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理解國際關系的一個通道

      2016-03-16 05:00:21喬世華李秀麗
      文化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文明日本國家

      喬世華 李秀麗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

      【文化視點】

      文化:理解國際關系的一個通道

      喬世華 李秀麗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在國際外交關系場中,文化一定是或隱或顯的一根貫穿始終的線,對于決策者、當事者產生著或多或少的作用,并引導和作用于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因此,加強對一個國家文化的了解,會有助于我們理解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以及不同國家在解決國際紛爭中的角色與選擇,同時也會有助于我們自身尋求一條適合本民族發(fā)展的特色之路。

      文化;國際關系;民族;傳統(tǒng)

      19世紀法國史學家和批評家丹納的《藝術哲學》雖然是一部揭示文學藝術和種族、環(huán)境、時代三者關系的論著,但其中有關種族、環(huán)境話題的大段討論對于我們理解某一國家人民品性形成、精神追求、行為習慣還是很有作用的。譬如其中有關于民族差異造成民族精神生活需求和藝術創(chuàng)造也迥然有異的論述:“拉丁民族最喜歡事物的外表和裝飾,討好感官與虛榮心的浮華場面,合乎邏輯的秩序,外形的對稱,美妙的布局,總之是喜歡形式。相反,日耳曼民族更注意事物的本質,注意真相,就是說注意內容。他們的本能使他們不受外貌誘惑,而鼓勵他們去揭露與挖出隱藏的東西,不怕難堪,不怕凄慘,一點細節(jié)都不刪除,不掩飾,哪怕是粗俗的丑惡的。表現(xiàn)這種本能的無數(shù)事例中,文學和宗教尤其顯著,因為形式與內容的對立在這里非常凸出?!∶褡宓奈膶W是古典的,多多少少追隨希臘的詩歌,羅馬的雄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路易十四的風格;講究純凈,高尚,剪裁,修飾,布局,比例。拉丁文學最后的杰作是拉辛的悲劇,寫的是君王的舉止,宮廷的禮節(jié),交際場中的人物,高度的修養(yǎng)。在雄辯的文體,巧妙的布局,典雅的文采方面,拉辛是個大師。相反,日耳曼文學是浪漫的,起源于斯干地那維亞的古代傳說《埃達》和北歐的傳說《薩迦》;最大的杰作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現(xiàn)實生活的完全而露骨的表現(xiàn),包括一切殘酷,下賤和平凡的細節(jié),一切崇高而又野蠻的本能,一切人性的特征?!盵1]書中還發(fā)掘了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對于人類精神啟發(fā)的作用:“古希臘人中最早熟,最文明,最機智的民族都是航海的民族,例如小亞細亞的愛奧尼阿人,大希臘的客民,科林斯人,愛琴海人,西希翁尼人,雅典人。相反,守在山中的阿卡提亞人始終粗野簡單;同樣,阿卡內尼阿人,伊庇爾人,羅克利特人,奧佐爾人,出口的海(希臘半島西側的愛奧尼阿海)既沒有愛琴海的條件優(yōu)越,人民也不喜歡旅行,始終是半開化的蠻子?!盵2]

      如此繁復的議論若是換成孟子的“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可能會更簡潔些。魯迅也有過類似的闡發(fā):“居處的文陋,卻也影響于作家的神情?!盵3]自然,這種因環(huán)境不同而造成的差異肯定不止于敏感的作家,也不會局限于人的“神情”。魯迅談到北方人與南方人的性格差異時,大體做過這樣的判斷:“北人的優(yōu)點是厚重,南人的優(yōu)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也愚,機靈之弊也狡。”[4]這就是所謂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是就自然環(huán)境對人性情、思想的制約和塑造而言的。魯迅20世紀初東渡日本留學之初即開始思考中國民族性問題,也一定是受觸動于其在東瀛所感受到的文化差異。有人私下里習慣以地域來區(qū)分人群的性格品質——什么“東北人野蠻”“河南人不好”“山東人豪爽”“上海人奸猾”、農村人又如何如何、城市人又怎樣怎樣……,如此之類的言說或都戴著有色眼鏡,難免以偏概全,但多少會有那么點“真實”的影子。進而言之,不同國家的人民也會因為生活地域、環(huán)境的緣故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因此,不同國家之間或和諧或沖突的關系應該是可以從它們各自背后的文明那里找到一點因由的:以某一國家的文化性格特征作為觀察、理解紛紜復雜的國際關系的一個視角,即使不能全部,也會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獲取一部分“真實”的因子。

