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俊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民事訴訟中的應訴管轄制度研究
蔡俊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應訴管轄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受訴法院已經(jīng)受理了案件但該法院對案件實質上并無管轄權。在司法實踐中,應訴管轄與應訴答辯管轄含義不明確,在適用時容易混淆,這就會影響訴訟程序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測性。為此,從應訴管轄的含義界定、構成要件、價值的角度,結合我國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法,使之更有效、更完善。
應訴管轄;應訴答辯管轄;協(xié)議管轄;民事訴訟
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應訴管轄主要體現(xiàn)在2013年1月1日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127條,該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并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guī)定的除外?!痹撘?guī)定體現(xiàn)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不再區(qū)分涉外案件和國內案件而一律承認適用應訴管轄制度。該制度的恰當運用關系到受訴法院是否有審判權,以及是否構成上訴、申請再審等法定理由,對民事訴訟程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基于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我們難以界定應訴管轄的構成要件,即對“未提出管轄權異議”、“應訴”各要素及其表現(xiàn)無法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定有一個明確的預知。因此,我們必須對應訴管轄的界定、構成要件及其價值予以闡釋。
在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或地區(qū)也都規(guī)定了應訴管轄制度。如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被告在第一審法院沒有提出違反管轄的抗辯并對本案進行辯論,或者在辯論準備程序中不提出管轄異議而進行陳述時,該法院有管轄權?!盵1]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25條規(guī)定:“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院。”[2]
由以上國內外的相關規(guī)定可看出,雖然受訴法院對案件享有管轄權是一個合法的訴訟的必備條件,但隨著對訴訟經(jīng)濟目標追求的國際化,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開始適用應訴管轄制度。它是因訴訟當事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法院管轄權的一種訴訟法律行為制度。法律行為必定有行為主體、行為時間、行為的內容。只有確定了行為的構成要素,才能判定當事人的訴訟行為是否構成應訴管轄并使之受法律效果的約束。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7條清晰地規(guī)定了應訴管轄制度的前提條件。應訴管轄制度規(guī)定于《民事訴訟法》第二編第十二章第二節(jié)的審理前的準備中。由此可知,應訴管轄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受訴人民法院已經(jīng)受理了案件但該人民法院對案件實質上并無管轄權,即“管轄錯誤”。有無管轄權的判斷乃是根據(jù)民事訴訟法中有關管轄的規(guī)定予以判斷,其標準清晰明了不至發(fā)生歧義而難以運用。再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6條規(guī)定的“人民法院發(fā)現(xiàn)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guī)定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如果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已經(jīng)自行發(fā)現(xiàn)了其無管轄權的事由,則應當依法移送管轄。因此,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立法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受理的案件沒有管轄權且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無管轄權或者雖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無管轄權而未依法移送,且不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是適用應訴管轄制度的前提條件。但是,在行為主體、行為內容等方面則缺乏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司法解釋對此闡明[3]。
