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三國時期,周瑜與曹操大戰(zhàn),因為當時周瑜軍中缺乏武器——箭, 孔明就將20只船全部插滿稻草人駛向曹軍軍營,然后擊鼓,曹軍以為周瑜來攻打他們,就把如雨的箭射出來。經(jīng)過清點,共有10多萬只箭,剛好補足了周瑜軍隊缺乏的兵器。事實上,“草船借箭”之人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孫權也是無意中“借得”曹操的十萬支箭。
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zhàn),曹軍大敗,于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zhàn),下令弓弩齊發(fā),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不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無非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后,平民百姓家只知道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