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超
塔里木大學
目標激勵理論在大學生管理中的運用
葉 超
塔里木大學
新時期由于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生活環(huán)境也逐漸復雜,加之信息化社會的影響,傳統(tǒng)大學生管理的模式已顯得捉襟見肘,存在著很多管理上的漏洞。面對新時期的新情況,我國一些知名的綜合性大學已經將目標激勵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管理實踐,并且收到了由于傳統(tǒng)管理方式的實際效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也具有促進作用。本文介紹了有關目標激勵理論的相關概念,探討了具體的目標激勵理論應用策略,最后提出了該理論在大學生管理中的側重點,以便增強的促進目標激勵理論運用于具體管理實踐的可操作性。
目標激勵;大學生管理;應用
近些年來,隨著大學生社會生活方式、信息以及就業(yè)崗位和就業(yè)方式趨向多樣化,傳統(tǒng)的大學生管理方式顯現(xiàn)出不少弊端。在這種巨大的挑戰(zhàn)與壓力之下,國內的部分高校將管理學中的目標激勵理論應用于大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僅提高了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效率,還很好地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標激勵理論的首創(chuàng)者是美國人彼得·德魯克,著名的管理專家在1954年代寫了《管理實踐》一書,第一次提到通過目標激勵的設立,用來引導和約束人的行為,把個人的實際需求和目標相融合,從而使人能夠奮起。后來該專家又進一步解釋了目標管理,企業(yè)目的的實現(xiàn)和任務的完成,要變成總體目標與分期目標,管理過程中,企業(yè)應該通過總體目標和分期目標的引導作用來約束和鼓勵員工的行為。通過設置相應的長短期目標來促使人的積極性得以激發(fā),而這種方式就叫做目標激勵方式。
大學生作為一個素質較高、人格相對獨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本形成而可塑性又較大的特殊社會群體,其素質對現(xiàn)實社會中人力資源的構成和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其如何優(yōu)化管理、挖掘潛力、提高素質,向著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目標健康成長,是擺在高校學生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現(xiàn)實而又具體的重要課題。由于目前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帶來了大學生心理的多元化,過去那些陳舊落后、簡單粗暴、不切合實際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勢下的學生工作中已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運用目標激勵理論來指導我們新時期的學生工作勢在必行。
3.1 加強對大學生目標管理的隊伍建設
目標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是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和政策扶植的,而高校領導者的高度重視是必要的保證。作為高校管理者,要動員全員參與目標管理。特別是經常和學生打交道的班級輔導員,輔導員是最能夠了解班級學生的動向的,可以根據(jù)不同性格和特點的學生,進行人性化的有效交流。因此要經常開展各種有關目標管理理論和技能的培訓,要求每個班級輔導員必須參加,并與績效考核直接掛鉤,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使輔導員具備進行目標管理的相關素質,可以規(guī)范的指導大學生的行為。只有打造素質過硬的大學生目標管理隊伍,才能提高目標管理的效率。
3.2 設置的目標需要受到全體師生的肯定與支持
目標設置應在滿足集體發(fā)展需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個人的發(fā)展需求。筆者作為班導師,在去年所帶的班級獲得了學校的“先進班集體標兵”,這一為集體帶來勝利喜悅的榮譽同樣使集體中的個人享受到成功的滿足感。全體師生都可以參與到設置集體目標的過程中,設置的目標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好地配合目標管理工作。比如我院利用目標管理提升學生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時充分聽取了教師與學生的意見,對通過率較高的班級的老師和四、六級分數(shù)較高的學生給予相應獎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見目標的設定應同時滿足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的需求,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3.3 創(chuàng)新開展大學生成長目標教育活動
多開展一些對大學生目標管理有啟迪性的、形式或主題多樣的教育活動。比如,許多高校開展的“為什么讀大學?”等主題活動、“成長是否需要目標的支撐”等相關主題的辯論賽;“榜樣的力量”等演講活動。這些活動能夠為大學生感悟、思考、鍛煉、提高提供了載體和平臺。強化目標引導和生涯設計,明確表達擁有目標和計劃的人更易成功這一理念,使學生自覺地以目標設計為導向來規(guī)劃自己的生涯,實現(xiàn)人生價值。
3.4 努力使目標成為學生的自覺要求
需要是產生動機的內在條件,需要又是人皆有之的。在管理活動中,要使目標同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相聯(lián)系,使其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把實現(xiàn)目標同滿足需要一致起來,從而強化人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機,增強目標的激勵作用。對此,除了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學生自覺地把個人需要同實際組織的共同目標保持一致外,在確定和展開目標時,還必須重視同下級協(xié)商,充分聽取并尊重下級的意見,使其感到目標不是上級強加的,進而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去積極主動地實現(xiàn)目標。
3.5 根據(jù)目標成果的不同,實施獎懲
要使目標有激勵作用,還必須使人們看到,并得到實現(xiàn)目標后的利益。賞罰嚴明是管理的內在動力,根據(jù)目標成果實施獎勵或懲罰。這樣,目標才有激勵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教育者應該將獎勵與懲罰相結合,實行所謂“獎懲結合”、“獎罰分明”、“教育與批評結合”的制度。獎勵、激勵的心理學意義是多方面的:一是能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二是能夠激發(fā)人的榮譽感。獎勵的手段主要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懲罰激勵則包括批評、處分等形式,能抑制人的不良行為,在一定條件下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懲罰使人產生內疚感、負罪感,能使人知錯改錯努力學習和工作,創(chuàng)造好成績彌補過錯。批評可使人頭腦清醒、謙虛謹慎、看到缺點、改正錯誤。
學校學生管理人員在運用目標激勵理論管理大學生的過程中,應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及創(chuàng)新性,結合心理學、教育學及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堅持管理和服務并重,教育和幫扶并行,對學生管理必須寬嚴得當,引導得法。做到教書和育人統(tǒng)籌發(fā)展,充分尊重學生的自身個性發(fā)展及需求,發(fā)揮學生主體的自我激勵和調控作用。
[1]朱巖,那廣利. 論目標激勵理論在大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