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魏南陽州泰事跡考略*

      2016-03-16 06:27:02胡以存
      關(guān)鍵詞:荊州南陽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學(xué)院 師范學(xué)院,湖北 黃石 435003)

      ?

      魏南陽州泰事跡考略*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學(xué)院 師范學(xué)院,湖北 黃石 435003)

      [摘要]南陽人州泰,在曹魏政壇頗有影響,但陳壽《三國志》記載極簡。文章依據(jù)相關(guān)史料,大體勾勒州泰仕宦履歷,可知州泰深受司馬懿賞識,不僅立功于新城擒孟達一役,更是司馬氏在荊州的利益守護者,在魏晉易代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州泰;南陽;荊州;司馬懿擒孟達

      三國時南陽州泰,太和元年司馬懿擒孟達時為大軍先導(dǎo),后擢新城太守,轉(zhuǎn)鎮(zhèn)兗、豫諸州。陳壽《三國志》附州泰事跡于《鄧艾傳》后,略云:

      艾州里時輩南陽州泰,亦好立功業(yè)。善用兵。官至征虜將軍、假節(jié)都督江南諸軍事。景元二年薨,追贈衛(wèi)將軍,謚曰壯侯。

      裴松之注中引《世語》言泰事較詳:

      初,荊州刺史裴潛以泰為從事,司馬宣王鎮(zhèn)宛,潛數(shù)遣詣宣王,由此為宣王所知。及征孟達,泰又導(dǎo)軍,遂辟泰。泰頻喪考、妣、祖,九年居喪,宣王留缺待之,至三十六日,擢為新城太守。宣王為泰會,使尚書鍾繇調(diào)泰:“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泰曰:“誠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眾賓咸悅。后歷兗、豫州刺史,所在有籌算績效[1]783。

      州泰于曹魏后期政局有一定影響,惜乎尚未見較有系統(tǒng)的論述,故不惴谫陋,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對其生平事跡略作疏理,分述如下。

      一、州泰仕宦履歷

      州泰任新城太守,起迄時間未詳。司馬懿攻滅孟達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州泰頻遭喪事應(yīng)在稍后不久,否則,他當(dāng)迅即就職,以安地方。居喪九年后,應(yīng)為青龍、景初之際①。太和二年孟達誅后,“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縣為上庸郡,錫縣為錫郡”;太和四年“丙申,省上庸郡”;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五月“丁未,分魏興之魏陽、錫郡之安富、上庸為上庸郡。省錫郡,以錫縣屬魏興郡”[1]109。新城地屬前線,政區(qū)屢有變更,未審此次疆域調(diào)整與州泰任職新城相關(guān)否?

      州泰新城任上時間頗長。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曹魏荊州方面曾對孫吳西部用兵,戰(zhàn)果頗豐:“春正月,荊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陳泰)[州泰]攻吳,破之,降者數(shù)千口?!盵1]124是時州泰仍在新城太守任上,若以景初元年上任計,則州泰任職新城至少14年。

      此次戰(zhàn)役,始于王昶所議,故《三國志·王昶傳》記載前后經(jīng)過甚詳:

      二年,昶奏:“孫權(quán)流放良臣,嫡庶分爭,可乘釁而制吳、蜀。白帝、夷陵之間,黔、巫、秭歸、房陵皆在江北,民夷與新城郡接,可襲取也?!蹦饲残鲁翘刂萏┮u巫、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詣夷陵,昶詣江陵,兩岸引竹絙為橋,渡水擊之。賊奔南岸,鑿七道并來攻。于是昶使積駑同時俱發(fā),賊大將施績夜遁入江陵城,追斬數(shù)百級。昶欲引致平地與合戰(zhàn),乃先遣五軍案大道發(fā)還,使賊望見以喜之,以所獲鎧馬甲首,馳環(huán)城以怒之,設(shè)伏兵以待之。績果追軍,與戰(zhàn),克之??兌葑?,斬其將鐘離茂、許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寶器仗,振旅而還。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遷昶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侯[1]749-750。

