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質科學院侯增謙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
Professor HOU Zeng-q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Award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ize of the LI Si-guang Foundation for Geology
2015年12月26日, 全國國土資源管理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表彰暨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147個先進單位、76名先進工作者受表彰, 14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在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公布的第14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獎名單中, 有14位學者獲此榮譽。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侯增謙研究員獲第14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
侯增謙, 1961年6月出生, 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2年畢業(yè)于河北地質學院地質系, 1985年和1988年分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床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1998年在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期間在日本地質調查所做博士后、特別研究員; 1998—2000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助理; 2000—2005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2005年至今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侯增謙長期從事礦床學研究, 系統(tǒng)揭示了青藏高原大陸碰撞成礦體系, 創(chuàng)新提出“大陸碰撞成礦論”,初步闡明大陸碰撞帶成礦系統(tǒng)和大型礦床的成礦機理, 為成礦學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創(chuàng)新開展Hf同位素填圖,揭示青藏高原碰撞帶巖石圈三維架構, 在國際上率先闡明地殼組構和深部過程對成礦系統(tǒng)的控制機制; 建立碰撞型斑巖銅礦、鹽穹控制鉛鋅礦和碳酸巖型稀土礦成礦新模型, 研發(fā)礦床勘查模型和定位預測方法,為青藏高原和三江地區(qū)實現(xiàn)重大找礦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國內率先開展古今海底熱液成礦對比研究,促進了我國大洋熱液硫化物的研究與勘查。
主編國際英文專集4部、出版中文專著4部、發(fā)表論文142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R3)、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R3)、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R1, R2)。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本刊編輯部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