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五代遼初平州人口的北奔南遷

      2016-03-27 11:10:56吳鳳霞
      北方文物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契丹人口

      吳鳳霞

      ?

      五代遼初平州人口的北奔南遷

      吳鳳霞

      五代 遼初 平州 人口

      五代遼初20多年間平州人口出現(xiàn)了至少三次大規(guī)模流失,或北遷契丹遼朝控制區(qū),或南歸后唐的燕趙之地,流失的人口有兵將,有民眾。導致平州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其地守將的歸屬、戰(zhàn)爭與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政策,其根源在于各方勢力的角逐和爭衡。

      唐末群雄割據(jù),唐廷無能為力。黃河以北成為多股勢力角逐爭雄的戰(zhàn)場,人民流離失所。五代遼初作為軍事重地的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縣)人口流失頗具典型性,本文略作歸納分析。

      一、907-928年遷離平州的人口

      唐末燕地由盧龍節(jié)度使劉仁恭控制,平州歸其管轄。北方崛起的契丹在其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的帶領(lǐng)下,也以戰(zhàn)爭和外交手段爭取擁有廣土眾民,處于遼西陸海交通咽喉地帶的平州因臨近契丹控制區(qū)自然成為契丹遼朝爭奪的重要目標。燕地劉氏集團以及晉王李氏勢力(后建立后唐)也想保持或爭取平州,于是五代遼初不僅平州幾度易手,其地的人口北遷、南奔,短時間內(nèi)有大量的流失。具體情況如下。

      907年平州數(shù)千人隨劉守奇北奔契丹。907年(后梁太祖開平元年),燕地劉氏集團發(fā)生內(nèi)亂,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囚父奪位,自稱節(jié)度使。當時身為平州刺史的劉守奇(《資治通鑒》稱其為劉守光的弟弟,《遼史》稱其為劉守光之兄)“奔契丹”①。《遼史》對此有記載稱:“劉仁恭子守光囚其父,自稱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使。秋七月乙酉,其兄平州刺史率其眾數(shù)千人來降,命置之平盧城?!雹谄奖R城位于今遼寧朝陽市。這是五代初年,平州人口第一次大規(guī)模流失,是平州刺史劉守奇因家族內(nèi)亂北奔契丹而引發(fā)的。

      911年、912年、923年契丹攻克平州或有一定量平州人口北遷。史載,911 年(后梁乾化元年,遼太祖五年),當劉守光即皇帝位的受冊之日(八月甲子),“契丹陷平州,燕人驚擾”③。912年(后梁乾化二年,遼太祖六年)七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命弟剌葛分兵攻平州”,到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④。這兩次“陷”、“破”平州,史書未言其戰(zhàn)果,但可以肯定契丹軍隊沒有據(jù)守平州,平州旋得旋失,以當時契丹軍隊攻伐多擄掠人口和財物的慣例,這兩次遼朝的軍事進攻很可能將一些平州人口掠至契丹控制區(qū)。923年(遼太祖天贊二年,后唐莊宗同光元年)正月,“大元帥堯骨克平州,獲刺史趙思溫、裨將張崇”⑤。這次遼朝的軍事行動肯定不僅僅是俘獲了趙思溫、張(希)崇,也當有一些人口北遷。