      是役,泰及二王皆有功,王昶受賞,王基亦得“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未審州泰賞賜如何。幸《晉書·景帝紀(jì)》記司馬懿、司馬師權(quán)力更替一段話可稍供檢索: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四海傾注,朝野肅然?!盵2]2

      嘉平四年春,諸葛誕為鎮(zhèn)東將軍,都督揚州;毌丘儉為鎮(zhèn)南將軍,都督豫州;王昶為征南大將軍,假節(jié)都督荊、豫諸軍事,從宛移新野,此三人居官任職情況皆見諸史冊。陳泰于“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淮薨,泰代為征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雍、涼諸軍事”[1]638-639,言下之意,陳泰于正元二年接征西將軍職。但是,據(jù)《郭淮傳》,嘉平二年時朝廷便下詔“以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jié)、都督如故”[1]736,可證陳泰接征西將軍職應(yīng)在嘉平二年,否則,正元二年郭淮死時陳泰接任的應(yīng)該是“車騎將軍”。此五人中,唯胡遵職務(wù)稍低,為征東將軍。但據(jù)司馬彪《戰(zhàn)略》,“嘉平四年四月,孫權(quán)死。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zhèn)南將軍毌丘儉等表請征吳。朝廷以三征計異,詔訪尚書傅嘏”[1]625-626,將胡遵與王昶、毌丘儉并稱“三征”,說明他權(quán)勢不減(后來毌丘儉反時,他督青、徐諸軍出于譙、宋之間,絕其歸路)。則所謂“都督四方”者,皆是征、鎮(zhèn)級別的高級將領(lǐng)。

      次一級四人中,王基為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石苞為徐州刺史,各領(lǐng)一州。鄧艾則于嘉平四年從城陽太守遷汝南太守,至次年方為兗州刺史。不過,鄧艾在城陽太守時即“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加討寇將軍”[1]776。州泰守新城“兵馬郡”,嘉平三年伐吳之役有功受賞,雖不一定能如刺史王基那樣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卻也可以如鄧艾那樣加雜號將軍,頗疑泰傳“征虜將軍”為此時所加。蓋此四人或為刺史,或典大郡,參預(yù)軍事,對曹魏政局有頗大影響。

      至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諸葛誕反于淮南,六月,司馬師“使監(jiān)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簡銳卒為游軍,備外寇”[1]771-772。則州泰已在兗州刺史任上。

      在州泰之前,鄧艾任兗州刺史,諸葛恪圍合肥新城,不克而歸,鄧艾料定諸葛恪必亡,“恪歸,果見誅。遷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時在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或稍后。毌丘儉平,鄧艾吳大將軍孫峻,“其年征拜長水校尉”,八月,“以破欽等功,進封方城鄉(xiāng)侯,行安西將軍”(亦見《三少帝紀(jì)》),最后實任安西將軍職[1]777。鄧艾去職,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下距甘露二年不過3年,則州泰接任鄧艾兗州之職明矣。州泰轉(zhuǎn)官的原因亦如鄧艾,是平定毌丘儉中立下的戰(zhàn)功,但泰功未見著錄。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州泰轉(zhuǎn)鎮(zhèn)荊州,本傳中“征虜將軍、假節(jié)都督江南諸軍事”應(yīng)即為此時,事見《晉書·文帝紀(jì)》:

      四年夏六月,分荊州置二都督,王基鎮(zhèn)新野,州泰鎮(zhèn)襄陽。使石苞都督揚州,陳騫都督豫州,鐘毓都督徐州,宋鈞監(jiān)青州諸軍事[2]36。

      《世語》云,州泰“歷兗、豫州刺史”,若所記屬實,則州泰自兗州轉(zhuǎn)豫州當(dāng)在甘露三年。三年六月“辛卯,大論淮南之功,封爵行賞各有差”[1]141。此前豫州刺史是由荊州刺史轉(zhuǎn)任的王基,“欽等已平,遷鎮(zhèn)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lǐng)豫州刺史,進封安樂鄉(xiāng)侯”。兩年后,即甘露二年,諸葛誕反,“基以本官行鎮(zhèn)東將軍,都督揚、豫諸軍事”,誕平,“以淮南初定,轉(zhuǎn)基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進封東武侯”[1]753-755。

