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峰(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 江蘇 無錫 214105)
?
從時事中搜集地理教學素材的策略
林 峰
(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 江蘇 無錫 214105)
摘要:挖掘時事素材中的地理元素,將時事地理滲透到地理教學之中,能夠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促進地理課堂教學的發(fā)展。筆者從選取內(nèi)容新穎的、內(nèi)涵豐富的、思想深刻的、意境深遠的時事素材的角度,淺談從時事中搜集地理教學素材的策略。
關鍵詞:時事;地里教學;教學素材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地理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提供給學生值得探究、能馬上抓住學生眼球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的教材往往要幾年才會改版,里面選取的教學內(nèi)容不可避免地會落后于形勢,新聞變成了舊聞,不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因此,教師要時刻關注時事,及時更新教學素材,選取符合教學目標的、內(nèi)容新穎的時事素材補充到課堂教學中來,滿足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當下神曲不斷橫空出世,其清新的曲風、歡快的旋律、瑯瑯上口的歌詞,非常符合年輕一代的審美情趣。教學中,若能巧妙地加以運用,將使課堂瞬間變得時尚、靈動起來,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到中國的行政區(qū)劃時,筆者就播放了一首用當時最流行的神曲《小蘋果》的旋律重新填詞的《大中國》:“亞洲東部有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它的疆域十分遼闊。她有多少行政區(qū),她有多少自治區(qū),下面我就為你分析。寧夏西藏新疆他們顯得很神秘,內(nèi)蒙廣西各具特色風景很秀麗,香港澳門他們都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寶島,愛你永遠,生死相依!你是我的大呀大中國,怎么愛你都不嫌多。民族的情懷溫暖我的心窩,點燃我愛國的火,火火火火……”在《小蘋果》歡快的旋律聲中,同學們興致高昂,很輕松地就記住了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位置,枯燥乏味一掃而光,地理課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中國是一個正在快速行進中的發(fā)展中大國。許多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任何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都不是簡簡單單只涉及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等某一個因素的工程,而往往是要兼顧多個方面才能處理好的綜合性工程。比如,南水北調(diào)工程、西氣東輸工程、三峽工程等。教師密切關注這些重大時事,關注媒體對這些重大時事的報道,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的報道,適時地將這些最新的消息、資訊提供給學生,將極大地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做一個勇于擔當?shù)暮细窆瘛?/p>
比如,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紀錄片《水脈》,系統(tǒng)地介紹了南水北調(diào)工程在實施過程當中克服的一系列水利、工程、環(huán)保等方面的難題。其中的很多素材將成為今后教師在講授相關地理問題時可以引用的生動案例。如分析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的缺點時,引用《水脈》中一開始天津考察團對南來之水的態(tài)度,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天津考察團要拒絕接收南來的長江水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之后明白了,因為長江下游是水污染最嚴重的地區(qū),這么臟的長江水天津人當然不要嘍。然后教師補充:十年之后天津考察團再去考察南水北調(diào)的長江水后改變了態(tài)度,愿意接收南來之水了。這說明了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就回答到,肯定是水污染治理好了。同時教師再引用《水脈》中“從揚州江都水利樞紐開始,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建設13級梯級泵站”的視頻內(nèi)容,請學生思考:為什么東線工程黃河以南要建設梯級泵站?這說明東線工程存在的又一弊端是什么?學生觀看視頻之后,很容易就明白了:因為黃河以南地勢南低北高不能實現(xiàn)自流引水,必須建設梯級泵站才能實現(xiàn)逐級提水,耗能巨大。另外,《水脈》中關于日本琵琶湖治理水污染的例子,山東造紙企業(yè)治理水污染的例子,中線工程治理水污染黃姜企業(yè)全部關停、一個產(chǎn)業(yè)就此消失的例子,都可以作為講授水污染引用的生動素材。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但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是很有興趣的?!睈垡蛩固乖f過:“認識原子同認識兒童相比,不過是兒戲?!痹趷垡蛩固箍磥?,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這一特點與科學家一樣。所以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教師要在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的基礎上,選取具有思考深度的時事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探究、思考,體驗思維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比如,介紹日本的位置和范圍時,筆者就引用了關于“日本‘苦心經(jīng)營’30年,投巨資將沖之鳥變‘礁’為‘島’的時事新聞,請學生思考:沖之鳥礁石遠離日本本土,離東京1700千米,漲潮時露出海面面積不足10平方米,但日本為什么要投巨資將其加固企圖變“礁”為“島”呢?學生討論之后,得出結論:最有可能這樣做可以增加日本的國土面積。然后,教師給學生補充《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劃分領海的規(guī)定,告訴學生: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如果一國占有某小島,那么以它為圓心畫圓,半徑為200海里,就屬該國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該國享有開發(fā)資源的權利。因此,日本將沖之鳥變“礁”為“島”,看中的不僅僅是這一點點陸地,看中的是以它為中心、半徑為200海里的大圓面積的廣闊海域。在這片廣闊海域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產(chǎn)、生物等海洋資源。了解了這些之后,學生對日本人的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于學生感受不同區(qū)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的初步能力。[2]教師要善于搜集那些反映深刻的地理觀念(如因地制宜的觀念、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人地協(xié)調(diào)觀念等)的時事素材,讓學生通過了解具體的實例,感受地理觀念的重要性,具備地理觀念,成為一個地理人,用地理的視角去審視和認識周圍的世界,提升生活品位。
比如,講到青藏地區(qū)時,由于青藏高原對于我們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的人來講,本身就是非常陌生和神秘的,為了增加學生對青藏高原的感性認識,筆者就精選剪輯了當時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紀錄片《第三極》的某些片段讓學生欣賞,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青藏高原的距離,瞬間就被青藏高原的美麗和神秘征服了。《第三極》是中國首部4K超高清大型紀錄片,它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風貌,突出了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從獵人們將自己的家留給猴子的故事中,我們感受到藏族人的菩提之心;從救助黑頸鶴、救助狼崽的故事中,我們感受到高原人民對動物的熱愛之心;從僧侶們用數(shù)天時間建成彩粉壇城、卻又在一瞬之間把它盡數(shù)毀去的過程,我們深刻地體悟到世界幻化無常的本質(zhì),從而啟發(fā)我們對待生活中的名利榮辱要拿得起、放得下。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和能力,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讓他們體會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充分開發(fā)、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nèi)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3]時事熱點是指發(fā)生在特定時期或地域范圍內(nèi),引起公眾社會成員密切關心、好奇、評論甚至爭論的某種社會現(xiàn)象。因此,與地理相關的時事熱點素材應該成為地理校外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重要來源。[4]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搜集各種適合教學的時事素材,讓地理課堂成為學生了解世界、接觸社會的窗口,讓學生雖身處象牙塔內(nèi)、卻也能盡知天下大事。
參考文獻:
[1][4] 何標,蔣良群,舒成強.時事熱點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上海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成立為例[J].地理教學,2014(17):13-16.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