因此,界定清楚何為應訴管轄至關重要。
如何界定應訴管轄制度,首先應明確它與應訴答辯管轄的區(qū)別。對此,學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人將之稱為默示協(xié)議管轄,是指雙方當事人之間既無獨立的管轄協(xié)議,合同中也沒有選擇法院的條款,同時也沒有任何口頭承諾,原告向無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基于被告的特定行為,推定該法院對案件享有管轄權的制度。各國民事訴訟法對其適用范圍基本不作限定。但是,如果應訴管轄是一種協(xié)議管轄的話,其結果勢必導致協(xié)議管轄適用范圍的無限擴大,從而違背其法定的限制范圍[4]。還有的認為,它是指原告向無管轄權的法院起訴,被告沒有抗辯受理訴訟的法院無管轄權而應訴答辯的,則該法院視為有管轄權的法院。學說上通常認為應訴管轄是合意管轄的一種,又稱為默示的合意管轄、擬制的合意管轄,對應訴管轄的這種性質定位,筆者認為似有不妥,并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意旨[5]。
應訴管轄與應訴答辯管轄的不同,還體現(xiàn)在二者在當事人未提管轄異議的基礎上,還需要當事人進行應訴或應訴答辯行為,才可成立,很顯然,二者比無異議管轄要求的條件更為嚴格。在我國,管轄權的法定異議期為提交答辯狀的期限,如果當事人未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的,即為無管轄異議,即可成就無異議管轄,法院獲得案件的管轄權[6]。
筆者認為,具體說來,我國所規(guī)定的應訴答辯管轄與應訴管轄并不相同,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既然法律選用的詞語為“應訴答辯”,而非“應訴”,很顯然,應訴與答辯是兩個具有不同意義的詞語,否則法律就沒有必要將二者并列規(guī)定,在此情況下,不能將“應訴答辯”強行解釋為應訴,否則,就有悖法律的文意。第二,雖然法律上對何為應訴、何為答辯并無明確的界定,但二者的區(qū)別還是相當明顯的。如前所述,在規(guī)定有應訴管轄的國家和地區(qū),通常將應訴管轄中的“應訴”界定為在開庭或開庭準備程序中,對于訴訟標的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而作的陳述或辯論。如果被告未在應訴期日中出庭,而只是提出記載本案辯論的書面準備,那么不構成此處的應訴。因為被告應當有不到無管轄權法院出庭的權利。如果將應訴理解為被告對于訴訟的回應,那么,應訴既可以表現(xiàn)為提交答辯狀,亦可以表現(xiàn)為被告參與開庭審理。相比于應訴,答辯的內涵則相對清晰,主要是指被告對原告所提出的實體請求的答復及辯論意見,在時間階段上,既可是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內的書面答辯,亦可是被告在開庭時進行的口頭答辯。因而,相比于應訴管轄,應訴答辯管轄加入了答辯的條件,很顯然,其更注重于被告對于原告實體請求的回應,而非僅僅對訴訟的回應,比如,在被告出庭之后不發(fā)表任何意見的情況下,是否構成應訴,則需要視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而定,但不構成答辯則是確定無疑[6]。
如何解釋適用應訴管轄的問題,有些情況下還不限于“送達-答辯期屆滿”這個階段。司法實踐常見到被告接受送達后并不進行答辯,只是在答辯期屆滿之后甚至開庭時才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作出回應。考慮到應當把《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規(guī)定的當事人不提管轄權異議卻“應訴答辯”理解為應訴管轄成立的一項條件,關于被告對原告的起訴在程序的什么階段以何種方式作出回應,就有了若干需要解釋的問題。一般而言,只要過了答辯期,如果被告對原告的起訴作出既有針對實體問題的答辯反駁也包括管轄權異議的回應,無論其是以書面還是口頭形式、也不管是在庭前準備還是在正式開庭的場合,都應解釋為符合“未提出管轄權異議,并應訴答辯”的條件,成立應訴管轄[7]。
在討論我國應訴管轄制度的優(yōu)劣之前,首先應明確其構成要件以及適用范圍,從而對該制度產生直觀的印象。
(一)應訴管轄構成的三個要件
關于構成要件,通說認為,應訴管轄包括3個要件:(1)原告向無管轄權的一審法院提起訴訟。(2)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應訴答辯。(3)原告提起的訴訟不屬于專屬管轄的訴訟。從比較法的角度看,存有爭議的即是第二個要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7條關于應訴管轄的規(guī)定只提及“應訴答辯”,并未明確規(guī)定應訴答辯的內容和形式。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應當是對訴訟標的的答辯,僅是對訴訟程序問題的答辯并不能構成應訴管轄[5]。
對此,筆者不同意上述的構成要件,根據(jù)現(xiàn)行立法和理論觀點,應訴管轄的構成應包括如下五個要件:
1.原告起訴時所選擇的法院,原本對案件沒有管轄權依據(jù)。因為應訴管轄的效果是因為原告的起訴行為和被告的應訴行為而使得原本沒有管轄權的法院獲得管轄權。如果原告向法律明文規(guī)定有法定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或者當事人協(xié)議選擇的法院起訴,那么不適用應訴管轄制度,其管轄權參照其他管轄制度。