      王基于誕平后轉(zhuǎn)任征東將軍,而豫州刺史由在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的兗州刺史州泰接職,亦似正常。州泰既得謚為壯侯,故頗疑他因平諸葛誕而得以封侯。州泰此次戰(zhàn)績,詳見于《三國志·孫綝傳》:

      朱異帥三萬人屯安豐城,為文欽勢。魏兗州刺史州泰拒異於陽淵,異敗退,為泰所追,死傷二千人。綝於是大發(fā)卒出屯鑊里,復(fù)遣異率將軍丁奉、黎斐等五萬人攻魏,留輜重於都陸。異屯黎漿,遣將軍任度、張震等募勇敢六千人,於屯西六里為浮橋夜渡,筑偃月壘。為魏監(jiān)軍石苞及州泰所破,軍卻退就高。異復(fù)作車箱圍趣五木城。苞、泰攻異,異敗歸……[1]1447

      要之,綜合史籍,若以上推測尚不乖于事理,則可得州泰仕途履歷大體如下:

      黃初間,荊州刺史裴潛以泰為從事;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底,司馬懿軍攻孟達,州泰導(dǎo)軍;

      約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前后,“三十六日”而為新城太守;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正月,與荊州刺史王基攻吳,有功;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儉平,接鄧艾為兗州刺史;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從伐諸葛誕,拒朱異,有功;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平諸葛誕功,接王基職,轉(zhuǎn)任豫州刺史;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轉(zhuǎn)鎮(zhèn)荊州,王基鎮(zhèn)新野,泰鎮(zhèn)襄陽;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薨。

      二、州泰守新城發(fā)微

      州泰是司馬懿擒孟達事件中的關(guān)鍵人物,亦是司馬懿賞識的人物,故可等候州泰居喪九年。但值得說明的是,新城地處前線,為“兵馬郡”,軍情緊急,斷無太守空缺九年之理。況且,司馬懿離任荊州以后,他能否決定新城太守人選亦屬疑問。只有到景初元年時,明帝調(diào)太尉司馬懿主持征討遼東,他方可名正言順將州泰超擢為新城太守。故此,《世語》“九年居喪,宣王留缺待之”云云,當(dāng)意指司馬懿意中新城太守唯有州泰,他人非其所望。

      若上節(jié)勾勒州泰仕宦履歷無誤,則他在新城太守任上長達18年之久。在此期間,司馬懿威權(quán)日重,唯他所賞識的州泰未見擢升,其真實用意,恐需從荊州局勢著手。

      司馬懿之后,主政荊州的有毌丘儉。儉以“東宮之舊,甚見親待”,出為洛陽典農(nóng),后遷荊州刺史。儉在荊州數(shù)年,“青龍中,帝圖討遼東,以儉有干策,徙為幽州刺史”,但《三國志》又言,“明年,帝遣太尉司馬宣王統(tǒng)中軍及儉等眾數(shù)萬討淵,定遼東”[1]761-762,故司馬光《資治通鑒》將儉刺幽州事系于景初元年[3]2319。景初元年距太和五年不過6年光景,故毌丘儉任荊州刺史即使不是緊接司馬懿離任,亦應(yīng)相距不遠。毌丘儉之后,景初元年七月時胡質(zhì)已任荊州刺史,事見《明帝紀(jì)》。

      正始二年,都督荊、豫的夏侯儒離任,見裴松之引《魏略》:

      儒字俊林,夏侯尚從弟。初為鄢陵侯彰驍騎司馬,□□為征南將軍、都督荊、豫州。正始二年,朱然圍樊城,城中守將乙修等求救甚急。儒進屯鄧塞,以兵少不敢進,但作鼓吹,設(shè)導(dǎo)從,去然六七里,翱翔而還,使修等遙見之,數(shù)數(shù)如是。月余,及太傅到,乃俱進,然等走。時謂儒為怯,或以為曉以少疑眾,得聲救之宜,儒猶以此召還,為太仆[1]477。

      此“太傅”為司馬懿,事見《三少帝紀(jì)》,干寶《晉紀(jì)》亦記其事,為裴松之引注?;蛟弧啊酢酢睘椤靶酢保植淮_,司馬懿此時為太傅,征南將軍等職也非他所能任命。

