防風防潮基礎(chǔ)設(shè)施的建設(shè)。很顯然,在沒有預(yù)警措施的清代,能做到的防臺措施就是修建堤防,官方和民間也都意識到此舉的重要性,在沿海大量興修水利工程,防風御潮。這在今天仍然適用。再次,合理布局農(nóng)作物,盡可能避免農(nóng)作物在關(guān)鍵生育期受到臺風影響。清代潮州臺風的高發(fā)月份是在農(nóng)歷五至九月,尤其是八月份。在此期間農(nóng)作物的種植要注意防臺,提高和改良作物的抗風耐雨能力。如遇臺風,及時補種,將損失減至最小。同時,也要注重災(zāi)后救濟和重建工作。以上這些是研究歷史時期臺風災(zāi)害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

      [1] 李昉. 太平御覽[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45.

      [2] 潘威, 王美蘇, 滿志敏. 清代江浙沿海臺風影響時間特征重建及分析[J]. 災(zāi)害學, 2011, 26(1): 124.

      [3] Liu K, Shen C, Louie K. A 1,000-Year History of Typhoon Landfalls in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Reconstruct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Records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1: 91 (3):453.

      [4] 吳穎, 賀寬. 潮州府志[M].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8: 1389.

      [5] 周碩勛. 潮州府志[M].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67.

      [6] 溫廷敬, 劉織超. 大埔縣志: 卷38: 大事志下[M].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 676.

      [7]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8] 李星輝, 王崧纂. 揭陽縣續(xù)志[M]. 臺北: 成文出版社,1974.

      [9] 蔡繼紳, 李書吉. 澄海縣志[M].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67.

      [1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奏折匯編: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05.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 第8冊[M]. 北京: 檔案出版社, 1985: 295.

      [12] 翁萬達. 送鄭長溪太守擢廣西憲副序[C] // 翁萬達. 翁萬達集: 文集卷2.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56.

      [13] 張其?, 周恒. 潮陽縣志[M].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66: 185.

      [14] 陳樹芝. 揭陽縣志[M].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15] 李向軍. 清代救災(zāi)的制度建設(shè)與社會效果[J]. 歷史研究, 1995(5): 71-72.

      [16] 慶桂. 清高宗實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17] 劉業(yè)勤. 揭陽縣正續(xù)志[M].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74: 711.

      [18] 陳春聲. “八二風災(zāi)”所見之民國初年潮汕僑鄉(xiāng): 以樟林為例[C] // 饒宗頤. 潮學研究: 第6輯. 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7: 390.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Countermeasures of Typhoon in Cao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JIA Canc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China 521041)

      The author obtains the statistic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local gazettes, archives and other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that there were 143 times of typhoon statistics happened in Chao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m, the most active period of typhoon records was from 1661 to 1680. Normally, the period of typhoon landing is mainly from the 5thand 9thmon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nd the 8thmonth is the peak of typhoon.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most seriously-affected areas by typhoon tend to be Chaoyang, Haiyang, Jieyang and Chenghai over the years. Raoping, Puning and Huilai were affected less serious while Fengshun and Dapu were affected the least. When the typhoon attacked,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gentry organized actively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s time went on,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local gentry, however, attained more control on the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The article explor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in Qing Dynasty in Chaozhou area will illuminate the change of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also have significant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ypho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Qing Dynasty; Chaozhou;Typhoon; Space-Time Distribution; Social Countermeasures

      K249

      A

      1674-3555(2016)05-0080-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5.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5-12-07

      湖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15Q135)

      賈燦燦(1985- ),女,河南商丘人,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宋史,區(qū)域史

      猜你喜歡
      颶風潮州臺風
      颶風來襲
      臺風過韓
      潮州樂調(diào)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中國音樂學(2022年2期)2022-08-10 09:21:08
      臺風來了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46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臺風愛搗亂
      臺風來時怎樣應(yīng)對
      潮州優(yōu)質(zhì)楊梅高接換種技術(shù)
      揭開殺手真面目
      瘋狂的“殺手”
      张家口市| 阿拉善盟| 盐山县| 五峰| 麦盖提县| 剑河县| 辽阳市| 抚顺县| 岗巴县| 汉寿县| 裕民县| 沁水县| 无棣县| 成都市| 长岭县| 全州县| 通辽市| 永安市| 古交市| 盐源县| 桑植县| 慈利县| 信阳市| 灌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崇礼县| 南江县| 定边县| 甘洛县| 酒泉市| 弥勒县| 雅江县| 康保县| 乌海市| 漯河市| 邛崃市| 阳春市| 陆良县| 大英县| 巩留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