      其實,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國際政治關系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就先后發(fā)表和出版有《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等文章和著作,就希圖用不同區(qū)域的“文明”來解釋世界沖突,這著名的“文明沖突論”對我們理解國際紛爭很有啟發(fā)性。在亨廷頓看來,美蘇冷戰(zhàn)結束之后,世界所發(fā)生的諸種沖突將不會再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而會是肇始于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等幾大文明之間的沖突,自然,這幾種文明也都各有各的代表性核心國家,如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美國,代表東正教文明的俄國,代表中華文明的中國等。這一觀點也許可以用來部分地解釋早在11到13世紀西歐國家對地中海東岸伊斯蘭國家先后發(fā)動的九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事實,而進入21世紀之后迄今由一部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對英美法等西方國家所發(fā)動的諸如“9·11”之類的“圣戰(zhàn)”“伊斯蘭國”等恐怖襲擊事件又恰好可以佐證亨廷頓的“預言”。

      綜合丹納、亨廷頓所持的言論和觀點,甚至包括來自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知識分子以及民間百姓的諸種說法,我們似乎可以獲得這樣的認知:誕生在不同自然環(huán)境、地域、種族、國度的人群會因了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別的山水、各異的成長環(huán)境而生發(fā)不同的性格特征、精神需求,也因此,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或者說外交關系,很可能會因了這“先天”的文化因素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思路和景觀來,或者反過來說也可以: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無論是紛爭還是融合)都一定會呈現(xiàn)出各自國家的文化性格來。顯然,不同國家的文化會為我們理解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提供一種有效的策略和思路。

      我們可以先拿地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的一些島國來說事。雖說國土面積都不大,從前的“大日本帝國”或者今天的“大韓民國”“大不列顛”的稱謂,也許會被真正的泱泱大國視為“夜郎自大”,但這“大”在上述島國國號中的特別強調,是有意味的——島國會有一種被拋棄于世界之外的感覺,骨子里就有一種渴望得到別國的認同和重視、不甘弱小或被蔑視的氣概,甚至有著要用“大”來激發(fā)自己國民自豪感的意思。以日本為例,其基本上沒有自己獨立孕育的文化,主要吸納和接受其他文明的精髓,并轉化成自己的文化內涵。譬如“國學”一詞固然是來自中國的《禮記》,但在日本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被賦予了日本精神的內涵——“國學”在日本指的是其固有文化和精神。[5]這個事實一面可以看出日本對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化用和拿來,一面也暴露出近代日本國學家的可笑的狹隘來。日本長期孤懸海外,發(fā)展空間有限,日本的民族構成相對單一,這有助于其同質性也是單一性文化的形成和鞏固,進而強化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意識。有人曾經把日本形象地比喻成一艘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上行駛的孤船,在臺風襲來之時,船上的乘客只有齊心協(xié)力共同抗擊風浪,才可能避免遭受滅頂之災。畢竟船上或者說這一團隊中有哪個人破壞了整體和諧的話,就必然會令全船人都葬身海底。所以,日本人講求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是舉世聞名的,二戰(zhàn)中的日本母親鼓勵作為軍人的兒子為天皇而死,戰(zhàn)爭后期駕駛飛機沖向美國艦艇令美軍措手不及也生畏的神風突擊隊員們,因日本戰(zhàn)敗而切腹自殺殉國殉戰(zhàn)的士兵百姓……數(shù)年前,一位日本女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旦中日再次開戰(zhàn),她將去做慰安婦以鼓舞日軍士氣——這個“段子”可能比較好地說明了在島國意識作用下的日本人的危機感、同舟共濟的協(xié)作精神和犧牲精神。因為是島國,日本有著強烈的登上陸地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和資源的意識,這似乎可以解釋其一旦強大就不斷向外擴張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行為,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羽翼稍微豐滿就迫不及待地炫耀武力,采取吞并朝鮮、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島國,英國人的“島國意識”和日本人還有所不同,因為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世界文明國家的核心,英國人一直自視甚高,天生的以及后天造就出來的領先地位和優(yōu)越感,令他們在很長時間里更愿意以“光輝孤立”的形象現(xiàn)于世人面前,不愿與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結盟,而是要扮演一個歐洲大國均勢平衡者的角色,以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