      926年盧文進率眾離開平州南歸后唐。據(jù)《舊五代史·盧文進傳》,盧文進為范陽人,“少事劉守光為騎將”,晉王李存勖攻燕,他投降,歸晉王愛弟李存矩統(tǒng)領(lǐng),岐溝關(guān)兵變李存矩被殺他被擁為領(lǐng)袖,在攻新州(治今河北涿鹿縣)不克,又攻武州(治今河北宣化縣)不利,同時有周德威命將追討的情況下,他被迫奔契丹?!顿Y治通鑒》“后梁均王貞明三年”二月記事中所記兵變與《舊五代史》其本傳大體相同,但明確提到“文進帥其眾奔契丹”。后梁均王貞明三年(917年)七月的記事中提到“文進常居平州”⑥,可以推知跟隨盧文進奔契丹的兵眾當時被安置于平州,也就是說,因盧文進率領(lǐng)其眾奔契丹使平州的人口一時間有所增加。另外,從史書的記載看,作為遼朝南進的據(jù)點,平州逐漸匯聚有較多的兵眾,其中有“奚騎”⑦,也有契丹兵⑧,更多的應(yīng)該是漢軍。這些駐扎在平州的兵眾在一定時期是平州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說明的是,在盧文進受到契丹君主重用“守平州”時,平州依然是契丹與晉王勢力拉鋸爭奪的區(qū)域之一,而不是始終都由契丹控制的。923年遼朝又一次“克平州”,說明盧文進守平州時,平州或曾一度為晉王集團所攻取,或盧文進等僅據(jù)守平州部分地區(qū),晉王集團也占有部分地區(qū),而且晉王集團在其地設(shè)有刺史。遼朝也就是在天贊二年(923年)二月定平州為盧龍軍,置節(jié)度使。盧文進自奔契丹以來主要據(jù)守在平州,他也當然就成為盧龍軍節(jié)度使,但926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遼天顯元年),在后唐方面的爭取下,盧文進奔后唐,《舊五代史·盧文進傳》關(guān)于盧文進奔后唐所帶人數(shù)有兩處提及,一處所講是約數(shù):“及明宗即位之明年,文進自平州率所部十余萬眾來奔”;一處提到的則是準確的數(shù)字,是他遣使奏上后唐明宗表中提到的“臣十月十日,決計殺在城契丹,取十一日離州,押七八千車乘,領(lǐng)十五萬生靈,十四日已達幽州”⑨。宋人馬令的《南唐書》、宋人陸游的《南唐書》、明人陳霆的《唐馀紀傳》和清人吳任臣的《十國春秋》的《盧文進傳》均言其歸后唐時為率眾“數(shù)萬”⑩。盧文進自917年投奔契丹到他歸后唐有近十年的時間,他多駐扎在平州,923年后成為遼朝在平州的軍政長官,這一次他率眾南奔,其人數(shù)無論是十余萬,還是數(shù)萬,都是不小的數(shù)字,平州人口因此銳減。

      928年張希崇再率兩萬多平州人南歸后唐。盧文進南歸后唐給遼朝帶來較大的損失,雖然遼朝及時對平州的部署作了調(diào)整,“契丹以希崇繼其任,遣腹心總邊騎三百以監(jiān)之”,但很可能平州局勢一度失控,因為《舊五代史》后唐明宗天成三年(遼太宗天顯三年,928年)正月記事中又有“契丹陷平州”的記載。也是在這一年閏八月,平州守將張希崇步盧文進后塵,“遂以管內(nèi)生口二萬余南歸”,平州人口又一次減少兩萬多。

      由上述可知,從907年至928年20多年間平州人口流失約十幾萬人。其中較大規(guī)模的流失有三次:一次北遷契丹控制區(qū),兩次南遷后唐控制的燕、趙之地。此外,每一次平州爭奪戰(zhàn)都會使平州人口有一定的減損,只是其人數(shù)無法確知而已。

