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中的語言比較接近先秦時期的口語,與我們今天的語言存在著一些差異。要想順利地讀懂這類古書,我們一般都需要參看注釋。注釋對于讀者閱讀和正確理解古書有很大幫助,因此精確的注釋尤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釋家的不同,注釋也會有所差異。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筆者選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注》兩個版本的注釋為例,試考論不同版本注釋的正誤。
關(guān)鍵詞:《孟子》 注釋
《孟子》中的語言比較接近先秦時期的口語,與我們今天的語言存在著一些差異。要想順利地讀懂這類古書,我們一般都需要參看注釋。注釋對于讀者閱讀和正確理解古書有很大幫助,因此精確的注釋尤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釋家的不同,注釋也會有所差異。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筆者選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注》兩個版本的注釋為例,試考論不同版本注釋的正誤。
現(xiàn)以《孟子》當(dāng)中的某些字在不同版本當(dāng)中的注釋為例,具體闡述不同之處。如有不當(dāng)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一、“戒”詞義辨析
《孟子·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景公悅,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fā)補不足?!敝祆渥ⅲ骸敖洌婷??!薄案婷痹诠糯囊馑家话阌羞@幾種:(1)請命;(2)猶天書,上天垂告下民的文書;⑶帝王的詔令;⑷特指告身,授官之符。如果按朱熹將“戒”注為“告命也”,“告命”在此的意思應(yīng)為帝王的詔令,即景公將自己愿學(xué)先王之道號令全城,昭告天下。如此解釋并非孟子的本意。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篇是言孟子在會見齊宣王的時候闡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觀點,表現(xiàn)了君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孟子舉了晏子與齊景公的故事來向宣王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而“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發(fā)興補不足”是說景公在聽了晏子的話后先在都城內(nèi)做好準(zhǔn)備,然后駐扎郊外,拿出錢糧,救濟貧窮的人。景公是想以此舉動來效仿圣賢之君的巡游,即和工作相結(jié)合的巡行而不是只知自己快樂地流連荒亡。由此看出,“戒”在此的意思應(yīng)該不是“告命”。如果理解為“告命”的話那就是齊景公只號令全城百姓或頒發(fā)詔令,而不付諸實際行動。這樣就違背了孟子的本意,所以“戒”在此的意思理解為“告命”不太恰當(dāng)。
那么,“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fā)補不足”的“戒”應(yīng)該怎樣理解呢?楊伯峻《孟子譯注》:“戒,舊注云:‘備也。這不是‘戒備之意,當(dāng)讀如《詩·小雅·大田》‘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之‘戒,‘準(zhǔn)備也?!?/p>
《說文解字》:“戒,警也?!鼻宥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戒,言部曰警,戒也?!庇纱宋覀冎馈敖洹钡谋玖x是“警”,并無“告命”之義也無“準(zhǔn)備”之義??磥恚瑥乃玖x出發(fā)來解釋它在“大戒于國”中的意義似乎也不恰當(dāng)。這樣,我們只能從別的文獻記載來尋找合理的解釋了。
東漢趙岐《孟子章句》注:“戒,備也。大修戒備于國。”宋孫《孟子注疏》注:“戒,戒備?!鼻褰寡睹献诱x》注:“鄭康成注《禮記曾子問》、高誘注《淮南子精神訓(xùn)》,皆云:‘戒,備也。大修戒備,謂預(yù)備補助之事,即《晏子春秋》所謂‘命吏計公掌之粟,藉長幼貧氓之?dāng)?shù)是也。景公將身親振給,故出舍于郊,示憂民困也?!痹僬摺犊滴踝值洹罚骸敖?,又告也?!秲x禮·士冠禮》主人戒賓。《注》告也?!镀付Y》戒上介亦如之?!蹲ⅰ藩q命也。又備也。《易·萃卦》戒不虞?!蹲ⅰ穫洳挥菀??!保ā安挥荨钡囊馑际恰俺龊跻饬系氖隆保敖洳挥荨本褪恰皽?zhǔn)備好以應(yīng)對出乎意料的事”。)在此,“戒”既有“告命”的意思也有“備”的意思,但前面已經(jīng)論述過它作為“告命”的意思在“大戒于國”中說不通,而“備”的意思卻符合“大戒于國”的解釋。
上述文獻對于“戒”的記載與楊伯峻先生對于“戒”的解釋基本相同,因此可見,“戒”解釋為“備”比較恰當(dāng)。
二、“許”詞義辨析
《齊桓晉文之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朱熹《孟子集注》將“許”解釋為“猶可也”,“猶”在朱熹《孟子集注》里多次出現(xiàn),這是朱熹注釋的一個特點?!蔼q”的意思其實就是“相當(dāng)于”,即“許”的意思相當(dāng)于“可”,表贊同。楊伯峻《孟子譯注》將“許”解釋為“信也”。
東漢趙岐注《孟子》將“許”解釋為“信也”;宋孫注《孟子》將“許”解釋為“信”;清焦循注《孟子》也將“許”解釋為“信”。由此可見,無論是時代早于朱熹的還是晚于他的人都將“許”解釋為“信”。
