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鏡生
?
大家都來學習和弘揚中華慈善文化
● 陸鏡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痹趯W習、領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我們慈善工作者應該都來學習和弘揚中華慈善文化。
在談論慈善文化之前,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一般說來,文化的范圍極其廣泛,內(nèi)涵極其混雜,因此文化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不過多數(shù)學者認為,物質(zhì)的、非物質(zhì)的、精神的、制度的成就都可被視為文化。至于“文化”與“文明”有無區(qū)別,學者的說法也是多種多樣。也有些學者認為“文化”與“文明”的內(nèi)涵差不多,乃至可以相互替換。“文化”的許多概念化的定義,其實會拘束我們,被它們牽著鼻子跑,難以自主和自在地觀察和思考。筆者很贊賞德國著名學者諾貝特·埃利亞斯在其《文明的進程》一書中的看法。他認為“文化”跟“文明”的區(qū)別在于“文化”是使眾多民族之間表現(xiàn)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拔拿鳌笔鞘垢鱾€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xiàn)著人類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換言之,“文化”使各個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民族越來越接近?!拔拿鳌笔侨祟惿鐣l(fā)展水平的一種總結(jié)性的概念?!拔拿鳌笔沁^程,或者說是過程的結(jié)果。倘若按埃利亞斯的說法來理解文化和文明,就簡要、方便多了。比如文明,人類先有“農(nóng)業(yè)文明”,繼后有“工業(yè)文明”?!肮I(yè)文明”是個過程。西方首先實行工業(yè)化,帶來了巨大財富,繼之其他國家也相繼學習搞工業(yè)化。西方在發(fā)展工業(yè)的過程中,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下,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不斷異化,無限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和消費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這激起世界各國仁人志士的反思和批判。在20世紀50年代,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相當嚴重,歐美不少學者,如蕾切爾·卡遜經(jīng)過調(diào)研,指出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潛在危害的嚴重性。1995年,美國學者羅伊·莫里森在《生態(tài)民主》的一書中明確提出“生態(tài)文明”一詞。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就“生態(tài)文明”的內(nèi)涵、理論和方法等作了廣泛研究。建設“生態(tài)文明”已成為當代人類的使命。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奮斗目標。可以肯定地說,“生態(tài)文明”已成為全世界各民族、國家追求和建設的當代文明。至于什么是文化,我們可以重點抓住那些對中國人的精神、心性、思維方式、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及深厚的中華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發(fā)生持久影響的思想文化。我們談中華慈善文化,就是這種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學中國慈善文化的時候,跟誰學?以誰為師?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以圣人為師。2500年前,東方出現(xiàn)了三位圣人: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佛,還有諸如孟子、莊子等許多賢人。佛法是在后漢永明十年傳到中國。佛法的基本內(nèi)涵跟儒家完全相同,這樣很快被中國朝野所接受,在中國生根,發(fā)揚光大,完全中國化了。儒佛的標準是中國人的標準。中國的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中國人按儒、佛的標準來修身、齊家、治國理政,全國上下有了一個共同的標準,建立了共識,保障了兩千多年的長治久安。然而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葉以來,我們中國不少學者不再以圣人為師,而是以西方為師,高舉“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旗幟,并以西方文化來批判自己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時引進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馬克思于1856 年4月15日在倫敦為《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發(fā)表的演說中,痛陳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異化現(xiàn)象愈演愈烈,批判資本主義的精神異化。