      二、離開平州的人口的基本類別

      五代遼初的平州屬于兵家必爭之地,當時的戰(zhàn)爭爭奪的不僅僅是土地和物質(zhì),人口也是各方爭奪的重點。盡管史書關(guān)于平州流失人口的記載較為簡略零散,但綜合相關(guān)記載也可大致理出平州流失人口的基本信息,大體上其流失的人口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軍事將領(lǐng)及其家屬、士兵。907年劉守奇帶往契丹之地的人口主要是其家屬和他統(tǒng)領(lǐng)的士兵。雖然劉守奇不久又“奔河東”,但從遼人石刻資料看,絕大多數(shù)隨劉守奇北遷的平州人留在了契丹遼朝,包括他的家屬。近些年其后嗣子孫有多人的墓志出土,其子劉承嗣、其孫劉宇杰、其重孫劉日泳的墓志均發(fā)現(xiàn)于遼寧朝陽西大營鄉(xiāng),其地所在正是當時的契丹控制區(qū)。史書也提及他的追隨者中有其親信:“漢王保義,本姓劉,名去非,幽州人,唐末平州刺史劉守奇引為帳中親信,守奇以兄守光奪父政亡入虜中,又自虜奔太原,去非皆從之?!?23年“契丹克平州”俘虜了后唐平州刺史趙思溫、裨將張崇(即張希崇)。他們二人是后唐居平州的軍政長官。歸附遼朝時很可能也帶著自己的兵眾。據(jù)王惲所撰《盧龍趙氏家傳》,趙思溫入遼后參與了攻伐渤海的戰(zhàn)爭,他統(tǒng)領(lǐng)漢軍,作戰(zhàn)英勇,所以遼太宗即位后授予他保靜軍節(jié)度使,即為建州(治今遼寧朝陽縣西南)的軍政長官,后來他又參與了援助石敬瑭的戰(zhàn)爭,“加特進檢校太尉、中書門下平章事、燕京留守、盧龍軍節(jié)度使、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他于會同二年(939年)去世,“葬昌平縣五華山之陽”。但趙思溫入遼后安家于建州,趙思溫的孫子趙匡禹的墓志提及其開泰八年(1019年)薨于“建州之私第”,又言“葬于州之南白楊口,從先塋”。趙匡禹及其子趙為幹的墓志均出土于遼寧朝陽縣臺子鄉(xiāng)山嘴子村南白道子山下,這些墓志反映出趙思溫降遼時也是帶著家屬北遷的。有學者研究認為,趙思溫降契丹,至少后唐的八防御軍的一部分跟隨他投降了。926年盧文進奔后唐所帶走的十幾萬或數(shù)萬人口中可以肯定有一定量的兵。盧文進本人在917年“帥其眾”奔契丹,盧文進統(tǒng)率的“眾”當是參與兵變的兵士,《新五代史》稱“山北兵”,具體人數(shù)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因為從917年至926年契丹遼朝主要用盧文進經(jīng)略燕地,他統(tǒng)領(lǐng)的漢軍除了他入遼時帶來的,還會在歷次軍事征伐中征集或俘獲,他南歸后唐能帶走那么多人口和物資,他若不控制一定量的漢軍武裝是不可能的。從“文進及將吏四百人見賜”看,聽命于盧文進的兵眾至少應(yīng)有萬人或數(shù)萬人。至于與趙思溫一起降遼的張希崇,他928年離開平州時所帶走的兩萬余口中也有一部分漢兵。《新五代史·張希崇傳》有言:“希崇與其麾下謀走南歸,其麾下皆言兵多,不可俱亡,懼不得脫,因勸希崇獨去?!笨梢姀埾3缡窒驴刂频谋膊辉谏贁?shù)?!杜f五代史》其本傳則稱這些兵為“部曲”,講他想離開南歸后唐,“乃召漢人部曲之翹楚者”,“部曲皆泣下沾衣,且曰:‘明公欲全部曲南去,善則善矣,如敵眾何?’”張希崇在遼朝已加強了監(jiān)控的情況下也能成功南奔,掌控聽從其指揮的漢兵(或言部曲)是關(guān)鍵。另外,911年、912年契丹“破平州”,按理說也當有戰(zhàn)俘被掠至契丹遼朝。