      司馬懿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后,在抵御諸葛亮北伐的戰(zhàn)爭中,建立起自己的權(quán)威,取代諸夏侯曹一系掌握曹魏政權(quán)的主要軍權(quán),其在關(guān)中的舊部,成為日后支持司馬氏代魏的重要政治籌碼。方家對此闡發(fā)甚明,勿需贅言。

      但曹魏并非對人臣獨大的可能性毫無防范。司馬懿離任荊州,魏明帝馬上加強了對荊州的控制。夏侯儒屬曹魏親貴,文帝時即任護軍,與涼州刺史張既用兵雍、涼,司馬懿由荊州移鎮(zhèn)雍、涼,夏侯儒即調(diào)任荊、豫。明帝以并不十分知名的夏侯儒接替司馬懿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算是對夏侯曹一系軍權(quán)受損采取的補救措施。夏侯儒為夏侯尚從弟,本可繼承夏侯尚的政治遺產(chǎn),坐鎮(zhèn)荊州,無奈夏侯儒不以將略見長。至正始二年被迫還朝時,夏侯儒并未對荊州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正始中,王昶由兗州刺史遷徐州,后“遷征南將軍,假節(jié)都督荊、豫諸軍事”[1]748-749,昶于青龍四年為太尉司馬懿所舉。為平衡司馬懿在荊州的影響,正始“九年冬,李勝出為荊州刺史”[1]285,勝為曹爽親信,隨即于高平陵之變后與爽等被夷三族,并未成行。

      嘉平元年,王基為荊州刺史。盡管青州刺史王凌曾表請王基為別駕,甚至寧肯得罪司徒王朗也不愿遣王基離開青州應(yīng)辟[1]750,但王基與王昶一樣,在司馬懿與王凌的沖突中選擇司馬懿②。魏晉之際,王昶、王基先后坐鎮(zhèn)荊州,手握重兵,為司馬氏立下功勛。

      司馬懿于擒孟達一役時即引州泰為腹心,則州泰長期守職新城,固有新城戰(zhàn)略要地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一直堅守著司馬懿在荊州的利益。嘉平三年,王昶、王基與州泰共同伐吳,取得重大勝利,“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遷昶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侯”[1]750。荊州徹底為二王所控制,爾后州泰轉(zhuǎn)任充州刺史,任上于甘露二年鎮(zhèn)壓諸葛誕,與監(jiān)軍石苞大破前來策應(yīng)的吳軍③。甘露三年,轉(zhuǎn)豫州刺史。甘露四年,回鎮(zhèn)荊州,本傳“官至征虜將軍、假節(jié)都督江南諸軍事”即此,事見《晉書·文帝紀(jì)》。

      州泰獨領(lǐng)方面的輝煌,與他在夏侯儒、胡質(zhì)主政荊州期間的沉寂,成鮮明的對比。這固然是缺乏機會,但他作為司馬懿的心腹,蟄伏新城十?dāng)?shù)年之久(約公元237—251年),確實非同尋常。不管主觀意圖如何,齊王芳期間,州泰已然成為司馬懿在荊州的利益代言人,王昶、王基能迅速掌控荊州,以及嘉平四年伐吳之役的勝利,均與州泰不脫干系。唯有荊州完全落入司馬氏手中,州泰才轉(zhuǎn)任豫、兗,最終仍是返回荊州坐鎮(zhèn),“假節(jié)都督江南諸軍事”。

      由上引《景帝紀(jì)》嘉平四年人員名單,可以看出,在征、鎮(zhèn)級別高級將領(lǐng)之后,王基、石苞、州泰、鄧艾四人與司馬氏關(guān)系密切。州泰、王基、鄧艾皆為司馬懿所辟,而石苞雖不為司馬懿所喜,卻是司馬師的心腹。其中,州泰、王基及王昶三人皆守土荊州,足證司馬懿對荊州經(jīng)營之力。