2.僅適用于第一審案件。應訴管轄不適用于第二審民事案件、重審和再審的民事案件,因為應訴管轄制度要求根據(jù)當事人的行為推定,而此三類案件只能依照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進行管轄
3.其他法院不具有專屬管轄權和級別管轄權。首先,因為專屬管轄涉及到公共利益,不因當事人的特定行為而變更管轄。就國內案件,民事訴訟法第33條對不動產糾紛、港口作業(yè)糾紛以及繼承遺產糾紛分別規(guī)定了受訴法院?!睹袷略V訟法》第266條特別規(guī)定了涉外案件的專屬管轄;其次,由于應訴管轄解決的是地域管轄的問題,因此不得違背有關級別管轄的規(guī)定。即沒有相應的級別管轄權的法院不得因為被告應訴的特定行為而審理原告所起訴的案件。
4.被告需要采取特定的訴訟行為。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消極行為,即被告沒有在舉證期限內提出管轄權異議。如果被告在舉證期間內對法院的管轄權提出了反對意見,那么該法院就不可以通過應訴管轄制度而獲得管轄權。二是積極行為,即被告應訴答辯,是指對案件實體問題而非程序問題的答辯。應訴答辯的具體方式可以是提出書面答辯狀、提出反訴、出庭應訴等[8]。被告的應訴答辯行為,實際上是雙方通過自己的行為,承認了法院對案件具有管轄權。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訴答辯也應被看作是通過雙方的行為推定為協(xié)議約定管轄的存在。另外,應當特別注意的是,被告就管轄權異議提交答辯狀的行為不能視為其認同法院具有管轄權。
5.應訴管轄必須遵守公共秩序,不得損害公共利益以及第三人的利益。如果訴訟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為了損害公共利益以及第三人的利益,則不符合應訴管轄設置的目的。這5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可以認定為應訴管轄。
由上述5個要件可看出,應訴管轄與合意管轄也不同。我國合意管轄的規(guī)定在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統(tǒng)一了涉外與非涉外案件的規(guī)定。通說認為,我國合意管轄適用要件主要有以下幾個: (1)適用的案件范圍是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2)當事人僅能就一審管轄法院進行協(xié)議。(3)當事人可以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lián)系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4)當事人選擇的管轄法院必須明確且只能選擇一個法院。(5)不得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guī)定。(6)需采用書面形式[5]。
(二)應訴管轄的適用范圍
在此,應當強調的是,應訴管轄制度只適用于財產權爭議類案件。應訴管轄制度的設計是基于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訴訟成本的目的使得對案件本無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取得對案件的管轄權,從而補足了訴訟要件不足的瑕疵。每個人都是自己權利和義務的主宰者,不能被他人任意支配和濫用。人既為權利主體,享有法律上的行為自由,自然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9]。管轄制度的設計理念是從保障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出發(fā),集中體現(xiàn)了意思自治的原則。應訴管轄制度是因為當事人采取的特定行為而產生民事訴訟上的效果,這充分體現(xiàn)了民事訴訟當事人對自己享有的權利可以進行處分和收益,而我國采用立法的形式加以尊重和保護。但是,當事人的行為并非完全自由。財產權設立的目的是確保個人對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處分,并避免遭受公權力或第三人的侵害,使其可以維護個人自由的實現(xiàn)、保護個體人格的發(fā)展。民事主體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財產權權利,但人身權則不僅是當事人個人的權利,而是關乎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所以行為自由的形式必須要符合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有關要求。另外,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對當事人嚴格限制其對人身權的處分。因此,人身權爭議案件不適用應訴管轄制度。我國的立法采取此種立法例,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3]。
新《民事訴訟法》貫徹了提高訴訟效率和節(jié)約司法成本的價值取向,將科學、高效、自由、民主等價值取向融入其中,應訴管轄設置的目的也是如此。所以,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訴訟法》的應訴管轄制度要以這些價值取向為基礎。
(一)保持程序穩(wěn)定性的必然要求