      另一類是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劉守奇匆匆忙忙北遷,所帶數(shù)千人應(yīng)以士兵為多,但因他帶著自己的家屬,也會有一些家奴,是否也帶了其他民眾已很難確知。911年、912年契丹“破平州”若有所掠也應(yīng)有從事農(nóng)業(yè)或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勞動人口,遼朝上京臨潢府統(tǒng)轄的州縣很多是安置軍事征伐掠得的人口而建,比如,龍化州,“唐天復(fù)二年,太祖為迭剌部夷離堇,破代北,遷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直,俘數(shù)百戶實焉”。926年盧文進奔后唐所帶走的人口的職業(yè)較為復(fù)雜。兵占一部分,但大量的應(yīng)該是民。從“盧文進招誘幽州亡命之人,教契丹為攻城之具,飛梯、沖車之類,必陳于城下”的記載看,當時動蕩的局勢使一些流徙的幽州手工業(yè)匠人為其所用。遼朝以盧文進為幽州留后,其后又以他為盧龍節(jié)度使,“(盧)文進常居平州,帥奚騎歲入北邊,殺掠吏民。晉人自瓦橋運糧輸薊城,雖以兵援之,不免抄掠。契丹每入寇,則文進帥漢卒為向?qū)?,盧龍巡屬諸州為之殘弊”。從這條記載看,在盧文進效力遼朝十年間,遼朝對燕、趙之地多次用兵,可以推測所擄掠的人口當有一部分安置在平州,因為遼朝自遼太祖天贊二年(923年)起視平州為自己版圖的一部分,并“以定州俘戶錯置其地”,因此,平州是戰(zhàn)爭掠得的人口的匯聚地之一,它也成為遼朝的移民州??梢酝贫?,盧文進所帶走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他統(tǒng)轄的平州的平民,這些平民有原平州住戶,可能更多的是他十年間積極招撫的燕趙流徙之人和軍事進攻掠來的盧龍巡屬諸州之民。從后唐鎮(zhèn)州“又奏文進所率歸業(yè)戶口蠲免稅租三年,仍每口給糧五斗”看,農(nóng)業(yè)人口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正是由于盧文進歸后唐帶走了大量的人口和財物,所謂“所率降戶孽畜人口在平州西首尾七十里”,到928年張希崇歸后唐時,他掌控的人口已經(jīng)不多,所謂“以管內(nèi)生口二萬余南歸”,應(yīng)該是兵、民大體相當,也是以兵裹脅著民眾南歸后唐。

      由上述可以肯定的是,平州在五代遼初是一個燕趙民眾移居的重要地區(qū),其中,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從業(yè)者居多,兵將、官吏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其地的人口構(gòu)成中契丹人較少,而且多是將吏,也有一些奚兵,但為數(shù)也不多。流失的平州人口幾乎都是漢人,從籍貫看他們有平州本地人,更有外來人口。

      三、平州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

      考察五代遼初平州人口的大量流失,顯然,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最主要的是如下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平州守將的歸屬。前文所述有三次平州人口的流失都是守將投奔他方引起的。而劉守奇、盧文進、張希崇三位平州守將率眾離開的原因又不盡相同。

      劉守奇帶著數(shù)千人奔契丹是感受到來自自己親兄弟劉守光的威脅?!杜f五代史·世襲·高從誨傳》提及:“守奇以兄守光奪父位,亡入契丹。”《冊府元龜·總錄部》與之大體同:“守奇以兄守光奪父政亡入虜中。”1970年發(fā)現(xiàn)于遼寧朝陽西大營子鄉(xiāng)西澇村的劉守奇的兒子劉承嗣的墓志言其歸遼稱“家國有亢龍之悔”。也可以說是家族內(nèi)部的內(nèi)亂逼迫他離開平州以尋求保護。