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shù)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己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fā)現(xiàn)和進步,似乎結(jié)果是使物質(zhì)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zhì)力量?!钡搅私袢?,美國人醒悟了,認識到中國圣人的偉大。美國有幾個州把孔子誕辰9月28日作為教師節(jié),中國臺灣地區(qū)也是把這一天作為教師節(jié)。而我們中國大陸教師節(jié)選的是9月10日。中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曾于2005年8月23日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文章中寫道:“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鐫刻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廳。”2009 年9月29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表彰他在哲學、社會和政治思想上的非凡成就。美國人紀念中國的圣人,紀念中國的教育家,而我們中國的精英們似乎把老祖宗忘了。
我們的社會是存在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而多元價值觀背后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們對應該達成共識的價值觀念缺少足夠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底蘊也缺少深度的理解。因此人與人之間不同程度地缺少社會互信和社會合作。對一個國家來說,精神上的貧血比饑餓更可怕。
中國慈善文化本質(zhì)上是“大愛”文化。中國慈善文化的歷史資源非常深厚。中國的古書一般按內(nèi)容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中國有《四庫全書》,就是以這四部分類。經(jīng)部包括《周易》《尚書》《禮記》《論語》《孟子》等等;史部包括《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等;子部包括先秦諸子、兩漢經(jīng)學、宋明理學等等,也包括部分佛、道典籍;集部包括楚辭、漢賦、唐宋詩詞等等。比如“經(jīng)書”之所以稱為“經(jīng)”,因為“凡古代圣哲的言行政教之載于典籍,可以重訓誡,而為法則,前人以修身、處世、治國、施政之大道,以常用之而無所不通的,便尊稱為經(jīng)?!薄白訒彼苑Q為“子”,因為“凡屬‘子書’必須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卓然成為一家之言”者。“經(jīng)書”和“子書”中涉及修身的很多,因此涉及慈善的論述也多。學習和弘揚中國慈善文化,需要對傳統(tǒng)的慈善文化的資源進行整合。這個整合工作不是單槍匹馬可以勝任的。這需要有組織地去做。這需要參與者有對中國慈善文化的親和感,引以為寶,能敬畏中華的歷史傳統(tǒng),先把精華抓在手里,再步步為營地前赴后繼地做下去。這是值得為此竭盡心力,焚膏繼晷,守護心底對“大愛”的追求,堅守人類共同價值的道義擔當,以期喚起民眾對中國慈善文化的“文化自覺”。這是千年不朽、萬年猶新的事業(yè)。
中國文化是中國特色的文化,中國慈善文化是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中國文化講陰陽五行。它講的是人與人平等,人與萬物平等。平等就能相互尊重,相互愛護,而成就和諧。儒釋道都講“萬物一體”,一體就會生發(fā)大愛。陰陽,比如說“陰陽魚”,白魚有黑眼,黑魚有白眼,意思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延伸來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對立,是相互平等,互補的。《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胺ㄓ陉庩枴本褪切Х庩枴H梭w是小宇宙,人體內(nèi)的陰陽要效法外在的大宇宙自然的陰陽。陰陽不是矛盾。陰陽強調(diào)的是和諧的關聯(lián)。矛盾強調(diào)的是對立斗爭。陰陽學說講世界、宇宙是一個整體。“和于術(shù)數(shù)”,意思是符合術(shù)數(shù)。術(shù)數(shù)就是方法、技術(shù),都是可以用數(shù)字來表示?!瓣庩柡汀卑ㄉ砼c靈合、人與天合,即天人合一。中醫(yī)不能解釋為“中國的醫(yī)學”,按醫(yī)學家的解釋,是指“中和的醫(yī)學”?!爸泻汀?,中庸和諧,要守中道,不可偏執(zhí),必須把陰陽調(diào)和成平衡、中和的狀態(tài)。