      三、州泰受知司馬懿

      州泰“善用兵”,治理地方“所在有籌算績效”,才干優(yōu)長。但他為荊州從事時,將略、籌算等才能恐無機會脫穎而出。其入司馬懿彀中,除了司馬懿的識人之能外,應(yīng)與他所顯露的才能大有關(guān)系,似可略作發(fā)明。

      州泰頗善行人辭令,深具外交才干。司馬懿身為方面大臣,裴潛令州泰數(shù)詣,可證他擅應(yīng)對,此點已為史籍所明言。所可矚目者,此前裴潛與新城孟達聯(lián)絡(luò),亦應(yīng)由州泰所任。

      孟達所據(jù)東三郡,在地理上應(yīng)屬梁益而不屬荊州,故為常璩《華陽國志》所載。申耽、申儀兄弟“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shù)千家,后與張魯通”[1]994。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張魯后,分錫、上庸二縣為上庸郡,以申耽領(lǐng)上庸都尉,后為太守。孟達據(jù)新城(治上庸),所領(lǐng)又以蜀中子弟為主干,具有一定割據(jù)性。漢水谷地的封閉性,也使得東三郡與外界往來較少,道路不為外人所熟知——若非如此,州泰導(dǎo)軍之功也不至載入史冊。

      州泰之所以能導(dǎo)軍攻孟達,當(dāng)然是他熟悉上庸地區(qū)地理。但以常理論,州泰為南陽人氏,東三郡并非本鄉(xiāng)本土。那么,他之所以能熟悉南陽至上庸的路徑,恐怕多因其由于公務(wù)常往返南陽、上庸之間。畢竟,孟達附魏之后,地位比較超然獨立,夏侯尚與孟達關(guān)系親密,裴潛接任荊州刺史后待孟達應(yīng)一如其舊,與孟達的聯(lián)絡(luò)自然要注重使者的選擇,而不能純以公事公辦。裴潛既然能“數(shù)遣詣宣王”,可想裴潛將之倚為外務(wù)助手,則裴潛與孟達的聯(lián)絡(luò),州泰難辭其任。

      干寶《晉記總論》云:“昔高祖宣皇帝……取鄧艾於農(nóng)隙,引州泰於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盵4]2176鄧艾“農(nóng)隙”者,是其典農(nóng)之官,而后為將;“引州泰于行役”,則強調(diào)其善于外交辭令,并以此相知于司馬懿。

      州泰為司馬懿相知,《世語》定在“鎮(zhèn)宛”之時,人多以為是“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于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時[2]5??贾T《裴潛傳》,“文帝踐阼,入為散騎常侍。出為魏郡、潁川典農(nóng)中郎將,奏通貢舉,比之郡國,由是農(nóng)官進仕路泰。遷荊州刺史,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明帝即位,入為尚書”[1]672-673。裴潛任荊州刺史時間,萬斯同《魏方鎮(zhèn)年表》斷為黃初六年,裴潛接替還京的夏侯尚,似可依從。而裴潛離任荊州,在明帝即位之初。明帝黃初七年五月即位,似不可能馬上召還裴潛,但是年八月敗吳將諸葛瑾后,有一次“論功行賞”,至十二月,又有一系列的升遷,涉及鐘繇、曹休、曹真、華歆、王朗、陳群、司馬懿等。后一次為新帝登基后對重臣的調(diào)整,而前一次的戰(zhàn)爭發(fā)生在荊襄地區(qū),升遷荊州刺史裴潛的可能性較大。

      退一步言,即使裴潛未在黃初七年“入為尚書”,那么,他最遲也當(dāng)在太和元年六月屯宛時去職荊州刺史。若此推論正確,則《世語》言州泰得知于司馬懿非在太和元年六月后明矣(細(xì)味其語,亦非裴潛、司馬懿交接時引州泰居中)。

      裴潛任荊州刺史時間不長,若排除太和元年六月司馬懿任職荊州的時間節(jié)點,則他在此期間與司馬懿有交集的,只能是黃初七年八月,“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討破之,斬霸”[1]92。

