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舉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河北 承德 067000)
淺談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路徑
白鶴舉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河北 承德 06700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縱觀古今,法治文明都是在系統(tǒng)的道德體系的支撐下得以實現(xiàn),法律本身是實現(xiàn)社會利益平衡的工具。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德法各具優(yōu)勢,相互促進;也各有局限性,相互支撐。實現(xiàn)以法治國的同時必須樹立德法并舉的方略。建立健全思想道德體系,提高道德品質并推崇尚法理念,德法并治必將使我們遍嘗法治文明帶來的甘甜。
法治文明;實現(xiàn);德法并舉
中華文明有悠久的德育基礎及較為深厚的法治底蘊,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道德體系及以“唐律疏議”“明法典”“大清刑律”“中華民國六法全書”為代表的法學鴻篇巨著,其影響遍及海外,輻射周邊眾多國家和地區(qū)。因此我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法治文明,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德治”與“法治”的結合同樣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文明。新中國六十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奮斗不已,道德素質及守法敬法素質不斷加強,法治氛圍取得了明顯的改善,也正因為如此,闡述德法并舉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
(一)人類歷史上道德與法律相互作用,共同實現(xiàn)人類文明
法治的深層意境是法的統(tǒng)治深入人心,但法的表象從來都是治國的依據(jù)或工具,實現(xiàn)法治的過程并不是法治的最終目的,大多數(shù)人只看重最終的結果。當然,各國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統(tǒng)治階級,“德”“法”內涵都不盡同,任何國家的有效治理都必然同時應用道德與法律這兩只手,單純孤立的法治與德治都不能很好的完成治理國家的重任。
中國古代儒家德治的主旨是注重道德教化、重視犯罪預防、要求當權者嚴于律已、賢良執(zhí)法,要求治下民眾奉公守法。然而中國古代德治的最大失敗就是滑向了人治,這也正是現(xiàn)代德治需要警惕并與之劃清界限的地方,中國古代社會“禮”“法”交融、德法并存,古代仁人智士提出過許多文治武攻的思想,但從總體來看“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仍占統(tǒng)治地位,法治思維居于從屬地位,受重視程度不夠。這一治國方略并未完全排斥法治教育,但在德法關系上過分強調道德的作用,而且無論德治亦或法治,古代中國本質都是“人治”社會,也就是封建專制。針對這些,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態(tài)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糙粕,應當防止全部的“拿來主義”或全部的“拋棄主義”。
反觀西方近現(xiàn)代文明,在宗教體系的支撐下,法治文明發(fā)展較快,市民深信法治并嚴格恪守宗教道德基礎,法治雖是社會的必然選擇,但從理論到實踐上,社會整體上都未完全排斥道德教化,尤其是西方發(fā)達的宗教文化對于法治文明的發(fā)展功莫大焉,遍布城市及鄉(xiāng)村的各式教堂及寺廟就是一種見證。對于個人來講,宗教就是一種信仰,對于社會而言,宗教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道德體系,在這方面與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體系極度相似。“法治”體系經過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后形成了現(xiàn)代西方法治文明。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當代社會傳統(tǒng)道德體系被部分肢解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諸多的“運動”“革命”把傳統(tǒng)的道德打破并使之完全被摒棄,而社會主義新型的道德體系尚未健全,所以在法治實施的同時,有必要重新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社會的今天實施德治仍然是必然的抉擇。
(二)新中國六十年的經驗教訓
新中國建國初期,法制建設及思想道德建設如火如荼,其法治成果不可謂不輝煌,但文化大革命時期砸爛“公檢法”,法制建設停滯不前,同時道德水準也并未提升,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有明確表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法律建設受到更多的重視,法律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同時違法犯罪現(xiàn)象仍然大量存在,公眾對法律缺乏應有的尊重,法治觀念有待加強;司法、執(zhí)法人員道德素質低、見利忘義、缺乏起碼的誠信,政法隊伍本身違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由于法治本身不能涵蓋所有社會元素,那么有些方面就必須依靠個人的或群體的道德信仰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盡管法制體現(xiàn)公平公正,但在不信仰法律的地方卻毫無價值而言,而真正的守法精神也就是法治的源頭是靠道德理念來保障和支撐的,因為對法的篤信不疑是建設全中國法治文明的基礎。
我國正在進行的市場經濟建設,被譽為法治經濟,平等、自由、競爭、開放等觀念為公眾所熟知,但市場經濟具明顯的消極性及滯后性,市場行為具有的盲目性、自發(fā)性與唯利性滲透進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權錢交易、享樂、拜金、腐敗突顯部分國民群體的道德觀念淪失、精神生活荒蕪,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加強法治與德治的整合。西方發(fā)達國家也曾經或正在經歷這樣一種階段,其解決之道也并不是一味求助于法律。
西方社會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法律主治,嚴格貫徹法律權威的法治模式,但法治的作用并非萬能,它有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及弊端。首先,法律條文滯后,且其概括性難以窮盡社會違法犯罪現(xiàn)象,使法律規(guī)定與現(xiàn)實有很大差距;其次,執(zhí)法、司法人員擁有相當程度的自由裁量權,其濫用權力的傾向,使執(zhí)法質量大打折扣;再次,法律條文,內容繁瑣龐雜,若單純以法治國,忽視道德建設,必然造成運行成本高而效率低下,一件訴訟甚至要拖上十年時間,西方社會對此已有清醒的認識,許多學者都認識到,法律只是治國的一種方式,但決非唯一的方式?,F(xiàn)存社會有多種穩(wěn)定結構形式,治律只是其中的支柱之一,法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不強求國家強制力保障的時候,才是最有效的。西方社會現(xiàn)今政治法律的發(fā)展及變化,動搖了現(xiàn)代法學的諸多基礎領域和基本原則,法的神話逐漸為人們所懷疑,法律帝國的大廈發(fā)生了動搖。美國學者格里勞說:“中國可以了解西方社會所做的錯事,避免法律神話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做的話中國實際上已邁進了現(xiàn)代化社會的門了”。