不僅要“中和”,還要“保和”,把中和變成一種常態(tài)。人的身體健康是這樣,“生態(tài)文明”亦復如此?!拔逍小笔墙鹉舅鹜?,可以跟人體的五臟(心、肝、肺、脾、胃)相配;與五味(酸甜苦辣咸)相配;于五色(青白赤黑黃)相配;與五方(東南西北中)相配;與五聲(宮商角徵羽)相配,還可以與春、夏、長夏、秋、冬相配。五行把萬物萬事連結(jié)成一個大網(wǎng)絡,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在大網(wǎng)絡中是平等的,是生命的共同體,從而才有“大愛”的生發(fā)。我們看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出自《易經(jīng)》:“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p>
中國特色的文化,不僅儒家、佛家、道家講博愛,而且可以說,中國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都講博愛。中國文化從整體上說就是“愛”的文化,“大愛”的文化,中國的“愛”的文化,即中國慈善文化,有其鮮明的特點,不同于歐美。第一,強調(diào)要修養(yǎng)成心懷慈善,悲憫蒼生的仁人不是容易的事?!秶Z·周語下》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薄妒⌒匿洝返诎藯l講“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馬走坡,雖不加鞭策,而足(馬腳)亦不能制?!钡诙?,從善難,因此強調(diào)先要發(fā)“自利利他”這大愿。佛經(jīng)《賢愚經(jīng)》載,一貧女以乞討得到一枚錢,買了油供養(yǎng)佛祖,她將油燈置于佛祖面前的眾燈之中。第二天,所有供燈全部熄滅。唯貧女所供之油燈獨燃發(fā)光,燈油、燈芯都未減損,猶如剛點燃一樣,眾人大惑不解。佛祖說,因為貧女供燈發(fā)了滅除一切眾生愚昧黑暗的宏愿,有一顆供養(yǎng)一切眾生的至誠心。臺灣慈濟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證嚴法師對自己和慈濟會所有成員的要求是發(fā)大愿,甘愿做善事,歡喜做善事。第三,強調(diào)若要堅守宏愿,需要多讀儒釋道的經(jīng)典,長期熏修,長期歷練,滌除心靈的塵垢,才能養(yǎng)成慈善的習慣。這猶如慢性病,要吃藥,肯長期吃藥,才能康復。單靠背藥方,是不能治好病的。因此,古圣人強調(diào)反省、改過。儒家的《大學》講“三綱”“八目”,即“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德”是指本性(《三字經(jīng)》講“人之初,性本善?!保?。“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比嗽谑篱g生活多少受到精神污染,“如金生銹,如鏡蒙塵,一片天真遂為人欲所蔽?!备癯镉?,才能“致知”?!爸笔怯X悟,個人名利放下了,“致知”,正知正見就現(xiàn)前了。“格物致知”就是反省、改過、斷惡修善,“外思濟人之急,內(nèi)思閑(克服)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薄耙蝗詹恢?,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所以古代修行人每日寫《功過格》,方法是“善則記數(shù),惡則退除?!边€有許多人寫《自知錄》,以儒釋道的標準,作為斷惡行善的標準,日日省察自己?!盾髯印駥W第二》講“見善,修然(端正地)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憂慮恐懼地)必以自省也?!薄吨熳诱Z類》卷十三講“人未說為善,先須疾(痛恨)惡;能疾惡,然后能為善?!薄耙盐瓷?,則舍己之末善而從人之善;人有善,則取人之善而為己之善?!钡谒?,強調(diào)要發(fā)知恥心、勇猛心和敬畏心。知恥是改過之要機,知恥是從內(nèi)心里覺悟。知恥則可以成圣成賢,不知恥會墮落為禽獸。發(fā)勇猛心,知勇則能振奮。發(fā)敬畏心。敬畏因果報應這一宇宙法則。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講“善積者昌,惡積者亡?!薄尔}鐵論》講“行善則昌,行惡則亡。”“好行善者,天助以福;好行惡者,天報以禍?!薄蛾套哟呵铩分v“人行善者天賞之,行不善者天殃之?!睙o名氏《來生債》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薄吨芤住分v“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有很多吉慶遺留給子孫);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許多災殃遺留給后代)?!钡谖澹瑥娬{(diào)做善事是一種社會責任,是應該做的。佛經(jīng)的《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講“若優(yōu)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為作方便,咐囑所在,而舍去者,(為病人安排醫(yī)療住所,而舍離病人不顧),是優(yōu)婆塞得失意罪?!薄惰缶W(wǎng)經(jīng)》講“遇人疾病,不看護、救護、養(yǎng)護,是犯戒。”第六,強調(diào)做善事不揚名?!