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叔
古人多蓄須,講究“堂堂須眉”、“須發(fā)男兒”。管你什么小鮮肉還是老臘肉,有一口大胡子才有資格做個安靜的美男子。不然如何張揚自我,如何展示個性,如何安身立命……如何面部保暖呢?
“唇上風光”的變遷
古人講究多,嘴角的胡子叫髭,兩頰的胡子叫髯,一臉胡子夠長夠濃夠黑夠亮夠飄逸才稱得上是個如假包換的美髯公。說到古時的美髯公,有一武一文倆杰出代表。武的是三國時蜀大將軍關羽;文的則是南北朝的大詩人謝靈運。
有這二位美髯公作表率,中國男人的大胡子留呀留呀,從白居易到蘇東坡,從王陽明到曾國藩,一路就留下來了……不好意思,停,咔嚓嚓,到民國啦!
民國剪了男人頭頂?shù)霓p子,男人臉上的胡子也起不少動靜。
民國時期的胡須造型其實是西風東漸的產(chǎn)物。中國男人開始照著西洋男人、東洋男人的唇上風光捯飭自己。于是乎,上下全套、五縷分列的飄逸美髯沒落了,只留上唇胡須做做文章。從軍界到政界,再到士農(nóng)工商,觸目皆是八字胡、牛角胡、仁丹胡、衛(wèi)生胡……總之,長須飄飄的時代落幕,俏皮時髦的小胡子一統(tǒng)天下。
孫中山和袁世凱兩位大總統(tǒng)唇上的那一抹胡子深入人心,自不必說。他們之后的四位總統(tǒng)的胡子各有特色,被當時報紙調侃為:黎元洪“唇挺雙劍”、徐世昌“兩撇垂須”、馮國璋“滿嘴狗毛”、曹錕“倒生雜草”——嗯,當年編報紙的同志可真頑皮真大膽耶!
當然,選擇了徹徹底底地告別胡子的男子更多。例如梁啟超、汪精衛(wèi)、徐志摩……
可是,小胡子和沒胡子的男人堆中還是有那么一些衣袂飄然、風神俊秀的長須人物在煌煌的民國世界里,如旌旗、如野鶴、如崖刻、如驪歌,引人張望,過目不忘。
畫家為何愛留大胡子
諸多國共之爭題材的影視劇里,蔣介石和群僚一出場,有個白胡子老者最搶鏡頭了,那是民國政壇最著名的美髯公——國民黨元老、草書大家于右任。
于公因為這胡子所以有個別號叫“髯翁”。他對自己的美須珍愛有加,每天必以開水清洗保其潔凈。睡覺時怕輾轉反側時觸斷須根,特縫制了一布袋,把胡子套上才能安睡。
還有國畫大師張大千,這可是和于右任在當時堪稱雙壁的美髯公,兩人關系還不錯。張在敦煌臨摹壁畫時,于還提著月餅匣子跑去和其一起過八月十五。
張大千二十多歲便蓄了一把黑刷刷的大胡子行走江湖。大胡子成為他的招牌。其畫作也常署名為“蜀都張髯大千”。朋友聚會,常有人拿他的長胡子打趣,消遣他。
一日,張大千待眾人戲謔夠了,悠悠說了個故事:話說關羽、張飛死后,劉備要伐吳報仇。關羽之子關興與張飛之子張苞爭做先鋒。劉備說:“你們分別講述父親的戰(zhàn)功,誰講得多,誰就當先鋒?!睆埌f:“先父喝斷長坂橋、夜戰(zhàn)馬超、智取瓦口、義釋嚴顏。”關興不甘落后,說:“我爹爹的胡子長!”
這時,關公顯靈了,罵道:“不肖的奴才,為父當年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這些都不講,光講你老子的胡子有屁用!”
哈哈哈,大千好口才!
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孖也是個大胡子,此人系畫虎的名家,自號虎癡。為了畫好虎,還在家里的后花園養(yǎng)過老虎。有錢,任性!
陳納德將軍率美國空軍志愿隊來中國援華抗日時。張善孖畫《飛虎圖》相贈。陳大喜,即將志愿隊改名為“飛虎隊”。該圖現(xiàn)藏于美國國家博物館。
張大千的名氣比張善孖大很多。這個當哥哥的卻常在人前洋洋自得道:老八(張大千排行老八)畫藝長于我,胡子卻輸于我也!
