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亞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貴州 貴陽 550002)
?
【辨風正俗】
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
——淺談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藝術
馬麗亞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貴州 貴陽 550002)
本文首先介紹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的歷史基本情況及其民間刺繡工藝,并解讀苗繡、瑤族刺繡、彝族刺繡、水族刺繡及侗族刺繡等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的圖案含義,以期讓我們對貴州的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工藝;圖案含義
刺繡作為中國的一項傳統(tǒng)手工技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渡袝分芯陀小耙庐嫸牙C”的記載,后來“章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發(fā)展。作為刺繡的典型代表,家喻戶曉的就有“四大名繡”,然而,比之貴州的苗、土家、仫佬、瑤、侗、羌、白、布依和彝等少數民族民間刺繡,四大名繡也不敢獨領風騷。一位哲人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辟F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代表了民族,代表了歷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有學者認為:“若從秦代算起,黔東南的苗族刺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盵1]關于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的最早記載可見于《后漢書·南蠻傳》:“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尚斑爛?!边@說明,最遲于秦漢時期,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先民就已懂得刺繡技藝了。《隋書·地理志》載“諸蠻”“承盤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為飾”;宋代《圖畫見聞志》中有“卉服鳥章俱集蠻邸”之說;明代《五溪蠻圖志》《貴州圖經新志》,清代《畢節(jié)縣志稿》《黔書》《紅苗歸流圖》《楚南苗志》及《黔記》等文獻,均有關于貴州少數民族先民運用刺繡裝點衣裝的文字記載。
宋代鷺鳥紋彩色蠟染裙,現(xiàn)藏貴州省博物館,1987年出土于貴州平壩棺材洞,為國家一級文物。該裙局部多絲線刺繡挑花,圖案有花草紋、幾何紋和條形紋等,技藝單純,針法嫻熟,它的出土不但印證了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且有力地證明了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藝術的歷史傳承。這種傳承是代代相傳,主要作為服裝、家居、宗教的飾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族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如今,苗繡、馬尾繡均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對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藝術的有力傳承與保護。
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工藝精湛、色彩絢麗、圖案多樣、寓意深厚,大抵可分為挑花、拼布、錫繡、鎖繡、辮繡、縐繡、打籽繡、馬尾繡、平繡和破線繡等。
挑花又稱“數紗繡”,是少數民族民間刺繡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技法,不用畫樣,僅憑腦中的大致紋樣,依繡布的經緯線計算運針,造型工整、對稱,圖案富于節(jié)奏感和幾何韻味,技法有十字挑和平挑兩種。
拼布也稱“貼花繡”,是用各色布塊剪成所需圖案貼綴鑲訂而成的一種刺繡手法,繡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致大方。
錫繡是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中最具特色的技法,苗族運用居多。制作方法為,將特制的錫箔剪成箔條,卷邊后釘于繡布之上,間有刺繡,形成黑底銀花的繡片,堪稱繡苑奇葩。主要流傳于貴州劍河一帶,以“萬”字紋和“壽”字紋等符號為主,象征光明、吉祥。2006年錫繡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鎖繡是廣泛運用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種古老的刺繡技法,圖紋清晰牢固、古樸典雅,多用作邊緣配花和鎖邊,技法有單針、雙針之分。雙針法流行于貴州雷山、臺江、重安江一帶;安順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擅長以單針表現(xiàn)花卉骨架,圖紋清晰典雅。
辮繡又稱編帶繡,這是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刺繡技法之一,現(xiàn)存于少數民族民間刺繡技法中。它先將彩色絲線按六根、七根、八根,最多十五根為一組,編成辮帶,再按稿樣將彩色絲辮釘在繡布上。貴州清水江流域一帶的辮繡工藝獨具風韻、色彩斑斕,多以花卉、魚蟲、龍等圖案為主。