肚f子·內(nèi)篇》講“為善無近名(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列子·說符》講,“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故君子必慎為善(君子做善事要謹慎)?!薄渡胍髡Z》講“其有善而彰者(行善而自我表彰),必有其惡而掩者也?!薄熬又疄樯埔玻詾槔硭敒?,非要(“要”意為希求)福,非于祿;其不為不善也,以為理所不當為,非懼禍,非遠罪?!敝彀貜]《治國格言》講“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钡谄撸瑥娬{(diào)領導人要帶頭行善,才能上行下效?!缎聲ご笳稀分v“君(國君)能善,則吏(官員)必能為善矣;更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過也?!鳖I導人有行善的文化自覺,則能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率先塑造中國慈善文化形象,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提升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加快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第八,強調(diào)要重視行小善。行善重在心之真誠恭敬。人人都有條件行善,不論貧富,不論尊卑。《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講“財施不論多寡,重要的是存平等心。”見他人行善,能隨喜稱贊,也是行善?!端氖陆?jīng)》講“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毙行∩贫拇嬲嬲\,勝過行大善而心存私意?!堆ψ拥勒摗ど掀分v“為善須表里澄澈,方是真實為善;有纖毫私意夾雜其間,即非正真為善矣?!薄恶缱印分v“小善漸(漸漸地積累)而大德生,小惡滋(滋長)而大懟(怨恨)作。”《淮南子》講“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钡诰牛瑥娬{(diào)不斷提升行善的境界。佛經(jīng)上講三種慈悲。第一種是“愛緣慈悲”,我喜歡的人,我對他慈悲;我討厭的人,我對他不慈悲。這是凡夫。凡夫不能說沒有慈悲。做父母的對兒女都慈悲。這叫愛緣慈悲。第二種是眾生緣慈悲。不見得跟你有關系,但看到他人有苦難時,你確實幫助他。這是眾生緣慈悲。慈善捐贈或慈善服務屬于此類。第三種是大慈大悲。做慈善的事沒有條件,是無條件的慈悲,包括不求回報。這種慈悲也稱為“三輪體空”,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三者稱“三輪”?!拜啞笔潜扔鳌!拜啞笔恰澳搿钡囊馑?,可將煩惱碾碎,將自己的慳貪碾碎,是消除貪念而施。它體現(xiàn)施者的清凈心、平等心和覺悟心?!叭嗴w空”就是“無緣(無條件)大慈,同體(同一生命共同體)大悲。”第十,強調(diào)用錢是智慧。一個人引以自豪的,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智慧的開啟。智慧如同太陽,它自己能發(fā)光;知識好比月亮,它自己不能發(fā)光,它反射的是太陽的光。智慧比財富更重要。有錢而沒有智慧,只會在精神上墮落。一個人腰纏萬貫,追求奢靡的、非可持續(xù)的需求;另一個人過簡約的生活,盡自己財力幫助同胞,救災搶險,扶危濟困。這是涉及用錢的智慧。市場經(jīng)濟提供了一種手段上的平等,即只要你有錢,你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消費。但也正因為這一手段上的平等,才使收入不平等對消費的不平等產(chǎn)生重大影響。按照市場的邏輯,市場能力強者很容易形成對優(yōu)勢消費資源的獨占性支配。媒體報道,中國收入差距已超過美國。中國人的浪費非常驚人。媒體報道,私家車的利用率僅為公交車的五分之一。每年浪費的糧食足夠兩億人食用一年。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超過美國人。中國慈善文化強調(diào)公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費方式)進行文化反省,以此促進個人生活方式意義上的文化自覺。生活方式的文化自覺就是以反省的態(tài)度,重新審視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著眼于一種宏闊的全球生態(tài)文明視角,不論貧富,尤其是富者應有一種責任擔當意識。其實,善有善報,如一首詩所云:“我們付出一片綠葉,卻收獲了整個夏天。”
中華慈善文化告訴我們,我們?nèi)祟?,乃至人類和宇宙萬物,有著同頻率共振的命運關聯(lián)。我們?nèi)巳硕加胸熑巫鲋腥A慈善文化的傳薪者。中華慈善文化教導我們,我們只有不斷洗滌我們蒙塵的心靈,向往和追求社會的公正,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負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責任擔當,才能很好地學習和弘揚中華慈善文化,才能幫助迷失者清醒,撫慰身陷困厄的人的身心,喚醒沉睡的靈魂,使人與人的心靈更貼近,都有安身立命的家園。在中華大地上,現(xiàn)在有了越來越多的中華慈善文化的傳薪者。事業(yè)任重道遠,但一以貫之,終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