想必那時候大胡子是畫家的標配。作為一個有頭有臉的美術工作者,沒有一口好胡子,你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嘴上沒有毛,畫畫沒人瞧。就連畫漫畫的豐子愷,也是有長胡子的哦。
齊白石三十幾歲就開始留胡子了,一直留到老,拄個彎彎曲曲拐棍,戴個圓坨坨眼鏡,瘦成一桿竹子,一派長髯稀稀疏疏,卻也仙風道骨。
和齊白石同時代的畫壇名家里還有個王夢白,也是三十來歲就養(yǎng)了一把好胡子,因此自號彡道士,彡者,毛長也。
此君天才橫逸,好胡子好畫,可惜短壽,英年早逝了,連個照片都沒留下來。友人以詩挽之日“須髯終不預天年”。
蓄須明志除梅蘭芳還有周恩來
京劇大師梅蘭芳也喜歡畫兩筆,在《梅蘭芳繪畫記》里梅老板說,他學畫的開蒙老師就是王夢白,后來也跟齊白石學過,都是名家。
抗日時期,為了不給日本人唱戲,德藝雙馨、外柔內剛的梅老板收起蘭花指,蓄須以明志,困頓時也曾以賣畫為生——的確技多不壓身啊!
這個時期,蓄須明志者大有人在。著名的實業(yè)家胡厥文因忙于各項抗日救亡活動,無暇剃須,不久就長髯飄胸了。眾人呼他美髯公,他道:蓄之以記國難,等趕走了倭寇時再剃。
這一留就是14年,日寇投降后,他刮掉胡子,滿面紅光地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眾人相見不相識,驚呼:胡翁原來是胡郎——這一年,胡厥文其實不到40歲。
那把“抗戰(zhàn)胡子”至今保存在胡厥文家鄉(xiāng)江蘇嘉定的博物館里。是的,這胡子絕對是抗戰(zhàn)文物。
新中國成立后,胡厥文作為著名民主愛國人士成了上海市的副市長。
說到蓄須明志,不能漏了周總理。
抗戰(zhàn)時期,周恩來宣稱“不滅日寇,誓不剃須”。當然,那時候條件艱苦,小米加步槍呢,刮臉刀片也不好搞。不信看同時期的毛主席照片去,唇上也有一抹八字胡的。那個時期的周恩來劍眉黑須,更顯英武,因此人稱其為周公,也有稱胡公的。
大胡子給周恩來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做秘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因為經(jīng)常穿黑衣,還經(jīng)常有人以為這個大胡子是外國來的傳教士。
“西安事變”后,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去西安參加調解。一到西安,他先找了一把剪刀把胡子剪了。
為啥要剪胡子呢?一是考慮到自身代表的是中共形象,一臉胡子,太像土匪。二是蔣介石當時在提倡“新生活運動”,一臉毛胡子去見蔣,不合時宜。
“西安事變”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此后,人們再也沒有見到周恩來留長須了。
開國大典上的美髯公
據(jù)說開國大典的時候,毛主席身邊站了個神秘的美髯公,此人名叫司徒美堂,是個具有國際影響的人,比上海灘大亨黃金榮、杜月笙牛多了。
這話也沒錯,洪門大家應該知道吧,超級大幫會。此人就是個洪門大佬,美國洪門致公堂的堂主。羅斯福當總統(tǒng)前就在該堂當法律顧問。孫中山赴美活動期間沒人敢動,就是因為有司徒堂主罩著。
1945年,司徒堂主在紐約將致公堂改組成致公黨。不過,要糾正的是,有圖片資料為證,司徒美堂在1949年的時候還沒有開始留胡子,幾年后,確切的說是到了1953年的時候,他才變成了一個白須白眉毛的“圣誕老人”。
開國大典時,緊挨毛主席的大胡子應該是時任國家副主席的張瀾。
當時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美髯公不少,三個半。除了張瀾,還有沈鈞儒、陳叔通,這是三個。還有半個是柳亞子。柳亞子的胡子稀了點,短了點,差點意思,所以勉強算半個美髯公吧。
總之,城樓這些長須飄飄的基本都是愛國民主人士。那個時期,共產(chǎn)黨方面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撇小胡子,如董必武,如康生,如賀龍,如饒漱石。
(靳歌薦自《時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