僅有法律條文只是實現(xiàn)秩序的最低形式,要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法治狀態(tài),需要一種更高級的形式——道德自律和法治自律。對于社會長久有效的維護,道德的力量事實上明顯優(yōu)于法律,當然道德自身的弱性及其非強制性也難以獨自承擔維護公平和正義的重任,因為法律只能規(guī)定人們必須履行義務及享有的權利,而不能造就奉公守法的高尚品質,認識到法律的價值而自覺守法,把他律轉化為自律,把外在法庭變成每個人的“內心法庭”,社會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和法治秩序,沒有一個國家在推行“法治”時,放松本國的道德體系建設,我國更應以此為鑒。
我們要實現(xiàn)的是“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但實現(xiàn)的路徑有多種選擇。淡化以法治國和弱化以德治國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在中國已初步建立并為眾多國家所承認,民主政治的逐步實現(xiàn)正在推動以法治國戰(zhàn)略的實施。廣大人民無疑確信并無限向往法治文明的燦爛前景,但在當前中國國情下,沒有道德的法治社會是難以實現(xiàn)的,像社會上“扶老人被訛”“拾金就昧”等現(xiàn)象恰恰說明社會道德建設的急迫需要;沒有法治的德治社會將成為一盤散沙,法治只有化為廣大公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而德治的目標即是為法治提供這樣良好的環(huán)境。
德治依靠人的內心信念、風俗習慣、社會輿論力量來規(guī)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各類復雜關系,而法律依靠外在強制力、內心的恐懼規(guī)范人的行為,德治與法治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分擔著不同的職責與任務,因此只有實行德法并治才能發(fā)揮二者的長處,消彌各自的缺陷,用治本的道德來彌補治標的法律的不足,用強制的法律規(guī)定補充非強制性的道德教化,二者相得益彰。在西方社會,道德信仰所實現(xiàn)的人類美好價值遠非法治所實現(xiàn)的可比擬,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一定程度下的強制性,使其可以轉變?yōu)榉梢?guī)范甚至不需要過渡,道德與法律間的這種深刻的內在契合性,為實現(xiàn)二者的結合奠立了堅定的基礎,但結合的過程絕不會自發(fā)形成,道德與法律既具同一性,又獨具品質,現(xiàn)實生活中法律與道德之間發(fā)生矛盾沖突并不鮮見,比如“拾金者要求報酬”“偷盜者捐獻錢財”等,都深刻地闡釋了二者各具調整空間、二者結合但不相互替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
總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體系,加強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意識,堅持德法并治的治國方略是當前我國實現(xiàn)法治文明的必由之路。正如一位先哲所說:“對于遠行的人們來說,可怕的不是眼中無垠的荒漠(法),而是心中沒有了綠洲(德)”。堅持法律信仰、堅持德法并治,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法治文明一定會實現(xiàn)。
[1]梁禹詳.深入理解“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J].中國政治,2002(4).
[2]熊則坤.論“法治”與“德治”相結合[J].中國政治,2002(1).
[3]蔡寶剛.法德并治:來自后現(xiàn)代化法學的啟示[J].法學雜志,2002(5).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2014.10
[5]《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育部.2015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BAI He-ju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Chengde 067000, China)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basic polic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n an all-round way. Throughout history, the civi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s under the support of moral system, the law itself is the tool to realize social interests balance. In the aspect of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each has its advantages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lso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to support each other. The rule of law must set up the strategy of a combination of law and moralit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ystem, and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and advocate law concept. The combination of law and morality will enable us to bring the sweet taste of the rule of law civilization.
the civilization of rule of law; realiz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law and morality
2015-10-29
白鶴舉(1971- ),男,碩士,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副教授,從事法律與思想政治教學和研究工作。
B82-051
A
1671-3974(2016)01-0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