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發(fā)明氚增殖球量產(chǎn)技術屬全球首次
【本刊2016年10月綜合報道】 據(jù)韓國時報網(wǎng)站2016年8月25日報道,韓國國家聚變研究所(NFRI)近日宣布成功開發(fā)出氚增殖球量產(chǎn)技術。利用這種技術,每年可生產(chǎn)50千克以上的氚增殖球。氚是未來聚變電站所需的兩種核心燃料中的一種。另一種燃料是自然界儲量豐富的氘。
氚增殖球是偏鈦酸鋰(Li2TiO3)球形顆粒,適于在聚變堆的固體增殖包層中作為氚增殖材料。在聚變堆運行期間,位于增殖包層中的鋰在受到聚變反應產(chǎn)生的中子轟擊后,將會生成氚,從而為進一步的聚變反應提供燃料。
韓國氦冷陶瓷反射體(HCCR)試驗包層模塊(TBM)需要約80千克氚增殖球,目前正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需求量更大。因此,有必要實現(xiàn)氚增殖球的量產(chǎn)。
這是全球首次實現(xiàn)氚增殖球的量產(chǎn)。韓國聚變研究所表示,這一技術將逐步降低氚增殖球的進口費用,并且使韓國未來能夠向開展聚變能研究的國家出口氚增殖球。韓國目前進口的氚增殖球價格為每千克3000萬韓元(2.67萬美元)。
這一新技術使用了韓國研發(fā)的液滴濕法工藝,是一個國際聯(lián)合研究項目獲得的成果,項目參與者分別來自韓國、歐盟、日本和中國。
(信息來源:韓國時報網(wǎng)站)
(伍浩松 郭志鋒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