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迪·卡爾森
沒有游行?沒有演講?悄無聲息?這不是美國人的行事方式。喬治·華盛頓在世時,他的同胞就急于召開各種紀念活動。擊敗英國殖民者不久,大陸會議曾通過決議,要求建立“一座華盛頓騎馬雕像,我們的將軍將身著羅馬服飾,手舉權(quán)杖,頭上戴著桂冠”。
然而,這不是華盛頓想要的美國。他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之一,就是防止個人權(quán)力獨大。他認為,美國必須成為一個由行政官管理的共和國,而不是一個由國王統(tǒng)治的帝國。一座供人頂禮膜拜的造像,可能使他的努力付諸東流。畢竟,在大陸軍司令任上,他目睹了部下是如何慶祝北美獨立的:他們把英王喬治三世的雕像當街推倒,砍下腦袋,拖著全城游行,盡情羞辱。華盛頓不想有朝一日自己落得同等下場。
1799年12月14日,盡管醫(yī)生們傾盡全力,華盛頓還是因咽喉感染不治。得到總統(tǒng)逝世的消息,美國各地掀起了大規(guī)模悼念活動,很多地區(qū)黑紗脫銷。歷史學家羅恩·切爾諾這樣評述道:“假如華盛頓是個普通人,他可以撒手而去。失去一個普通人,美國會繼續(xù)前行。然而,美國人如此深切地懷念他,他就成為一種象征,永存于人民心中。華盛頓已被美國人看作道德典范,他被上帝選中并以愛國主義教化后人,簡直是人間上帝?!?/p>
首級險些落入賊手
華盛頓的靈魂或許升上了天堂,他的遺體卻未得到妥善處理。事實上,華盛頓對自己的身后事給出了明確的遺囑:位于維農(nóng)山莊的家族墓地需要修繕,最好重新選址并加大規(guī)模;他的遺體和已故的其他家族成員,應被埋葬在葡萄園附近已做好標記的新址處。
“需要修繕”實屬輕描淡寫。當時,華盛頓的家族墓地已破敗不堪。1820年,一位參觀者描繪說,(墓地)入口通道由半英寸厚的木板鋪就,腐朽不堪,大門連豬都攔不住。更糟的是,此前數(shù)十年,因波托馬克河不斷沖刷,約30具棺木腐爛,遺骨散落在華盛頓墓周圍。瘋長的樹根也造成了損害。長此以往,美國開國領袖的遺骸注定難逃厄運。
盡管墓地的狀況越來越危險,華盛頓還是原地未動地躺了整整30年。部分原因在于,龐大的維農(nóng)山莊缺乏經(jīng)濟來源,無法負擔重建墓地的開銷。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山莊的繼承人——華盛頓的侄子布什羅德成天在最高法院忙碌,根本顧不上叔叔的遺愿。
在此期間,華盛頓的首級差點兒成為盜墓賊的戰(zhàn)利品。布什羅德于1829年去世后,把莊園留給了侄子約翰·華盛頓。此后不久,約翰開除了一個花匠,后者心存不滿,便趁夜闖入墓地,企圖掠走華盛頓的頭顱,只是在最后時刻弄錯了目標,前總統(tǒng)才得以幸免于難。
這起意外刺激了約翰和遺囑的其他執(zhí)行者,他們決定另選新址,重建墓地。
一縷頭發(fā)賣到數(shù)萬美元
在同一時期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一直強烈要求將華盛頓的遺體移送到國會大廈。人們甚至在大廈的圓頂下方臨時搭建了一座地下墓室,其中心部位留有一個巨大的圓形窗口,以便參觀者能夠透過它瞻仰下方的棺槨。但由于華盛頓的親屬反對,此設想終未實現(xiàn)。
現(xiàn)在,華盛頓的崇拜者們終于有機會一睹偶像的遺容。隨著一口嶄新的大理石棺運抵墓地,老舊的棺槨被移出墓室。作為最先接觸棺槨的兩個人,威廉·斯特里克蘭和路易斯少校看到,鉛灰色的棺蓋已經(jīng)凹陷、破裂,木棺的底部有塊盾牌狀的銀色棺板。斯特里克蘭說,應路易斯的要求,破裂的棺蓋被翻轉(zhuǎn),遺體的頭部和胸部便顯露出來,借助昏暗的燭光,可以看到遺體沒有因年代久遠而受到很大損害。
這些目擊記錄從側(cè)面證實,當年那個膽大包天的盜墓賊并沒有侵犯華盛頓的遺體。但斯特里克蘭注意到,不知為何,華盛頓的頭發(fā)大多不見了。就此,坊間有傳聞稱,1837年前后,曾有據(jù)稱是華盛頓的頭發(fā)出現(xiàn)在拍賣行,賣到了數(shù)萬美元的高價。
簡單的移靈儀式之后,大理石棺被永久性封閉。就這樣,喬治·華盛頓成了第一位身故后被重新發(fā)掘,遺容遭到俗人窺視,而后被重新下葬的美國國家元首。