      盧文進率眾離開平州投奔后唐的原因則更為復(fù)雜,有盧文進及其部下的情感因素,更與后唐外交和契丹管理政策有緊密關(guān)聯(lián)。917年盧文進因兵變背叛晉王試圖據(jù)有一城以自守而不得,卻陷入被周德威命將追討的狼狽境地時不得已投奔契丹,入遼十年,常居平州,他本范陽人,平州在他看來為“朔漠之地”,與其家鄉(xiāng)不同,不免產(chǎn)生思親思鄉(xiāng)之情,他給后唐明宗的上表中提及了他的情感:“頃以新州團練使李存矩,提衡郡邑,掌握恩威,虐黎庶則毒甚于豺狼,聚賦斂則貪盈于溝壑,人不堪命,士各離心,臣即拋父母之邦,入朔漠之地。幾年雁塞,徒向日以傾心;一望家山,每銷魂而斷目?!碑斎?,后唐明宗是對盧文進做了爭取工作的,史載:“初,文進為契丹守平州,帝即位,遣間使說之,以易代之后,無復(fù)嫌怨。文進所部皆華人,思歸,乃殺契丹戍平州者,帥其眾十余萬、車帳八千乘來奔?!北R文進率領(lǐng)大量人口歸后唐,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后唐外交的勝利,是遼朝官吏管理的失誤。遼初,遼朝管理漢人的經(jīng)驗不足,不得不賦予降附的漢人官吏、將領(lǐng)較大的權(quán)力,而且,盧文進在平州為節(jié)度使的那三年(923~926年),雖然他身邊也有契丹將領(lǐng),但人數(shù)較少,這從盧文進離開以后遼朝加強對其繼任者張希崇的監(jiān)控可知,所謂“遣腹心總邊騎三百以監(jiān)之”。盧文進擁有專擅一方軍政的大權(quán)才使他的叛離能帶走那么多人口和財物而沒有阻滯。

      張希崇的情況又與盧文進有所不同,據(jù)《舊五代史》其本傳,張希崇是阿保機南攻俘虜?shù)膿?jù)守平州的周德威的部下,他原本是幽州薊縣人,入遼后逐漸受重用,盧文進南歸后,他成為平州盧龍軍節(jié)度使,盡管遼朝在盧文進離開后加強了對平州漢官的監(jiān)控,但平州契丹官員和騎兵所占比例還是很小,契丹皇帝“漸加寵信”的張希崇仍然擁有很多部曲,他有意向回故鄉(xiāng),就召集漢人部曲中的杰出者商量說:“我陷身此地,飲酪被毛,生不見其所親,死為窮荒之鬼,南望山川,度日如歲,爾輩得無思鄉(xiāng)者乎!”可見,張希崇的叛遼投奔后唐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不認同平州那里與契丹人接近的生活習俗,同時,思親思鄉(xiāng)的心理日益加重,盧文進的南奔也給他一定的示范作用,導致他決然率領(lǐng)管控的兵民離開平州。

      其二,戰(zhàn)爭與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政策。平州位于燕趙之地的東北端,是契丹軍隊經(jīng)遼西走廊南進的第一站,在遼朝沒有占領(lǐng)其地時,平州是契丹軍隊南下攻掠的重要目標,因此,在遼朝用盧文進守平州之前,平州人被掠至東北或避戰(zhàn)亂自發(fā)北遷的都屬于戰(zhàn)爭移民。只是這部分人到底有多少史無明確記載。1983年出土于遼寧朝陽凌源縣宋杖子鄉(xiāng)二十里堡村北山上的《張建立墓志》稱墓主人張建立為“平州盧龍縣破盧里人”,對于其入遼則言:“奈邊境多虞,因滋向化,身浴沐先皇眷澤。”可以肯定張建立就是因戰(zhàn)爭的緣故從平州移居東北的。當時,多方勢力爭衡的背景下一些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政策不得人心,也會使其民背井離鄉(xiāng)逃往其他地方,史載:“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边@亡入契丹的幽、涿之人肯定有平州人,顯然他們是為尋找安生之地自愿遷離平州的人。

