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套
掛職干部練好基本功芻議
○陳 套
到政府部門掛職,為地方注入新風和力量已經成為政府發(fā)展和管理的常態(tài)。掛職干部存在“五個一般”的特征:一般時間較短,在3年以下,2年甚至1年居多;一般以副職為主,實職居多,協(xié)管或分管部門或地方的部分中心工作;一般不脫離原崗位工作,掛職精力難以全部集中;一般為單位培養(yǎng)干部,年富力強,充滿活力,期待有所作為;一般對地方的中心工作熟悉程度有限。大多數(shù)掛職干部到地方后,迅速轉變角色,出實招、做實事、得實效。掛職干部自身也開闊了視野,增加了閱歷,提升了能力,鍛煉了本領。然而也有些掛職干部如同過客,匆忙地來,渾噩地過,糊涂地走,不帶走一片云彩,也沒留下什么足印。掛職干部的初衷和態(tài)度等固然是影響工作成效的誘因,然而,如何正確認識掛職,做好掛職工作,掛職干部修好“會做事、能做事、做成事”九字真經是關鍵,是基本功。
什么是會做事?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就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探尋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案。掛職干部會做事要從三個方面下力氣。
一是實事求是,結合實際。事物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性,脫離實際的工作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做的一切掛職工作都要以促進地方生產力為根本,通過創(chuàng)新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破除制約發(fā)展的問題藩籬。脫離實際,難以贏得支持。掛職工作的實際就是地方的發(fā)展現(xiàn)狀、發(fā)展環(huán)境、地方資源和文化歷史等。這就要求掛職干部要緊緊圍繞地方的中心工作,充分關注地方領導重視的工作內容,并結合地方人民實際存在的問題開展工作。贏得地方領導的重視、部門的支持和人民的認可是掛職干部做事的重要基礎。需要強調的是,掛職干部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職責和崗位,不能脫崗、不能越位,要站好位、補缺位。
二是定位準確,思路清晰。定位是指根據自身的崗位、職責、資源以及地方的實際需要進行工作定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同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很亂。定位準了,用勁才能抓到著力點,落實才能抓到落腳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在前面,多做一點,做深一點。有為才有位。掛職干部不能像地方過客,做工作不能消極等靠,來什么任務、領導交代什么工作被動完成,而要主動作為,想地方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思路是指要講究規(guī)劃和統(tǒng)籌。思路不明,難以執(zhí)行。自身都糊里糊涂,難以讓別人清晰。凡事講究清楚明了,認清問題的本質,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采取的工具、形式,預期的目標和結果。掛職工作尤其忌諱做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像無厘頭小品一樣,想到哪,做到哪,到頭來數(shù)數(shù)工作,似乎都做了,似乎都沒做。要講究思路、講究條理,不在于實際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而在于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定位準了,就解決一半問題了。
三是找準結合點,探明突破點。找準地方需求和資源供給的結合點,這是會做事的有效路徑。之所以有需求就是因為存在著不足,需求本身也是問題。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地方的需求和難題癥結所在。制約發(fā)展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就看能否找到。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好多機制不暢、發(fā)展不順的
工作,就是存在著問題。有些問題掛職干部可以獨立解決,有些問題則需要借力部門和地方解決,有些屬于老大難的問題,要能尋根溯源找到源頭,或利用自身資源推動解決,或能提供解決問題的視角供地方研究。找到了地方需求和資源供給的結合點,探明了解決問題的突破點,就會事半功倍??傊?,掛職干部一定要認清崗位職責,找到問題關鍵,以地方需求為導向,加大供給側資源、政策建議等配給。掛職工作一定要對做什么事、為什么要這么做,都要有清楚的認識和明晰的預期,而不是靈感一來,拍拍腦袋,搞個活動,不問需求,不理成效。要能全局站位,系統(tǒng)謀劃,結合中心工作,配合做好頂層設計。
怎樣才算能做事?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就是對問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到破解問題的金鑰匙,包括解決問題的藝術、方法、實現(xiàn)路徑等。掛職干部要想能做事,須在三個方面下苦工。
一是要注重培養(yǎng)綜合能力和政治覺悟。要懂政治、講政治,對黨忠誠;要顧全大局,做好綠葉和助手。沒有政治覺悟,就談不上黨的意志、主張以及地方中心工作的貫徹執(zhí)行等。綜合能力,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包括協(xié)調能力、表達能力、執(zhí)行能力、決策輔助能力等,沒有這些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掛職工作?,F(xiàn)代政府工作已經不是吃大鍋飯、過和尚念經的日子,很多工作不是沒有執(zhí)行的邊界和模糊評價,而是任務項目化、項目菜單化。要有切切實實的成效,就必須要有真能力,有過硬的本事,沒有“幾招鮮”是難以勝任現(xiàn)代政府管理部門的工作要求的。
二是要講究做事的方法和藝術。掛職干部要注意用好掛職部門平臺,又不能與部門領導搶資源、搶功勞。要注重換位思考,甘于奉獻、善于配合、富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掛職不是任職。雖說掛任地方或部門的具體職務,也協(xié)管和分管相關工作,但是畢竟時間較短,對中心工作的把握和掌控能力還有限,要注意工作的配合和銜接。掛職也不是游歷一番,走走形式,做做樣子,當個甩手掌柜。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不能獨立完成,眼高手低,有損掛職干部形象。掛的是職務,就有崗位要求,要以任職的精氣神對待掛職的工作,才能不辜負地方和人民的期待。掛職干部要注重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走群眾工作路線,整合各方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完成掛職任務。要修煉敏銳的洞察力、高超的協(xié)調能力,以掛職地方為故鄉(xiāng)的情懷和發(fā)光的人格魅力,勝任掛職工作。
三是要注意自身的三個轉變。首先是角色意識轉變。在不同崗位有著不同的職責、不同的要求,學會理解他人、支持和配合好他人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贏得了支持,才能完成好自身工作。其次是態(tài)度和精氣神要有所變化。要更有激情,更具熱情,更富感情。再者是作風要更加扎實。不能蜻蜓點水、不能浮在空中,更不能不經研究瞎指揮,知點皮毛亂指揮,不接地氣空指揮。要能頂天立地,能統(tǒng)籌,接地氣,上得廳堂,下得廠房。
做成事是掛職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宗旨都在于解決問題、做成事情。做成事涉及到價值與評價問題。怎么樣才算做成事?有什么樣的要求和標準?做成事不代表做完事,對做成事的評價主要是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掛職干部做成事的評價標準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事實評價的標準,主要指的是做事的效果和質量。從事實判斷來說,就是推動了地方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政府雖不同于企業(yè)以經濟效益和結果為導向,但政府要保證公共性,沒有效果的工作是無法贏得人民支持的,考核也是不合格的。同時,政府工作還要講究質量,同樣的工作要能高效、高質量的完成,別人難以完成的硬骨頭工作,還需要巧妙完成。
二是價值評價的標準,主要指的是地方和人民滿意。從價值判斷上來說,就是完成那些地方急需解決的問題,你解決了或提供了解決的路徑;人民殷切渴望解決的問題,你也解決了,贏得了地方的高度肯定和人民的贊賞。也許有些事情沒能事實上解決問題,譬如提供了發(fā)展的建議,并被地方采納,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然而政策執(zhí)行走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能明顯展現(xiàn),這就有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如果某項工作從長遠角度來看,會對地方的發(fā)展帶來負效應、產生副作用,就必須堅決不做。
(作者單位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楚 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