程序是解決民事糾紛的一項規(guī)則,除非程序上的錯誤或瑕疵嚴重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會對案件的處理結果產生錯誤的導向,否則一旦開始,就應當有條不紊、持續(xù)穩(wěn)定地運行。因為管轄制度的基礎是司法公正,理論上要求每一個法院審理案件都是公正的。因此,如果受訴法院僅僅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或者疏忽審查等原因,而并非故意將不屬于本法院管轄的案件立案受理的,則對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無實際危害?;诖耍斒氯藢τ诖祟惏讣驯环ㄔ菏芾響V的,則應當維持并尊重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的程序。
另外,保證程序的穩(wěn)定也就提高了訴訟的效率。因為從法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把法律關于有管轄權法院的規(guī)定看作是權利的初始配置,那么只有在改變法律的這種初始配置的產值增長多于它所帶來的成本時,改變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的管轄法院的行為才有可能發(fā)生。如果是雙方當事人基于真實的合意而選擇本無管轄權的法院來審理彼此之間的訴訟,對于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的雙方當事人來講就是他們共同認為,改變法律預先對管轄權的分配能夠帶來產值的增加或減少訴訟的成本,這種選擇就是有效率的[10]。美國著名法經(jīng)濟學家波斯納認為,盡管效率沒有被定義為只有自愿交易才能產生的東西,但有證據(jù)支持的一個觀點是,只有在實際上奉行自愿交易時,支付意愿才可能被很可信地得以確認。在按照自愿交易轉移資源的地方,我們才可能有理由堅信這種轉移包含著效率的增長[11]。因此,如果改變法律對管轄權的初始配置是在其了解相關信息的情形下的自主選擇,此時成立應訴管轄就是有效率的。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選擇法院訴訟一般是因為對司法的信任,法院受理了當事人的訴訟無疑是更進一步增強了當事人對訴訟利益的內心確信和對司法權威的尊重[12]。這也體現(xiàn)了“程序法則毫無疑問將維護和貫徹判決的結果,順應法的安定性要求作為一大特點”的原則[13]。
(二)意思自治原則的需要
應訴管轄的設置由私權的本質屬性——意思自治原則所決定的。民事權利屬于私法管轄的領域,在民事訴訟活動中貫徹和執(zhí)行意思自治原則有利于維護司法秩序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安定。因此,如果原告以起訴的方式或被告以應訴的方式表明其愿意接受由該法院進行管轄,那么,受訴法院也就應該繼續(xù)審理該案件。但是,也需要平等地保護國內外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我國在涉外訴訟中規(guī)定了應訴管轄制度,而2012年之前的民事訴訟法在國內訴訟中并沒有關于應訴管轄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這樣的立法現(xiàn)狀使得同屬于私法自治領域的國內案件當事人與涉外案件當事人在法院管轄問題上沒有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這本身就與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理念相違背,也造成國內訴訟與涉外訴訟在制度設計上出現(xiàn)明顯的步調不一致不協(xié)調、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但是,新的民事訴訟法彌補了這一方面的不足。
(三) 國內外訴訟當事人的平等保護
我國在涉外訴訟中規(guī)定了應訴管轄制度,而2012年之前的民事訴訟法在國內訴訟中并沒有關于應訴管轄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這樣的立法現(xiàn)狀使得同屬于私法自治領域的國內案件當事人與涉外案件當事人在法院管轄問題上沒有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這本身與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理念相違背,也造成了國內訴訟與涉外訴訟在制度設計上出現(xiàn)明顯的步調不一致、地位不平等的情況。新的民事訴訟法的及時更正,較好地彌補了這一方面的不足。
在我國,應訴管轄制度具體運行機制體現(xiàn)為:第一,案件在立案后到宣判前,如果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則應及時告知原被告,只要雙方均明確表示愿意由受訴法院繼續(xù)審理的前提下,受訴法院就依法當然地擁有了管轄權;第二,案件在立案前,如果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則不得立案,當然,合同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訴前達成管轄協(xié)議的除外;第三,案件宣判后,如果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由于法院未能對于管轄予以釋明,則依照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以管轄錯誤為由申請再審[14]。司法解釋主要體現(xiàn)在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5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答辯期間屆滿后未應訴答辯,人民法院在一審開庭前,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第3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管轄異議審查后確定有管轄權的,不因當事人提起反訴、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等改變管轄,但違反級別管轄、專屬管轄規(guī)定的除外。人民法院發(fā)回重審或者按第一審程序再審的案件,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審查?!?/p>
