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揚先
(蘇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蘇 蘇州 215008)
萵苣灰霉病是萵苣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比較廣泛,無論在保護地栽培還是露地生產中幾乎都有發(fā)生,保護地栽培上發(fā)病更嚴重些。病害嚴重發(fā)生時,全田植株幾乎100%被侵害,造成大量葉片變深褐色或枯死,植株長勢變弱,影響產量和品質。該病除為害萵苣外,還能侵染生菜、番茄、茄子等。
在苗期就會感病,受害莖與葉呈水浸漬狀腐爛。成株期染病,初期在近地表的葉片上的葉尖或葉緣部位始呈水浸漬狀腐爛,后迅速擴大為害,造成莖基腐爛,在病部上會產生灰褐色或灰綠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天氣干燥時病株逐漸干枯死亡,霉層變?yōu)樯罨液稚粷穸却髸r從葉柄基部向上潰爛,病部呈現(xiàn)深褐色。
該病屬于真菌性病害。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遇適溫及葉面有水滴條件,病菌從傷口、氣孔或衰弱組織上入侵,病部上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進行再侵染,借助氣流或農事操作傳播蔓延為害,后期逐漸形成菌核越冬。該病發(fā)生常與作物生育狀況有密切關系,植株生長不良易感病。高濕低溫是發(fā)病流行的必要條件,相對濕度大于94%及適宜溫度16~23 ℃,特別是受低溫侵襲易發(fā)病。保護地栽培在晚秋至早春,露地栽培在多雨多霧的春末或秋末初冬為灰霉病多發(fā)季節(jié)。凡種植過密,株間郁閉,通透性差;澆水過多或排水不暢,田間濕度大等田塊常發(fā)病重。萵苣品種間的抗病性存在一些差異。
低溫高濕是萵苣灰霉病發(fā)生流行的主要原因,灰霉病菌生長發(fā)育的最適宜溫度是16~23 ℃,25 ℃以上的氣溫就不利于病菌的蔓延流行。相對濕度持續(xù)在90%以上極易使病害發(fā)生流行。
近年來,由于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對蔬菜消費需求猛增,城郊出現(xiàn)規(guī)模型種植基地,造成輪作換茬困難,常年連作、一年多茬現(xiàn)象較為普遍,多年的連作栽培使田間灰霉病菌基數(shù)逐年增多。
為了提高單產效益,田間種植密度過高,群體郁閉,通風透光率差,濕度增加,有利于發(fā)病為害流行。管理技術不到位,使植株變得營養(yǎng)不良、脆弱,抗病力變差,為寄生性病菌——灰葡萄菌感染萵苣造成方便之門。
生育期相對較長的中晚熟品種受灰霉病菌侵染流行的機會也會增加。
晴天時上午稍晚放風,棚溫升高至33 ℃時再放風,當棚溫下降,但還在25 ℃以上,中午可繼續(xù)放風,下午棚溫應保持在25~30 ℃,當棚溫降至20 ℃時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棚溫下降。
應避免大水漫灌。澆水最好在晴天上午進行,忌陰雨天澆水,澆后通風排濕。陰雨天應注意防漏,及時打開通風口通風,盡量降低棚室內濕度。
收獲后及時處理病殘體,種植前也要清除棚室內殘茬,生長期摘除重病葉,帶到棚室外深埋或燒毀。土地要及時深翻,減少菌源。
有條件的地方最好采用與非菊科、茄科蔬菜實行2~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過密或施用氮肥過量而徒長,影響田間通透性,降低植株抗病性。
低溫陰雨天氣,在搞好控濕的基礎上,密切注意病情,主動噴藥預防??蛇x用40%嘧霉胺(施佳樂、施灰樂)懸浮劑1 0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甲霉靈、萬霉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5%啶菌惡唑乳油1 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 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干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10%啞醚唑(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 000倍液;或每克含活孢子2億個木霉菌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視病情隔7~10 d施藥1次,連續(xù)防治3~4次。不同類型的藥劑要交替使用,以防病菌產生抗藥性而降低藥效,并且要做到適時用藥、準確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