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劉佑局先生是得知他辭去中國書協領導之職的新聞,后拜讀美術批評論家張弓先生的諸文章,結合兩位先生微博的作品介紹,形成了我的重點關注的對象,從中學習和接觸更多的藝術形式,而劉佑局的幻象水墨繪畫如一扇窗,使我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每個畫家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學識,成熟的藝術家在藝道探尋路上都會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而非千人一面。對于不同畫家,我樂意從他們作品里去品味去欣賞,談談個人真實感受,非人云亦云,對與否另說。我以為劉佑局先生的作品,首先來自他的膽魄,另一個是他深厚的修養(yǎng)。中國畫向來以“水墨為上”為正宗,幾千年來承襲至今,產生了無數大家,隨著近百年來的西畫引進,光與影及色彩被有識之士學習借鑒。以彩墨為先的當屬林風眠前輩,繼爾又出現了張大千、劉海粟等大師。此前以色墨雄踞畫壇的當屬嶺南派,由于先輩們的推動中國畫的形式在逐漸改變,所以時代需要注入更多的藝術元素。
瀏閱劉佑局繪畫,印象最深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用東方水墨情趣寫意出鮮活的色彩,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東方哲學思想和西方浪漫表現的氣息。許多作品既有國畫的線條與筆墨,又有現代形式的新風格,給人一種美的力量和享受!也許有些人認為這些畫是西方的抽象派或印象派等流派的翻版,純屬彩墨的表現。但從深處解讀,他的作品孕育著中國畫筆墨的寫意性,在虛實之間又彰顯其遼闊大氣,夢幻般的色彩顯得奧妙幽深,使畫面更具豐富和靈動。
藝術創(chuàng)新一直是個老話題,每個畫家都想變,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但出新很難。難就難在時間歲月和學識修養(yǎng)上,若沒有日積月累的學習鉆研,不可能厚積薄發(fā)。中國畫是個很磨人的藝術,需要的是長期過程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若一蹴而就成功幾乎是笑談。形成鮮明個性的畫風不是孤立存在的,更多的是海納百川的胸懷,在學習中借鑒其他姊妹藝術,敢于接受一次次的失敗,水滴石穿,方能攀上藝術之巔。
(作者:沈憲勇 號水虎楚人,中國著名葉畫大師傳人,美術雜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