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燕 陳德威 王輝武
摘要:小雜糧已成為一種國際消費時尚,新興的特色產業(yè),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廣西小雜糧種植歷史悠久,種類多,發(fā)展小雜糧生產,對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助農增收,扶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切實掌握廣西小雜糧的生產情況,挖掘廣西小雜糧生產潛力,促進廣西小雜糧優(yōu)勢特色產業(yè)發(fā)展,通過文獻資料與實地調查、座談訪問相結合的方法,對廣西小雜糧生產歷史、品種分布、種植方式等情況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以期為研究小雜糧科學發(fā)展提供基礎。
關鍵詞:小雜糧;生產;品種;種植方式
中圖分類號:F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5)06-0041-06
Abstract: The consumption of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fashion, which is a kind of rising niche industries, the new point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t is a long history for production of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in Guangxi, which with rich variety.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of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poverty alleviation.To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in Guangxi,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niche produ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industry in Guangxi, we systematically survey the production history,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the planting pattern of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in Guangxi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urvey, combining with meeting and discussion, hope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cience study of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in Guangxi.
Key words: Minor grain and bean crops; production; variety; planting pattern
1 前言
小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的俗稱,泛指生育期較短,種植面積小,種植地域分散,種植方式特殊,有特種用途的禾谷類和豆類作物[1]。小雜糧營養(yǎng)成分全,蛋白質含量高,且比例合理,比大宗糧豆高3.31%,脂肪低4.2%,碳水化合物低3.26%,熱量低165.5KJ,膳食纖維高2.68%[2]。小雜糧品種多,加工利用價值高,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與比較優(yōu)勢,具有重要的開發(fā)利用價值[3]。同時,小雜糧生育期短,適應范圍廣,種植靈活,清種、間套種均可,是調整種植業(yè)結構的特色作物[4],也是退耕還林間套種作物和護林的好作物,有利于促進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和生態(tài)農業(yè)建設,助農增收,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小雜糧將以“營養(yǎng)、綠色、健康、時尚”的特色,成為農業(yè)競爭發(fā)展的制高點,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新增長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廣西小雜糧種植歷史悠久,種類多,有高粱、綠豆等10多種,生產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廣西關于小雜糧的研究較少,特別是關于小雜糧的生產發(fā)展、分布、種植方式等研究鮮有。為切實掌握廣西小雜糧的生產情況,挖掘廣西小雜糧生產潛力,促進小雜糧特色產業(yè)發(fā)展,通過文獻資料與實地調查、座談訪問相結合的方法,對廣西小雜糧生產歷史、品種分布、種植方式等情況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以期為研究小雜糧科學發(fā)展提供基礎。
2 廣西主要小雜糧生產情況