      綜上,五代遼初20多年間平州流失人口數(shù)量較大,從去向看,既有北逃至遼朝的,大多數(shù)是南奔后唐的;從遷徙者的意愿看,他們有的是出于自愿,大多數(shù)是被官兵脅迫的,平州守將的離叛是導致其地人口流失的主因,明顯具有軍事迫遷性質(zhì),這與遼代北方人口遷移的特點相同。究其根源則是當時各方勢力極力擴充實力使然。為了在軍事爭衡中取得優(yōu)勢,各方勢力都積極引誘他方握有重兵的將領(lǐng)和官員,招降納叛是當時各勢力普遍采用的手段,對領(lǐng)兵將領(lǐng)和地方軍政長官而言,他們也以所統(tǒng)領(lǐng)的軍民謀求個人的前途和利益,并不在意忠義氣節(jié),其實,無論是劉守奇,還是盧文進,他們出于保全自我的目的,都曾數(shù)次離叛。劉守奇奔契丹不久,又帶少量隨從投奔太原晉王李存勖,后來又奔后梁。盧文進在石敬瑭當皇帝后,因后晉與契丹敦好,他“居不自安”,于天福元年十二月又率其部眾奔南唐。張希崇雖然未再次出奔,但也因后晉與契丹結(jié)盟,再度任職邊城靈武,郁郁不得志,卒于任上。因此,五代遼初平州人口的北奔南遷有其必然性,在那個多種勢力紛爭的時代,平州為東北與中原交通的要塞之地,其距離“虜帳千余里”的位置,至幽州城三日的行程,也使各方勢力對其地守將的掌控并不容易,而那時軍事將領(lǐng)的權(quán)力又很大,于是平州的人口常常不由自主隨著守將的歸屬而遷徙。應(yīng)該說,平州人口的大量流失反映了那個風云變幻的歷史階段動亂頻發(fā)的歷史特點。

      注 釋:

      ① 《資治通鑒》卷266《后梁紀一》,中華書局1956年,下同,第8672頁。

      ②④《遼史》卷1《太祖紀上》,中華書局1974年,下同,第3頁;第6頁。

      ③ 《資治通鑒》卷268《后梁紀三》,第8745頁。

      ⑤ 《遼史》卷2《太祖紀下》,第18頁。關(guān)于趙思溫入遼的時間,《遼史》紀、傳有不同的記載,王善軍在其所著《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一書中有考證,認為《遼史·太祖紀》所記是正確的,即遼太祖天贊二年(923年)。

      ⑦ 《資治通鑒》卷270《后梁紀五》提到:“文進常居平州,帥奚騎歲入北邊,殺掠吏民?!?/p>

      ⑧ 《舊五代史·盧文進傳》遣使上唐明宗表中提到:“臣十月十日,決計殺在城契丹,取十一日離州?!敝腥A書局1976年,下同。

      ⑩ 參見傅璇綜、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匯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5341、5535、5717、3732頁。

      〔責任編輯、校對 王孝華〕

      吳鳳霞,女,1965年生,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遼金史、中國史學史,郵編121013。

      K243.1 K246

      A

      1001-0483(2016)04-0081-05

      本文為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遼金元時期遼西地區(qū)的移民及其影響研究”(項目批準號:13BZS083)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契丹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zhuǎn)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人口最少的國家
      看看你是哪種隱形人口
      遵義(2018年11期)2018-06-21 03:19:06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shù)據(jù)下滑引關(guān)注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契丹小字解讀三探
      契丹小字解讀再探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丹东市| 木兰县| 大渡口区| 荥阳市| 贺兰县| 永城市| 固始县| 麦盖提县| 沙坪坝区| 微山县| 丰顺县| 陇西县| 蒙城县| 呈贡县| 清远市| 汽车| 高雄市| 同德县| 酉阳| 清水县| 定安县| 马关县| 周口市| 渭源县| 会理县| 得荣县| 洛隆县| 伊金霍洛旗| 临夏市| 西华县| 峡江县| 普安县| 襄城县| 南雄市| 台北市| 民县| 玛多县| 磐石市| 都兰县| 睢宁县|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