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動態(tài)
河北省海洋局、河北省遙感應用協會、河北省遙感中心、河北省海洋規(guī)劃院、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等單位聯合開展三亞海岸綜合整治調研
2010年以來,國家海洋局著力推進海岸整治工作,沿海省市陸續(xù)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諸如沙灘修復、生態(tài)海島建設以及岸線整治等,2016年11月26-27日,河北省海洋局、河北省遙感協會、河北省遙感中心、河北省海洋規(guī)劃院、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等單位赴三亞進行海岸綜合整治調研。
三亞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三亞境內海岸線長度209.1公里,有19個港灣,大小島嶼40個。三亞灣緊挨三亞市,海岸走向略呈弧形,長度約20km,三亞灣灣長沙細,岸上綠樹如帶,椰樹成林西行延伸至天涯灣,構成三亞濱海旅游城市化美麗動人的風景線。根據《海南省海洋功能區(qū)劃》(2011-2020年),三亞市三亞灣海域屬于旅游休閑娛樂區(qū),主導用海類型為旅游休閑娛樂用海,用于露出基礎設施建設、浴場和游樂場用海,可兼顧港口航運用海。
三亞灣目前狀況為自沿海路向海一側,分別為自行車道-步行道-綠化景觀帶-直立堤-沙灘,生態(tài)廊道寬度大約30m,沙灘寬度0-40m,部分岸段護堤為臺階式,便于游客進入沙灘。據悉2014年3~6月對三亞灣東段金雞嶺路至光明路約2km長的岸段進行補砂,補砂粒徑0.2~0.75mm,沙灘在原有基礎上平均擴寬約30m。據以往資料顯示,2015年10月該段海灘灘肩寬約50~70m,至2016年11月26日,海灘寬度僅剩余平均約30m。三亞灣西段約5km海岸幾乎無灘肩發(fā)育,高潮時波浪直接作用于后緣直立式護岸,形成反射波,帶走泥沙,導致護岸處海灘侵蝕嚴重,幾乎已無沙灘,護岸下有被掏空的現象,部分岸段護岸出現侵蝕坍塌現象,歷史資料顯示,該岸段離岸10m左右,水深達到1.5m以上,坡度較大。無護岸岸段侵蝕出現平均高度40cm的侵蝕陡坎,植被根系裸露,若任其發(fā)展下去,植被將完全被破壞,威脅濱海觀光道路。
造成三亞灣西段侵蝕嚴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瀕臨外海,且每年臺風影響較多,風大浪高,對沙灘造成嚴重侵蝕。人為原因主要是修筑直立式護岸,在海灘遭受嚴重侵蝕,威脅到后方植被、建筑時,修筑護岸進行防護,護岸隨能在短時間內起到防護作用,但波浪反射帶走泥沙,掏空護岸根基,引起護岸坍塌,另外護岸鄰近海灘承擔了較原來更大的侵蝕壓力,造成毗鄰海灘侵蝕加劇;護岸的建設是用來保護后濱,但不能阻止向海一側的侵蝕,因此原來處于侵蝕狀態(tài)的海灘將會持續(xù)侵蝕,導致其前方海灘減小。
亞龍灣,位于三亞東南約30km處,灣內海岸線東起亞龍半島的亞龍西角,西至白虎嶺南端的白虎嶺東角,是一個半封閉的天然海灣,東北西三面圍陸地所環(huán)繞,僅東南面與南海相通。海灣東西寬11.3km,南北長7.2km,海岸線長20.4km,屬砂質海岸和基巖海岸并存的海灣。灣口朝向東南方,寬約10.2km。
據歷史資料顯示,2015年10月,亞龍灣海灘西段侵蝕嚴重,侵蝕陡坎高度近10m,大量樹木被侵蝕倒掉枯死,陡坎上有大量樹根出露,陡坎上仍不時的有大量泥沙滑下,在陡坎下形成三角狀堆積體,陡坎坡度約,并有大量石塊出露。原進入海灘的木棧道因海灘被侵蝕而懸在陡坎上,非常危險,為方便游客下海,現在陡坎上修筑了簡易通道,海灘寬度僅5m左右,灘面坡度,高潮時全部淹沒,海灘因強烈下蝕,導致海灘上露出大量海灘巖。
亞龍灣侵蝕嚴重除了臺風等自然原因外,不合理建筑也是造成海岸侵蝕的重要原因。亞龍灣西端游艇碼頭的建設,在海灘西段形成新的岬角,打破了原海灘的平衡狀態(tài),改變了原來水動力情況,原南向和東南向浪直接作用于岸灘,現由于西段建設了游艇碼頭,導致了南向和東南向浪在此遇到硬式碼頭,波浪發(fā)生反射,最終作用于相鄰的岸灘,導致海灘遭受波浪的二次作用,發(fā)生嚴重侵蝕,最后導致海灘侵蝕形成以游艇碼頭為岬頭的新的岬灣海岸。受西段碼頭影響,4~5年時間內,海灘后退百余米。
河北省海岸整治近年也做了一系列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行對海南海岸整治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海灘整治要與景觀整治進行有機的結合,沙灘設計同時要考慮到海岸防護,景觀設計要與周邊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