縐繡與辮繡是并蒂姊妹花,在貴州黔東南臺江、雷山、西江一帶,將辮繡的絲辮按圖樣褶皺成形,再用絲線釘上,圖案成浮雕狀,厚實凝重,極富裝飾效果。
打籽繡是用絲線纏繞繡針兩三圈后插入繡布,形成絲線結,使繡面成顆粒狀。貴州臺江革一地區(qū),惠水擺金一帶的苗族婦女善用此法制作雋美衣飾,以“字”紋圖案為主,繡品質感堅硬,經久耐用。
馬尾繡屬于纏繡(又稱繞線繡或絞線鎖繡)的一種,它以較硬的馬尾梗線為內芯,外用打結法纏上絲線,再盤繡出各種紋樣,針線固定,形成梳齒、環(huán)繞樣的線條,極富浮雕感,圖紋清晰,富麗多姿。
平繡是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中廣泛運用的技法,常與剪紙結合在一起,其法為按樣模以平針走線,單針單線,針腳排列均勻,紋路平整光滑。以貴州臺江施洞、施秉、月亮山區(qū)等使用較多、工藝精湛。
破線繡為中國傳統(tǒng)刺繡技法之一,又稱剖線繡,貴州黔東南地區(qū)婦女尤擅此法,技藝精湛。她們將絲線分破成八至十二股細線,多用平針刺繡,繡品極為平整細膩。
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色彩艷麗,寫意抽象,歷史傳說、宗教崇拜、生產勞動、愛情理想、家庭生活,甚至草木花果、鳥獸蟲魚等,皆可刺繡,其圖案經過藝術夸張和變形處理,往往具有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東方神韻。
(一)苗繡上的圖案含義
苗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詩”,源于其服飾上的刺繡圖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苗族的歷史和文化,這就是苗繡,它伴隨了苗族的產生和發(fā)展。遠古時代,苗族先民因戰(zhàn)爭不斷遷徙,為避免流失走散,便于族屬識別,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條件的支系就用不同的刺繡圖案來標識自己,后來定居下來的苗族就因地理上的大雜居小聚居分布格局,形成了不同苗族支系不同的刺繡圖案。正如楊東升先生所言:“苗族服飾是在歷史遷徙中形成和演化的,在生境適應中傳承和發(fā)展的,是苗族歷史文化的反映?!?/p>
苗族傳說同樣反映了這種以圖案作為族屬識別的現(xiàn)實需要。傳說女首領蘭娟為讓民眾記住遷徙所經過的山河路途,采用彩線記事的方式,服飾上的黃線代表黃河,藍線代表長江,翻山越嶺也繡個標記,最后抵達目的地時,從衣領、袖口、裙腰直到褲腳均已全部繡滿,于是服飾上的刺繡圖案也就成為了歷史的記錄和載體。
此外,苗繡中還有一些被廣泛運用的刺繡圖案,如“楓樹”“蚩尤”“姜央”“十二古祖”及“蝴蝶媽媽”等,體現(xiàn)了生命起源和祖先崇拜?!傲庑巍毕笳鳌凹^”,“橫紋”代表祖先所涉江河;坎肩上的“方形圖案”是對故鄉(xiāng)田園、樹木、星星的向往以及對遷徙所過山河的追思;“印紋”為苗王大印,印上是苗王的名字。“方形背搭”體現(xiàn)了苗族人對故鄉(xiāng)城池的記憶;民族英雄“務么細”的刻畫表達了對真實英雄人物的歌頌等,這些圖案往往與歷史記載相一致,與口耳相傳吻合,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歷史的別樣記錄,圖畫板的真實。
(二)瑤族刺繡上的圖案含義
瑤族刺繡圖案雖然沒有苗繡那樣的華麗多姿,但同樣蘊藏著豐富的含義,以人稱“白褲瑤”的貴州荔波瑤山男裝為例。其白色燈籠土布短褲上往往繡有五條長短不一的垂直紅色條紋,有如人的五指,相傳為其祖先在一次戰(zhàn)斗中帶傷作戰(zhàn),在褲腳上留下五個血手印。五指紋樣一定意義上表達了對祖先功績的懷戀和追思。此外,該地的女裝也頗具特色,為兩塊青布組成的貫首衣,在衣背上繡有“田”或“回”形圖案,傳說是首領的大印,講述了一段瑤族祖先曾因失去權力而受盡苦難的歷史;衣角下的“米”字圖案,象征了蜘蛛網,傳說蜘蛛曾救過瑤族祖先,并教會他們織布縫衣。
(三)彝族刺繡上的圖案含義
彝族刺繡圖案不僅制作精美,同時還作為族群識別、年齡界定、社會角色的重要標志。以貴州水城彝族女長衫為例,在上衣的前襟、袖口、裙裾兩側皆有渦旋紋、幾何紋、渦旋紋、幾何紋及虎紋等圖案,風格古樸粗獷,體現(xiàn)了彝族尚黑、崇虎的傳統(tǒng)。刺繡鑲邊,據說還包涵著彝族姑娘爭取婚姻幸福自由的美麗傳說。
(四)水族刺繡上的圖案含義
水族刺繡色彩淺淡素雅,以藍、白、青為主,尤以馬尾繡最具特色,體現(xiàn)了民族的謙恭和含蓄,內斂和低調。圖案有刺藜花、白猛花、魚紋等,樸素大方、簡潔實用。已婚婦女的服飾上均有刺繡花邊,傳說一個叫秀的水族姑娘為了防范毒蛇,用彩線在衣領、袖口、襟邊、褲腳等處繡上花邊,以驅趕毒蛇,十分應驗。此后,水族婦女就都在服飾上繡花邊了。
(五)侗族刺繡上的圖案含義
侗族刺繡喜用青、紫、白、藍作底色,每一種花紋,每一個造型都蘊含著一個故事,包含著一個理想,寄托著一種祈望,是侗族智慧的結晶。以貴州黎平銀朝侗族男子蘆笙衣上的鳳尾裙為例,其上刺繡的魚紋,寓意人丁興旺,多子多福。鳥紋,反映了侗族的鳥崇拜觀念,表達了民族興旺繁衍的愿望。
通過回顧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的發(fā)展歷史,對比精美斑斕的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刺繡藝術,我們發(fā)現(xiàn),刺繡的美已不僅僅是圖案的絢麗和多彩,更是鐫刻在人們身上的古老歷史和文化符號,也是在貴州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上,各族同胞共同書寫的歷史與傳奇。
[1]張?zhí)┟?苗族刺繡的歷史蹤跡[J].貴州民族研究,1995,(1):141-143.
【責任編輯:劉亞男】
J523
A
1673-7725(2016)03-0045-03
2015-12-15
馬麗亞(1984-),女,貴州平壩人,館員,主要從事博物館陳列展覽及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