      就情理而言,朝廷派司馬懿為主帥領(lǐng)大軍御敵于荊州,身為荊州刺史的裴潛自當(dāng)有襄助的責(zé)任。此時數(shù)遣州泰詣宣王,自在情理之中。導(dǎo)軍之功,可方之田疇④。更何況,在此之前,司馬懿幾乎沒有觸及到軍事領(lǐng)域,也不熟悉他從未涉足的荊襄地區(qū)。而熟悉荊襄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曹魏在荊襄一帶戰(zhàn)爭屢次不利,未嘗不與此相關(guān),更有甚者,身為五子良將的于禁,因“漢水暴溢”而導(dǎo)致“七軍皆沒”,以至于曹操差點徙都以避關(guān)羽鋒芒。

      《三國志》云“艾州里時輩南陽州泰,亦好立功業(yè)”,足證州泰平日之用心。鄧艾“每見高山大澤,輒規(guī)度指畫軍營處所”[1]775,州泰亦約略似之??梢哉f,熟悉地理、通曉軍略的州泰,實是初領(lǐng)大軍的司馬懿的得力助手。御吳國之?dāng)常喾清羝絻?nèi)部半割據(jù)勢力所能比擬,因此,黃初七年抵御諸葛瑾之役中的州泰,其重要性遠甚于太和元年末擒孟達之役。

      裴潛為人,明識治亂,余嘉錫先生論他對魏武帝言劉備屬“推測形勢而為是言”[5]455,州泰善行人辭令,曉荊襄地理,其“數(shù)遣詣宣王”正投彼時司馬懿之所急需。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州泰之所以受知于司馬懿,是在擒孟達之前一年的御諸葛瑾一役。若此論不誤,則我們甚至可以再進一步推論,擒孟達是司馬懿所需,亦是他所主導(dǎo),但其間謀劃、襄助新城用兵之事的,州泰之功甚巨。

      四、“調(diào)泰”事略考

      裴松之論郭頒《世語》曰:“頒撰《魏晉世語》,蹇乏全無宮商,最為鄙劣,以時有異事,故頗行於世?!盵1]133不過,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載,“《魏晉世語》十卷,晉襄陽令郭頒撰”[6]960。州泰為南陽人,又久鎮(zhèn)荊州,郭頒以晉世襄陽令的身份記其事不至荒謬太甚,《世語》所述當(dāng)可信從。

      《世語》載“宣王為泰會,使尚書鍾繇調(diào)泰”,盧弼《三國志集解》考之甚詳:

      《御覽》繇作毓,陳浩曰:“鐘繇已卒於太和四年,疑調(diào)泰者當(dāng)是鐘毓。”何焯曰:“檢毓傳,正元中乃為尚書,齊王初方官黃門侍郎,世語當(dāng)是稱其后來所歷之職,若當(dāng)泰典郡時,毓已先踐八座,恐不得屈滯相啁矣,《世語》所記,疑其不實?!卞X大昕曰:“陳景云云,宣王擢泰守新城當(dāng)在輔少帝筦朝政之時,鐘繇前卒已久。《御覽》作鐘毓亦非,毓正元中為尚書,泰典郡時毓已先踐八座,不得以屈滯相嘲,當(dāng)是尚書郎鐘會,會正始中為尚書郎,資名尚淺,故得以棲遲下仕排之也。”弼按:泰從司馬懿征孟達在太和初,除去居喪九年,適在青龍之際,是泰典郡時毓尚未踐八座也,作毓作會,俱可通[7]646。

      鐘繇卒于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若州泰出任新城郡在景初元年前后的推論不錯,則正如陳浩諸人所指出的那樣,鐘繇實無死而復(fù)生來“調(diào)泰”的可能。當(dāng)然,這個人也不太可能是鐘會。據(jù)鐘會《母傳》,鐘會生于黃初六年(公元225年),至“正始中,以為秘書郎,遷尚書中書侍郎”[1]784,則州泰出任新城時他不過十二、三歲,不太可能與會;縱使在座,此時鐘會尚未入仕,不得云“守吏職”。

      鐘毓“年十四為散騎侍郎”,本傳言其上書明帝,言“蜀相諸葛亮圍祁山,明帝欲西征”,事在太和二年,則毓當(dāng)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鐘毓、鐘會兄弟年齡相差至少十歲以上,故《世說新語》“言語”第十一條“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云云,前賢余嘉錫先生引程炎震語“此似謂毓、會年并十三年”已駁其非[5]85。

