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帥 張永奎 鄭輝
(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8)
淺析青海地區(qū)銅金礦異常特征及找礦方法
■王帥張永奎鄭輝
(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8)
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是一個礦產資源大省,地球化學找礦還是本省地質找礦主要手段。30年來,圈出500多處地球化學綜合異常,6000多處單元素異常,為青海地質找礦作出重大貢獻。本文就從青海地區(qū)銅金礦特征、青海地區(qū)銅金礦找礦方法兩方面出發(fā),對青海地區(qū)的銅金礦異常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找礦方法。
青海地區(qū)銅金礦特征找礦方法
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是一個礦產資源大省,但找礦工作程度還很低,地球化學找礦還是本省地質找礦主要手段。由于受這些條件的制約,在找銅金礦的時候,更應對其限制性因素進行分析選擇正確的找礦方法,以保證銅金礦的開采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主要從青海地區(qū)區(qū)域地質背景及地質特征等方面來論述青海地區(qū)銅金礦異常特征及找礦方法。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連同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全省最高峰布喀達坂峰,位于西部青新邊界,海拔6860m;最低點位于東部甘青交界湟水河谷,海拔1650m。自1978年至2009年年底,青海省共完成1∶20萬~1∶50萬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57.5萬km2,涉及107個1∶20萬圖幅,占全省應測面積約94%。未測部分主要指巴慶大隊幅整幅和老巴青大半幅屬沼澤濕地,方法上尚無對策;其余都是省際邊角殘留。
青海省境內以南昆侖結合帶為界,全區(qū)劃分為秦祁昆造山系和西藏-三江造山系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并劃分出十二個二級構造單元和三十個三級構造單元。秦祁昆造山系位于南昆侖結合帶以北的廣大區(qū)域,包括Ⅳ-1北祁連弧盆系、Ⅳ-2中-南祁連弧盆系、Ⅳ-3全吉地塊、Ⅳ-4阿爾金弧盆系、Ⅳ-5柴北緣結合帶、Ⅳ-6柴達木地塊、Ⅳ-8東昆侖弧盆系、Ⅳ-9南昆侖結合帶、Ⅳ-10秦嶺弧盆系等九個二級構造單元。而西藏-三江造山系北以南昆侖結合帶為界,南以班公湖-怒江結合帶為界。在青海省內包括VII-1巴顏喀拉地塊、VII-2三江弧盆系、VII-3羌塘弧盆系等三個二級構造單元。
2.1地層
秦祁昆地層大區(qū)位于南昆侖結合帶以北的廣大區(qū)域,構造位置上相當于泛華夏大陸早古生代秦祁昆構造區(qū),包括秦嶺區(qū)、昆侖區(qū)、柴達木-祁連區(qū)等次級九個地層區(qū)。出露的最老地層為古元古代結晶基底巖系,主要為一套中深變質的片麻巖、混合巖和片巖等,含中深變質的麻粒巖等,并發(fā)育一套中元古代小廟巖組等中級變質巖系,由二云石英片巖、石英片巖夾條帶狀石英巖、片麻巖為主。而西藏-三江地層大區(qū)北以南昆侖結合帶為界,南以班公湖結合帶為界,構造位置上相當于泛華夏大陸晚古生代羌塘-三江構造區(qū),包括巴顏喀拉區(qū)、羌北-昌都、羌塘區(qū)等三個次級地層區(qū)。
2.2侵入巖及火山巖
青海省內以北部的南昆侖結合帶為界,將整個青海地區(qū)劃分為二大構造巖漿巖省(即一級構造-地層分區(qū)):秦祁昆構造巖漿省,西藏-三江構造巖漿省,其中秦祁昆地層大區(qū)劃分為九個構造巖漿帶、二十一個構造巖漿巖亞帶,西藏-三江地層大區(qū)劃分為三個構造巖漿巖帶、九個構造巖漿巖亞帶。
2.3區(qū)域礦產
青海省礦產資源種類較豐富,截至2008年底,省內共發(fā)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05種。而銅礦主要分布于鄂拉山及阿尼瑪卿山地區(qū),其次為北祁連、拉雞山和黃南、同仁縣等地。上圖礦床29處(大型2處、中型6處、小型21處),探明銅金屬儲量242.92萬噸。
在青海地區(qū)出現最多的異常元素以Cu、Au、Pb組合為主。而Cu在各個區(qū)內從數據統計來看,除了巴顏喀拉成礦域以外,異常均比較多,比較均勻,事實上在四個地球化學區(qū)銅的成礦事實均不少,成礦類型也較復雜,這也反映分區(qū)過大可能導致地球化學信息提取失去指導意義,在預測時要注意這一點。另外異常多少與地球化學背景高低沒顯著正相關,表明襯值處理較合理的處理了背景和異常的關系。但是從整體的異常區(qū)主要分布來看,地層為達肯大坂群組灰綠色綠泥石英片巖夾灰色石英片巖上,異常整體方向為北西向,受西北斷裂構造的控制,常會出現蝕變現象,其主要表現在云母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局部具弱硅,其內還有石英脈、花崗細晶巖脈插入化。而花崗細晶巖脈插入化中的蝕變帶Au的含量最高。
并不是所有的綜合異常都可以入選靶區(qū)或遠景區(qū)的,要經過優(yōu)選。遠景區(qū)成立的前提是有銅的找礦靶區(qū);所以先要篩選出銅礦致異常。主要通過對該礦種銜的多元素組合異常、綜合異常是否具有找礦前景。主要研究異常元素組合及其落位地質環(huán)境。另外,對于該區(qū)域的找礦方法,一是利用物化探信息法,當小型超基性巖體的磁性相對較強,異常現象弱的時候,可以用物理方法來解釋其中的內容,依據;礦體在主化學溶解、機械運移作用下,潛藏著的金銅礦體周圍形成一種金屬離子暈時,銅金礦離子在長期的地質變質中常會因濃差、壓差擴散、地下水循環(huán)、自然電場、地氣流及干旱地區(qū)的蒸發(fā)泵流的制約,通過石孔隙、構造裂隙、斷層、破碎帶等離子通道運移至地表層而形成金屬離子暈,在轉化過程中溶變成可溶,在人工磁場下會形成電化學異常,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化學方法找礦。二是X熒光測量法。其優(yōu)勢是能快速定位銅金礦區(qū)并對其進行預測。這種方法直接測出巖石中含有的Au、Ag、Cu、Pb、Zn、As、Sb、Hg等元素總量及不同單元之間的元素含量,采用巖石地球化學剖面熒光測量相結合對異常體進行現場圈定并調查追蹤,以控制異常區(qū)并適當對其進行加密,進而找出銅金礦。
青海省地區(qū)作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處在祁連地槽褶皺系過渡帶地區(qū),在長期地質發(fā)展中,巖漿和結構在運動中會形成大小不同的山地,經過沉積、分異形成礦體,這些礦體中銅金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因為找礦受地勢、地形、氣候及找礦方法的影響,從而加劇了該區(qū)域的銅金礦開采難度。因此,對該區(qū)域的銅金礦異常特征及找礦方法進行研究,具有重大意思。
[1]陳廣俊.青海東昆侖溝里地區(qū)及外圍金礦成礦作用研究 [D].吉林大學,2014.
[2]潘亞茹.青海溝里地區(qū)遙感影像地學信息提取與融合 [D].昆明理工大學,2014.
[3]王冠.東昆侖造山帶鎳礦成礦作用研究 [D].吉林大學,2014.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