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煥吉
一
清明時節(jié) 我登臨膠東屋脊
在松柏掩映的英靈山上
拜謁任常倫的陵墓
瞻仰烈士的銅像
山風啊 你輕輕地吹拂
別掀動英雄的軍裝
我不忍再看遍體的槍傷
松濤啊 你慢慢地翻涌
別打擾我和烈士對話
心底的情愫 已涌出胸腔
我想低聲問詢英雄
當年的傷口
是否還在淌血?
留在體內的彈片
這塊心病
是否早被祛除 人已無恙?
我和任常倫是鄰縣老鄉(xiāng)
一蓬 一黃
鄉(xiāng)音呼應著鄉(xiāng)音
瓜秧牽著瓜秧
我想起童年媽媽教唱的歌曲
“戰(zhàn)斗英雄任常倫……”
那熟悉的旋律
把遲暮的思緒 越牽越長
二
任常倫 一個苦命的孩子
從小失去愛他的爹娘
而苦水洗亮了一雙眼睛
艱難磨煉出特有的堅強
18歲 放下鋤頭
拿起刀槍
走上抗日的戰(zhàn)場
日寇的鐵蹄 踐踏中國
國土淪喪
強盜的屠刀 濫殺無辜
喪盡天良
再看膠東的山 山正破碎
膠東的河 河流在殤
任常倫把久積的怒火
壓進灼人的槍膛
將新添的仇怨
化作刺刀的鋒芒
參加120多場戰(zhàn)斗
每一場 都記著任常倫的英名
身負9次重傷
每一次 都是生死的較量
任常倫的名字 嚇破敵膽
比成噸的TNT
還威力異常
“任常倫”三個字 一經(jīng)提起
日本鬼子 魂飛魄散
漢奸走狗 終日惶惶
最難忘 長沙堡戰(zhàn)役
輝煌了生命的篇章
一場慘烈的白刃戰(zhàn)
為血寫的膠東抗戰(zhàn)史
留有一頁悲壯
英雄倒下了 倒在血泊里
23歲 譜出的青春之歌
成了人生的絕唱
昆崳山垂首默哀
黃水河嗚咽悲愴
許世友司令哭了一個上午
愛兵之痛 痛斷肝腸
老百姓呼喚英靈
悲聲不絕 淚水奪眶
英雄熱血 血沃膠東
那年 我恰好降生人間
不知 能否把烈士的生命
在我身上延長
三
人民緬懷英雄
英雄要世代敬仰
光榮的膠東大地
到處是能工巧匠
要為不朽的任常倫
鑄一尊閃光的銅像
用銅的金屬元素給人塑身
人身 便有了銅的音質
銅的硬度 銅的明亮
5千斤有靈性的銅
從平原的籬笆小院
從山村的茅草房
從解放區(qū)的每一角落
源源而來 錚錚作響
老民兵收藏的銅彈殼
彈殼依然灼燙
吹鼓手吹過的銅嗩吶
嗩吶音調高昂
還有姑娘訂婚的銅戒指
戒指連心 情意綿長
銅錢 銅鎖 銅的煙鍋
銅盆 銅勺 銅的鈴鐺……
一切銅的分子
都在爐火里熔融 交匯
要共同澆鑄一個人
這個人 不含雜質
純粹而高尚
為使銅像生動逼真
家鄉(xiāng)的親友親臨現(xiàn)場
從形體到神韻
還原了烈士的形象
有人建言 英雄該有知識
不是只會打仗的文盲
急忙補鑄一支鋼筆
好做明天的文章
銅像在熱望中鑄成
栩栩如生 神采飛揚
那不卷刃的刺刀 醒著的子彈
在為神圣的國土
站崗
銅像安放哪里
選址在棲霞的英靈山
這里是棲息朝霞的地方
英雄與山河同在
終年沐浴著霞光
四
日本侵略者被趕出中國
膠東半島仍是硝煙滾滾
國民黨又槍口對內
一派仇敵般的瘋狂
而任常倫的銅像依然挺立
戰(zhàn)火中 安然無恙
只因是抗日英雄
成了民族的保護對象
即便國民黨的官兵
也投出贊佩的目光
五
我肅立在任常倫的銅像前
血液在脈管里涌漲
70年了 整整70年
經(jīng)歷多少雨雪風霜
而那銅的身軀
未掛一絲綠銹
那昔日的神態(tài)
沒有半點憂傷
我在英雄的銅像前久立
站成一個活著的偏旁
忽然想到今日的安倍
在歪曲歷史 妄下雌黃
企圖掩蓋侵華罪行
惹怒了一衣帶水的鄰邦
任常倫的血豈能白流
“無人村”的冤魂不會消亡
我代英雄勸告安倍
應該學做前任首相
當年村山親臨盧溝橋
在這中日敏感部位
低頭反省 追悔以往
寬容大度的大中國
伸出熱情之手
冷峻多年的兩行石獅
列成歡迎的儀仗
今天 中國不在積貧積弱
早挺直了屈辱的脊梁
任常倫是膠東兒女的化身
正站在時代的制高點
身著戎裝 目視八方
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緊握手中的鋼槍……
——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日子
在年輕的任常倫面前
我這年過七十的晚輩
寫下構思日久的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