由上可知,雖然我國已經(jīng)建立比較完善的應訴管轄制度,但如果在各種情況下發(fā)生的管轄錯誤都會在立法中所承認,沒有區(qū)別地通過應訴管轄的方式來解決管轄錯誤的問題,有可能會導致對應訴管轄機制的不當利用,并在地方保護主義成為司法實踐中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時[15],會誘發(fā)審判結果的不公平、不正義,使得其產生的后果無法獲得彌補和救濟。有的原告為了在特定法院獲得有利于自己的判決,而故意制造錯誤管轄的事由,甚至故意選擇錯誤的法院使該法院獲得錯誤的管轄權。如果在規(guī)定應訴管轄制度時候不考慮這些問題,完全有可能促使當事人惡意制造管轄錯誤的事由,惡意利用應訴管轄制度來獲得自己不正當?shù)睦?。故需要針對該制度存在的問題,從如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一) 應訴管轄制度的位置
法律條文的位置決定了其適用范圍以及其發(fā)生的訴訟階段。有關應訴管轄的規(guī)定更應該放在《民事訴訟法》地域管轄一節(jié)下的合同協(xié)議管轄之后。因為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法》將應訴管轄制度的規(guī)定條文放在審理前的準備中,易讓人產生誤解,會以為應訴管轄是發(fā)生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到法院審理前的訴訟程序的一部分,而非管轄權的類型。對此,2000年由中國國際私法學會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范法》將第48條“被告自愿出庭”置于第二章“管轄權”第五節(jié)“關于管轄的其他規(guī)定”當中,而且同樣位于第47條“協(xié)議管轄”之后?!氨桓孀栽赋鐾ァ敝糜诘诙隆肮茌牂唷钡谖骞?jié)“關于管轄的其他規(guī)定”當中,而且同樣該規(guī)定位于第47條“協(xié)議管轄”之后。
(二) 應訴管轄的案件類型
就該問題而言,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應訴管轄和協(xié)議管轄同屬于任意管轄的范疇,因此在立法上,兩種管轄制度所適用的案件類型必須一致??梢酝ㄟ^應訴管轄制度獲得管轄權的案件,必須也是可以通過協(xié)議管轄的方式獲得管轄權的案件。這種觀點的認識多半是基于應訴管轄是協(xié)議管轄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默示協(xié)議管轄的方式實現(xiàn)應訴管轄的目的。實際上,如果立法規(guī)定專屬管轄以外的案件都可以適用應訴管轄,那么,只要在不違背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作為任意管轄的兩種管轄類型,應訴管轄和協(xié)議管轄在客觀上適用的案件類型必然相同。另外,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應訴管轄而獲得管轄權的法院的案件,與協(xié)議管轄的案件類型不一定相同。因為管轄錯誤在任何法院都有可能發(fā)生,如果設置案件類型的限制,會導致管轄錯誤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從而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利和合法利益。
事實上,應訴管轄是發(fā)生在法院的管轄錯誤之后,可以通過應訴管轄的方式解決管轄錯誤的問題,使得造成的不利后果可以得到及時的救濟和彌補,故不應該人為地設置范圍限制。因此,在立法上,應訴管轄的案件類型可以不需和協(xié)議管轄一致,協(xié)議管轄的案件范圍受到限制,不必運用到應訴管轄的案件范圍上。
(三) 應訴管轄的闡明義務
1.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關于應訴管轄法院是否需要履行闡明義務存在兩種立法情形。
其一,如前所述,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2條:“被告在第一審沒有提出違反管轄的抗辯并對本案進行辯論,或者在辯論準備程序中不提出管轄異議進行陳述時,該法院擁有管轄權?!庇秩纾_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25條:“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院。即無論被告是否知道受訴法院是否享有管轄權,只要不提出管轄異議而進行應訴答辯的,法院就應該管轄此案件?!盵16]由此,我國部分學者認為,應訴管轄應當以被告在一審當中不提出違反管轄的抗辯而對本案進行應訴或答辯為前提。