      若依上述推測,調(diào)泰時鐘毓至少二十二歲,為黃門侍郎,與十四歲為散騎侍郎相比,遷官當(dāng)然稱不上“速”了。毓后來官運亨通,正元中為尚書,《世語》所云,應(yīng)是后來官職。

      州泰為鄧艾“時輩”,年歲當(dāng)與鄧艾相差不遠??及緜?,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鄧艾徙汝南,十二歲隨母至潁川,后在潁川郡襄城縣典農(nóng)中郎將下屬為吏,則艾生不早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⑤。州泰黃初六年被裴潛辟為從事,或稍小于鄧艾,出守新城年不滿四十,門第寒微而年歲長于毓,故司馬懿使之互嘲而“眾賓咸悅”。

      注釋

      ①這種簡單地遞加,只能作為推測州泰任職新城太守的一個憑證,其中不確定因素較多。

      ②王昶“少與同郡王凌俱知名”而“兄事之”,見陳壽《三國志·王昶傳》,第743頁。

      ③此事可詳見陳壽《三國志·諸葛誕傳》,亦見于《三國志·孫綝傳》。

      ④田疇導(dǎo)軍攻烏丸,“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田疇辭讓,后“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復(fù)以前爵封疇”,亦為疇所辭(事見陳壽《三國志·田疇傳》,第343頁)。攻烏丸與擒孟達,戰(zhàn)爭規(guī)模各異,導(dǎo)軍之功則同。

      ⑤艾死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泰始三年議郎段灼上書為艾鳴冤,有“七十老公,反欲何求”之語,上距建安二年67年,與此語正合,故斷鄧艾生于建安二年或稍后。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房玄齡.晉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3]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盧弼.三國志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2.

      (責(zé)任編輯龔勤)

      The Research on Nanyang Zhou Tai's Deeds in Kingdom of Wei

      HU Yicun

      (Normal School,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Zhou Tai, born in Nanyang (now a city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was quite influential in Kingdom of Wei (220 A.D.-266 A.D.).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words about Zhou Tai in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233 A.D.-297 A.D.), a historian in Xijin Dynasty (265 A.D.—316 A.D.) .Based on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escribes Zhou Tai's history of holding vital posts in Kingdom of Wei.He was highly appraised by Sima Yi (politician and strategist of Kingdom of Wei in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for capturing Mengda in the battle of Xincheng and the agent of Sima Yi's interest in Jingzhou (now a city in central Hubei Province, China) , as well as his unneglectable role in the replacement of Wei Dynasty by Jin Dynasty.

      [Key words]Zhou Tai;Nanyang;Jingzhou;Meng Da captured by Sima Yi

      [收稿日期]2016-04-03

      *[基金項目]黃石市社會科學(xué)研究課題項目“三足鼎立格局中湖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專題研究”,項目編號:2014y132。

      [作者簡介]胡以存,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62(2016)03-0054-06

      DOI編碼:10.3969/j.ISSN.2095-4662.2016.03.010

      猜你喜歡
      荊州南陽
      三國戰(zhàn)爭話荊州(下)
      三國戰(zhàn)爭話荊州(中)
      南陽漢冶特鋼有限公司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7:00
      荊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簡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8
      南陽:高質(zhì)量開展人大工作評議
      中國著名書法家米南陽
      一朵盛開在大美南陽的愛心之花
      崛起的荊州詩歌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見大尺水興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荊州》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南陽人大“四有”監(jiān)督的實踐與探索
      龙陵县| 青龙| 卢湾区| 大方县| 信阳市| 大足县| 建平县| 天长市| 宽城| 琼海市| 南皮县| 博爱县| 囊谦县| 望奎县| 龙州县| 浦江县| 荥经县| 家居| 武强县| 沂源县| 贵港市| 周至县| 时尚| 景宁| 额敏县| 繁峙县| 无锡市| 微山县| 西安市| 永济市| 河东区| 新巴尔虎右旗| 河源市| 新宁县| 东平县| 泉州市| 海伦市| 博兴县| 常山县| 广饶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