      日本人與生俱來就有著很強的危機感,這與日本的生產空間狹小、自然資源有限有關。相形之下,中國人沒有日本人那種強烈的危機感,民族性格持重、中庸,這可能與中華民族一直地處大陸文明,資源遼闊,物產豐富,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多民族融合共生等有關系。因為迫切的危機感,日本會隨時因應形勢變化而追隨強者、積極地向強者學習:中國強大時,就師從中國積極取經,提出所謂“和魂漢才”,且將自己納入到亞洲的文化圈中;但到近代當中國衰落、西方列強打開日本國門之時,日本人開始像過去尊重中國人一樣尊重西方人,并適時提出沿用至今的“和魂洋才”,“脫亞入歐”成為日本的戰(zhàn)略選擇;一戰(zhàn)之后,西方列強聯(lián)手制約日本,削弱和否定日本在中國所獲得的權益,日本又轉向了“排歐主亞”的路線,意圖重新稱霸亞洲,二戰(zhàn)時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正是它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體現(xiàn)。日本在歐亞之間的搖擺不定或者說投機取巧,既是其實用主義性格的體現(xiàn),也是其要向世界證明自己強勢的努力。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一直積極尾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和方針,就有“狐假虎威”的色彩——追隨強者,同時證明自己的強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單一性容易令其在現(xiàn)實選擇中趨于極端,會如賭徒一般孤注一擲:甲午戰(zhàn)爭中,日本耗盡海軍陸軍的所有力量投入戰(zhàn)事就是一例,若不是當時的中國統(tǒng)治者無心打一場持久戰(zhàn),日本是不可能由此大發(fā)一場不義的戰(zhàn)爭財?shù)模欢?zhàn)期間,日本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向美國叫板,更是其孤注一擲的賭徒性格的淋漓體現(xiàn)。因此,決定國家與國家之間戰(zhàn)爭結果的,不僅僅是武器的精良與否、軍事力量的是強是弱、得道還是失道一類因素,還應該取決于戰(zhàn)爭雙方所根據和持有的文化,那由“天時”“地利”造就、又在“人和”上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之間或隱或顯的較量,應該是重要推手,譬如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能夠以弱勝強,其所倚靠和彰顯的都是中國文化的力量。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提出日本文化是恥感文化,表現(xiàn)為“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6]。因為知恥,意識到自己的缺欠(如資源匱乏),日本的上進心因此被激發(fā),通過學習和研發(fā)科學技術,生產出高科技含量、低成本的產品打進世界市場,所謂知恥而后勇,會在二戰(zhàn)后迅速成長為經濟強國;同樣與知恥有關,日本近些年來一直謀求在現(xiàn)行憲法之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是其不甘被忽視、相信實力、追隨強者、展示自己強勢形象的體現(xiàn)。也還是與知恥有關,日本侵略過諸多亞洲國家,卻常常竭力掩蓋歷史真相,不肯向被侵犯國家人民道歉或缺乏反省的誠意。在這一點上和德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二戰(zhàn)之后,德國政府和人民對戰(zhàn)爭的反思、對過去戰(zhàn)爭罪行的真誠道歉,這是有目共睹的,這與德國人冷靜、理性的性格、精神有關系。日耳曼民族居住地區(qū)緯度較高,多森林平原,土地貧瘠,氣候寒冷,饑寒交迫的自然環(huán)境助于德國人形成嚴肅保守、自省謹慎的性格,這似乎可以解釋這個國家、民族何以能出現(xiàn)那么多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當然,也正是因為德國人注重理性,其生活中會有較多的顧忌和壓抑,一旦情緒失控,就很有可能失去理智、變得瘋狂。這也許可以部分地解釋德國何以會成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一戰(zhàn)爆發(fā)后,德國舉國上下歡騰,洋溢著強烈的排外情緒,諸如“一槍干掉一個俄國佬”“一刀捅死一個法國佬”“一腳踩死一個英國佬”“一拳打死一個日本佬”之類的口號隨處可見。因為生存環(huán)境惡劣,德國人的祖先就要靠征服與掠奪來獲取資源,這促成其尚武好戰(zhàn)、富有征服欲的性格的形成,“日耳曼”的意思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戰(zhàn)士”,而德國歷史上戰(zhàn)爭頻仍也是事實,12世紀中葉弗里德里希家族統(tǒng)治德國之時,就屢屢發(fā)動戰(zhàn)爭,弗里德里希一世曾6次遠征意大利,時間長達30年之久,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有一句名言:“不使用武器的談判就像不用樂器的音樂一般?!痹?9世紀中后期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之前,德國就有三百多個各自為政互不相服的小國,所謂“一年有多少天,德國就有多少諸侯”。一戰(zhàn)期間德國士兵背包里最常見的兩本書是《圣經》和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也許最能顯現(xiàn)德國人尚武與理性這相反相成的民族性格。

      再來看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崇尚獨立自由、勇于開拓進取的移民精神當然是美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方面,同時,作為美國文明起源的歐洲文明令美國人帶有著較濃厚的種族主義觀念。所以,美國人一面自詡是“上帝的選民”,而視其他種族尤其是有色人種為“上帝的棄民”,還將美國的國家利益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利益捆綁在一起,把拯救人類看成是上帝賦予美利堅人民的神圣使命,其在各種國際爭端中屢屢以國際警察的身份出現(xiàn)、以“拯救”世界的領導者自居,向其他國家輸出其所謂“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念。