其二,《德國民事訴訟法》第504條規(guī)定:“如果初級法院在事務管轄或土地管轄都沒有管轄權,應在本案辯論前就此點向被告指出,并告以不責問而進行本案答辯的結果。即在受訴法院明確告知被告其沒有管轄權的情況下,被告仍然堅持應訴、接受管轄的,則受訴法院依然應當繼續(xù)審理該案件。”故部分學者認為,除了要求以被告在一審時不提出違反管轄的抗辯而對本案進行應訴或者答辯為前提之外,還要求法院在本案辯論之前應當向被告提出并告知他們應訴答辯的后果。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從上述兩種立法模式來看,第二種即德國民訴法設定法院告知義務的規(guī)定更加適應我國國情,其有利于充分保障人權,并體現(xiàn)了意思自治原則,這能夠節(jié)省司法資源、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另外,在《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有多數(shù)學者認為,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水平普遍偏低,需要法院予以闡明。因此,雖然現(xiàn)有立法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我國法官在解釋和運用應訴管轄制度之時,應當借鑒德國的有關規(guī)定,將告知管轄錯誤作為應訴管轄的構成要件,要求法院在本案辯論前就該問題向被告履行闡明義務[17]。
2.歐盟法相關規(guī)定對我國的啟示。2012年修訂、2015年生效的歐盟新《布魯塞爾條例I》第26條第1款規(guī)定:“除了通過本條例其他條款確立的管轄權之外,被告應訴的成員國法院具有管轄權。當被告應訴是為了提出管轄權異議,或者另一法院根據(jù)本條例第24條擁有專屬管轄權時,則本款不再適用?!逼涞?款特別規(guī)定,就條例第3節(jié)(保險合同糾紛的管轄權)、第4節(jié)(消費者合同糾紛的管轄權)以及第5節(jié)(勞動者合同糾紛的管轄權)所涉及的事項,當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合同受益人、受損害的當事人、消費者或勞動者為被告,法院在根據(jù)第1款確立管轄權時,應確保告知被告有權就法院行使管轄權提出異議,以及其應訴或不應訴所能發(fā)生的后果。
該條最大的特點不是法院的履行釋明義務,而是其僅僅針對弱者,以體現(xiàn)特別保護弱者的理念。而在確立應訴管轄時法院對弱者履行闡明義務的實質是將實體法中的保護弱者原則引入到民事訴訟當中,能夠有助于實現(xiàn)弱勢一方當事人的公平與正義。故出于公平和效率之間平衡的考慮,可以效仿歐盟新《布魯塞爾條例I》的規(guī)定將應訴管轄當中的釋明的情形限于弱者作為被告所參與的訴訟。
[1]陳剛.比較民事訴訟法2006年卷[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281-283.
[2]李木貴.民事訴訟法:(上)[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28-42.
[3]鄒明輝.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之評析:兼論應訴管轄之構成要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5):142-147.
[4]王霖華.國際民事訴訟中的協(xié)議管轄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02(20):45-49.
[5]劉學在,孫曦暉.合意管轄與應訴管轄之再探討[J].時代法學,2013(6):3-10.
[6]許尚豪.無異議管轄制度研究:兼評《民事訴訟法》之應訴答辯管轄制度[J].法學論壇,2015(1):54-60.
[7]王亞新.新民事訴訟法關于庭前準備之若干程序規(guī)定的解釋適用[J].當代法學,2013(6):13-22.
[8]毛海龍.論民事訴訟中的應訴管轄[J].唐山學院學報,2011(6):99-102.
[9]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3-30.
[10]胡益奎.法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應訴管轄[J].學術界,2015(8):150-157.
[11]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5-21.
[12]鄭濤.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J].時代法學,2015(6):82-90.
[13]三月章.日本民事訴訟法[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29-33.
[14]曾雪蓉,胡志清.我國民事訴訟應訴管轄制度的構建[N].人民法院報,2012-09-19(7).
[15]李浩.管轄錯誤:取消還是保留:兼析《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第41條[J].政治與法律,2012(4):130-139.
[16]奚曉明,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新制度講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36-37.
[17]郭翔.民事地域管轄:理念的轉換與制度的完善[J].河北法學,2006(2):93-97.
(責任編輯 江海波)
2016-04-06
蔡俊(1980-),男,湖北省襄陽市人,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博士生,主要從事國際私法研究。
DF97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