復古造像引來噓聲一片
由于一直未能如愿將開國總統(tǒng)的遺體遷移到國會山,美國國會決定退而求其次——為華盛頓建造雕像。1832年,為紀念華盛頓誕辰100周年,國會出資兩萬美元,要求雕塑家霍拉肖·格里諾承擔這項任務。
用了將近10年,格里諾終于完成了這尊雕像。恰似眾神之王宙斯雄踞寶座般,華盛頓雕像選取了坐姿,發(fā)型模仿了哥倫布的模樣。他身著羅馬式服飾,上身赤裸,腳蹬便鞋,左手撫劍,右手上指?!斑@尊雕像兼具太陽神阿波羅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特色?!痹诶≌Z銘文中,創(chuàng)作者特地對自己的構(gòu)思做了說明。
而公眾卻并不買賬,他們期望看到一個“永恒的先驅(qū)”,他們面前的國父卻是一副身著羅馬長袍,劍鋒指向自己的別扭形象——沒有贏得尊敬,引來的盡是嘲諷。游客查爾斯·布爾芬奇揶揄道:“這是澡堂子里的華盛頓吧?”
他給繼任者樹立了標桿
至于華盛頓紀念碑,命運更加曲折。國會和華盛頓紀念協(xié)會爭論數(shù)年,直到1848年獨立日那天,才舉行紀念碑奠基典禮。當天,載有6噸重基石的馬車陷在國家廣場附近的泥路上,從海軍造船廠請了40個工人才把車拖出來。這似乎預示著這項工程此后的運行模式:不時擱淺。作為當時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紀念碑需要海量大理石,但供應商無法通過鐵路及時送貨;資金同樣難以為繼,工地上頻繁傳出因欠薪停工的消息。
1854年,建設資金徹底斷供。華盛頓紀念碑停留在152英尺(約46米)的高度上,開始了漫長、痛苦的“樹樁時代”。這個國家頭號英雄的圣地淪為華盛頓特區(qū)內(nèi)的一片牧場。此后,一伙反移民、反天主教的不可知論者成為紀念碑建設的主導力量。羅馬教廷捐贈了一些大理石,這些人卻遲遲不肯開工,十幾年才修了二十多英尺,后來因粗制濫造而不得不拆除。此時,美國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在即——紀念碑還沒建成,國家卻面臨分崩離析之憂。
當華盛頓紀念碑終于在1885年竣工時,主持落成儀式的已是華盛頓的第20位繼任者、總統(tǒng)切斯特·阿瑟。值得一提的是,紀念碑內(nèi)墻鑲嵌著188塊由私人、團體及全球各地捐贈的紀念石,其中一塊來自大清國浙江寧波府,碑文選自欽命福建巡撫部院大中丞徐繼畬所著《瀛環(huán)志略》。上曰:“按,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jù)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chuàng)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骎骎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杰矣哉?!薄懊桌麍院媳妵詾閲鶈T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guī),公器付之公論,創(chuàng)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雖然設計方案屢遭修改,施工進程一波三折,但將華盛頓紀念碑作為“國家圣殿”的焦點性建筑的設想最終得以實現(xiàn)。據(jù)說,建筑師起初還設計了配套的壁畫,外加描繪歷史人物和國家英雄的群像,讓它們環(huán)繞紀念碑,但這一切都因為成本因素而被削減掉了。即便如此,每年,當成千上萬的游人乘電梯登頂紀念碑,走馬觀花者來到美國首都游玩、遠遠瞻仰這座地標建筑時,男女老少總會不約而同地聯(lián)想起那位與這個地方同名的人。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喬治·華盛頓給他的繼任者樹立了標桿。他經(jīng)歷的,他堅守的,他獲得的,將一次又一次在他們身上重現(xiàn)。
摘編自2016年2月24日《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