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張慧澤
博愛縣綠色食品山藥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
博愛縣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張慧澤
本規(guī)程適用于博愛縣綠色食品山藥的生產(chǎn)。
(一)土壤條件
適應山藥生長的土壤主要以兩合土、沙壤土為主,要求土層深厚、養(yǎng)分含量高、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排灌條件良好,pH值7.2~7.7。土壤符合GB15618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二級標準。
(二)氣候條件
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484h,年日照率為54%,年平均氣溫14.1~14.9℃,全年有效積溫(≥10℃)4 632~4 875℃,無霜期為215~240d,年降雨量550~700mm。
(一)選地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富含有機質(zhì),保水保肥性好的壤土。避免在3年內(nèi)連作。
(二)施肥及整地
使用開溝種植法:一般行距80cm,溝深80~120cm,同時自然隆起30~35cm的高壟。開溝前每667m2撒施優(yōu)質(zhì)干雞糞500kg,三元復合肥50kg,硫酸鉀30kg,過磷酸鈣50kg,尿素25kg。嚴禁使用硝態(tài)氮肥。
(三)播種
1.浸種:用50mg/kg多菌靈溶液浸泡蘆頭20~30min,晾干待播。
2.播種期:4月上旬至4月中旬為適播期。
3.播種方式:按株行距(20~26cm)×(35~40cm)開溝條種,溝深5~7cm,蘆頭按一個方向平放溝中,芽頭順向一方,每個芽口相距23cm。每溝最后一個芽頭應回頭倒放,與最后第二個平行而頭尾各向一方,播后覆土3~5cm,蹲實保墑即可。
4.密度:每667m2種植6 000~7 000株。
(四)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每次澆水或雨后及時中耕,一般3次,第1次在搭架的同時淺耕3cm左右,第2次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底8月初,只拔草不中耕,以免傷根。
2.搭架整枝:苗高20~30cm時,用竹竿或樹枝搭架。8月上中旬摘除基部多余的余零子,每株保留50~60個,促進根莖生長。
3.灌溉:山藥種植前進行溻墑,種植后墑情不足時可補澆1次水,但水量不宜過大,保證山藥正常出苗。7月前,正值根莖伸長期,如遇干旱,只能少量澆水,不能大水漫灌,每次澆水滲入土中的深度不超過塊根下扎的深度。8月進入根系膨大盛期,為促使塊莖增粗,可澆1次透水。大雨或澆水過后應及時排除積水。
4.追肥:苗期和葉生長盛期,以追施氮肥為主,每667m2施入三元復混肥20kg。根莖生長盛期,每667m2施入三元復混肥20kg。收獲前20天內(nèi)不應施用速效氮肥。
(五)病蟲害防治
1.農(nóng)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優(yōu)良品種,合理布局,實行輪作倒茬,清潔田園,加強中耕除草,降低病蟲源數(shù)量,培育無病蟲害壯苗。
2.化學防治:使用藥劑防治時,應執(zhí)行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同時,優(yōu)先選用生物農(nóng)藥或植物源農(nóng)藥。合理混用,輪換交替用藥,防止和推遲病蟲害抗性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交替用藥,注意用藥的連續(xù)性和安全間隔期。7月上旬每667m2用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g,噴霧1次,防治炭疽病。7月中旬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0g,噴霧1次,防治莖腐病。
(六)種栽更新
更換蘆頭周期一般為2~3年,方法是用零余子繁殖蘆頭。
(七)采收
1.采收時間為霜降后葉片枯落時,即可收獲,也可在越冬和來春時收獲。
2.收獲時在山藥地的一頭,順行挖深45~65cm的溝,然后順次將山藥小心挖出,防止損傷,去凈泥土,折下上部蘆頭貯藏作種栽,其余部分順次加工成毛山藥、光山藥、山藥片、山藥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