如果將“許”解釋為“可”,則在情理上講不通?!洱R桓晉文之事》篇是齊宣王向孟子請教有關(guān)怎樣統(tǒng)一天下的篇章,在談到齊宣王在祭祀時“以羊易?!边@件事情時,老百姓認(rèn)為齊宣王是吝嗇的,而孟子認(rèn)為齊宣王是不忍,以此來證明齊宣王是有可以統(tǒng)一天下的好心的。至于百姓為什么會誤解齊宣王吝嗇,孟子便舉了“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即“我的力氣能夠舉重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xì)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看不見。您肯相信這種話嗎?”用這一例子,來向齊宣王解釋百姓誤解他的原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好心足以使動物沾光,卻不能使百姓得到好處。所以就像他不相信一個人能夠舉重“百鈞”而不能舉一根羽毛一樣,百姓也不相信他是“不忍心”而是覺得他吝嗇。那么如果在此把“許”解釋為“可”即“贊同”,那么意義便不通順了,而且也缺乏說服力,不符合孟子本來的意愿。但是如果解釋為“信”的話,意義便通順了許多,也更具說服力。
此外,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許,聽也”;王力《古代漢語》注釋“許”為“應(yīng)允”;《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釋》注釋“許”為“許可、答應(yīng)”;《新華字典》注釋“許”為動詞,本義應(yīng)允、許可,并且下面附有這樣的話:同本義的有“許,聽也”,即表示“許”的本義應(yīng)是“許可”。而《說文解字》中“可”的本義是“唱”,引申義是“許可”;《新華字典》中注釋“可”的基本義就是“允許、許可”。可見無論是上古時期還是現(xiàn)在,“許”與“可”的意義都大致相同,它們就是一對近義詞,可以互用。所以朱熹只簡單地注“許,可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在《新華字典》中“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相信”,如“則王許之乎?”可見,“許”在“則王許之乎”中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許”的引申義“相信”,而不是“許可”。
三、“遺佚”詞義辨析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朱熹注:“遺佚,放棄也?!睏畈ⅲ骸斑z佚,‘佚與‘逸通,謂不被用?!笨v觀整篇文章,“遺佚”在此解釋為“不被用”較為符合文義。
孟子這篇談的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并且以伯夷和柳下惠的為人處世,具體來講理想的人格應(yīng)當(dāng)是什么樣的。孟子在文中既肯定了二人的賢德之處,又指出了二位的不足。宋孫《孟子注疏》:“此章旨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賢,猶有所闕。介者必偏,中和為貴,純圣能然,君子所由,堯舜是尊也。”即是說孟子批評伯夷和柳下惠是賢之“介者”,沒有達到“中和為貴”的“純圣”境界?!敖椤弊种獯篌w即今天我們所說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對于柳下惠,孟子盡管有所批評,但從整體上看,孟子主要還是肯定柳下惠的德行的。這些評價顯然是因其儒家理想人格觀念使然。所謂“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實際上是符合儒家士人君子的處世要求的。此處的“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的主語是柳下惠,如果將“遺佚”解釋為“放棄”,則表明柳下惠是主動地放棄而不怨恨,可主動放棄與怨恨二者構(gòu)不成轉(zhuǎn)折關(guān)系。既然是自己主動放棄,證明已是心甘情愿的,也就無從所怨了,也就沒有怨恨的對象了。顯然這樣解釋不符合情理。
如果理解為“遺棄,不被用”則就比較通順。從語法上分析,“放棄”多是主動的,而“遺棄、不被用”多是被動的;即柳下惠自己被遺棄,也不怨恨。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孟子的本意,能夠說明柳下惠這樣的人格是符合孟子所提倡的儒家士人君子的處世要求的。
宋孫《孟子注疏》:“雖遺佚于野,而不怨恨,雖之使窮困,而不哀憫。”清焦循《孟子正義》曰:“阮氏元《??庇洝吩疲骸兑袅x》出‘遺佚,云:或作佚,或作失,皆音逸。按《說文》兔部云:逸,失也。人部云:佚,佚民也。逸、佚、失三字古通,此云遺佚即遺失也。柳下惠賢人,而魯不能得之,是遺失之也?!笨梢姡禄菔潜霍攪z棄的。
由上述文獻記載,“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之“遺佚”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遺棄、不被用”。我們可以在其他文獻中找到“遺佚”當(dāng)“遺棄、不被用”理解的句子?!读凶印S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xùn)者,無所遺佚焉?!痹獎⑵睢稓w潛志》卷十:“夫科舉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約也,或者舍彼取此,使士有遺佚之嗟?!鼻逄茖O華《送宮恕堂北上》詩:“況今名俊盡騫騰,遺佚奇才只一個?!?/p>
參考文獻: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 許慎.說文解字附檢字[M].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 趙岐等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 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7.
[7] 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 古敬恒,劉利.新編說文解字[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1991.
[9] 錢大群,秦至沛.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釋[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7.
作 者:孟志倩,遼寧師范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