      當然,像前面這樣以國家界限來劃分不同區(qū)域人群并評說其行事原則、特色的方式,可能會不那么準確。更何況,現(xiàn)代交通、“物流”的暢快,讓區(qū)域劃分變得模糊,也讓各地區(qū)、各國家之間的人們的交流借鏡更加便利,所謂“缺點可以改正,優(yōu)點可以相師”[7]。但粗略地舉說這些事實,并嘗試著從不同國家的文化特性來解說國際關系,實在是要說明這樣一點:文化,應該是我們理解國際關系的一個通道。自然,在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交往中,也還會有別的因素勝過文化,譬如利益。19世紀一位西方政治家早就有這樣的斷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眹H關系的復雜有時單純依賴文化來洞察,顯然還遠遠不夠;但文化一定在國際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文化一定在國際外交關系場中是或隱或顯的一根貫穿始終的線,對于決策者、當事者產生著或多或少的作用,并引導和作用于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由此形成了國與國之間——事實上是文化之間的沖撞或融合。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可能更多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而沒有提到異質文明之間的融合。其實,了解他國以及自身文化,是為了更好地讓不同文化之間發(fā)生對話而非對抗關系,能夠促進尊重與理解,趨利避害。

      民主人士梁漱溟在1946年初赴延安時,曾向毛澤東、張聞天、朱德、彭德懷等十位中共領導人陳述自己對國內實現(xiàn)和平后的政見,表示自己曾一度欣賞和贊同西方的憲政制度,但在對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有了深刻的洞察之后,卻對中國要實行歐美式的憲政即多個政黨一上一下輪流執(zhí)政以及司法獨立、政治民主化等發(fā)生疑問。在他看來,中國如是做,“無法以獨立、富強之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當然,他也不回避自己的迷茫:“但如果諸位反問我,你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政府呢?你的意見、設想如何實現(xiàn)呢?我都答不上來。我有自己的理想,如上所述,但面對現(xiàn)實卻又不知如何去實現(xiàn)。因此理想又如同夢想?!盵8]這段歷史事實很有意味。對中西文化都有了深刻洞察和領悟之后,梁漱溟認為向西方尋求中國發(fā)展道路模式是不可行的,但也并沒有就此原原本本地要返回東方文化來。這其實說明了:無論是奠基于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等諸種文明之上的每一種人類文化,它們都必定各有自己的優(yōu)長劣短,因此可能并不會存在一種至為完美的文化或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普世價值”,東西方文化都會面臨著自己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弊端,但這又不能抹煞掉它們各自所創(chuàng)造的多種多樣的智慧和成就。一如上世紀80年代一位尋根作家所言:“中西方文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極不相同,某種意義上是不能互相指導的。哲學上,中國哲學是直覺性的,西方哲學是邏輯實證的。東方認同自然,人不過是自然的一種生命形式;西方認同人本,與自然對立?!盵9]。也許文化就是這樣,在此消彼長的競爭和互補中不斷前行,而我們當下最要緊的是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一面可以更好地選擇一條適合本民族發(fā)展的特色之路,一面也會更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國際外交舞臺上。

      [1][2]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216-217.322.

      [3]魯迅.“京派”與“海派”[A].魯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32.

      [4][7]魯迅.北人與南人[A].魯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35-436.

      [5]祝東力.美學與歷史[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285.

      [6]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呂萬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

      [8]汪東林.毛澤東與梁漱溟的交往[A].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中心等編.相遇貴相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與黨外人士交朋友的故事[C].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23.

      [9]阿城.文化制約著人類[N].文藝報,1985-07-06.

      【責任編輯:董麗娟】

      G03

      A

      1673-7725(2016)03-0006-05

      2016-02-26

      本文系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契合性研究”(項目批準號:L14BYY012)、東北財經大學2015年校級科研一般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地位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DUFE2015Y25)的研究成果。

      喬世華(1971-),男,遼寧大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文明日本國家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說文明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對不文明說“不”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文明歌
      讷河市| 武强县| 阜新| 武胜县| 永修县| 炉霍县| 通州市| 双柏县| 巴里| 华蓥市| 碌曲县| 昌宁县| 博客| 黎平县| 鄂温| 河东区| 大庆市| 曲阜市| 云龙县| 乌恰县| 桃园县| 石林| 碌曲县| 尚义县| 松原市| 青田县| 集贤县| 庐江县| 黄浦区| 高淳县| 泰和县| 高邮市| 定兴县| 家居| 乌鲁木齐县| 东丽区| 夹江县| 宁国市| 靖州| 中江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