廣西小雜糧主要有禾谷類的高粱、粟、蕎麥、薏苡及其他禾谷類;豆類的綠豆、蠶豆、小豆、飯豆及其他豆類等,其他豆類包括:豌豆、豇豆、黎豆、刀豆、四棱豆、木豆等食用豆類。廣西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大宗糧食作物還有玉米、大豆、紅薯等旱糧作物,小雜糧占較小比例。2001-2013年,小雜糧平均種植面積93.12千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89%;總產11.33萬t,占糧食總產的0.76%。
主要小雜糧的生產現狀如下:
2.1 粟
又名谷子、小米、狗尾粟等。粟去皮后稱小米。粟蛋白質含量7.25%-17.5%,平均11.42%;粗脂肪含量2.54%-5.58%,平均4.28%。粟米除可食用外,還可入藥。廣西種植粟面積最多的是1961年,達到41.3千hm2,產量17500t,以后粟逐漸被其它高產作物代替,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到1986年面積最少,僅為0.25千hm2,單產750kg/hm2,總產僅為1875t。以后緩慢升高,2000年4834hm2,單產1487kg/hm2,總產7189t。但種植面積隨之又下降,2008年面積下降到2.44千hm2,總產下降到0.56萬t,單產卻大提高,2285.42kg/hm2,比2000年增長53.69%。2009-2011年面積有所增加,每年在2700hm2左右,2012年和2013年面積又下降,2013年1660hm2,比2008年下降31.96%,單產2469.9kg/hm2,比2008年提高8.07%。
主要分布在梧州、河池、南寧、柳州、賀州、百色、桂林、北海、欽州、貴港和玉林等市。多與花生、紅薯等作物間套種,清種很少,產量不高不穩(wěn)。品種主要是本地種。
2.2 高粱
高粱除食用外,可用于制糖、制淀粉、釀酒、造臘、制醬油等,加工后的糠麩、粉渣、酒槽是優(yōu)良的飼料[5]。廣西高粱生產極不穩(wěn)定,起伏波動較大,1953-1961年總趨勢為逐年增多,1961年達35.3千hm2,總產4.05萬t,為歷史最高,此后逐年下降,到1984年只有1677hm2,總產1150t。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面積有所恢復,2000年高粱種植面積4907hm2,總產8715t,單產1776kg/hm2。2001-2008年,高粱的種植面積呈持續(xù)下滑的趨勢,2008年面積2433.3hm2,2769.42kg/hm2,面積比2000年下降50.42%,單產卻提高了55.94%。2009-2011年面積、單產基本穩(wěn)定,2012年和2013年面積有所增加,2013年面積為3800hm2,單產2868.4kg/hm2,分別是比2008年增加56.2%、3.57%。
高粱在廣西各地均有零星栽培,以桂林、南寧較多,其次是柳州、百色、河池、玉林、梧州等地。各縣的分布情況是南丹、忻城、都安、德保、灌陽、全州等縣較多。清種或間套種。品種有本地種,矮腳高粱,珍珠高粱。2.3 蕎麥
蕎麥營養(yǎng)價值高,用途廣泛,含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維和礦物質類[6],可加工制成面條、饅頭、麥片、點心等,麥片也是很好的飼料。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廣西蕎麥的種植面積曾經在70-150千hm2之間。20世紀80年代以后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減少,到1990年僅為8287hm2,總產3110t。進入21世紀面積降低更多,2008年面積僅4.24千hm2,總產0.5t,但單產有所提高,1172.68kg/hm2,比2001年779.26增長50.49%。2013年14.47hm2,比2008年增加241.3%,但單產僅1009.7kg/hm2,總產1.46萬t,比2008年提高192%。
主要分布在來賓、柳州、百色、河池、南寧、桂林等地,以興賓、柳江、靖西、忻城、德保、宜州、天等、全州等縣為多。種植方式為間套種,品種為本地種。
2.4 綠豆
一年生豆科作物,蛋白質含量20%-30%,淀粉含量50%-60%,還含多種礦物質、豐富的維生素、多種氨基酸,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7],可做成多種多樣的食品,廣西多作糕點、包粽、粉絲等;還可做豆芽菜、煲綠豆湯和八寶粥等。莖稈是優(yōu)良的綠肥。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廣西的綠豆生產面積、產量極不穩(wěn)定,20世紀80年代開始,面積穩(wěn)步增長,單產、總產逐年提高,至1992年廣西綠豆面積13.7千hm2,總產突破萬t,達到10381t。以后綠豆生產發(fā)展較快,1997年面積達17.97千hm2,單產1126kg/hm2,總產突破2萬t,達20239t,比1995年分別增長10.52%、10.39%和22.00%。2000年面積創(chuàng)歷史最高,18.36千hm2,單產1213kg/hm2,總產22268t。此后幾年,單產逐年大幅度提高,種植面積雖然持續(xù)減少,但總產量仍持續(xù)增長。2008年面積12.27千hm2,單產1977.58kg/hm2,總產2.43萬t,比2000年面積減少33.16%,單產和總產卻分別增長63.03%和8.97%。2008-2013年面積呈N型波動,2011年迅速升到20.93千hm2,但第二年迅即下降為15.91千hm2,2013年稍有回升,16.17千hm2,單產1380kg/hm2,比2008年下降30.22%。廣西常年種植面積13350hm2,平均單1317kgkg/hm2,總產17582t。綠豆在廣西分布廣泛,除高寒山區(qū)的樂業(yè)、南丹、金秀沒有種植綠豆外,其余大部分縣均有種植。主要分布于南寧、崇左、柳州、桂林、賀州、梧州、玉林、貴港市,綠豆面積、產量占全區(qū)比例超過70%,以扶綏、橫縣、賓陽、寧明、江州、龍州、全州、岑溪、八步、桂平、靈山、欽州市轄區(qū)等縣市面積最大。種植方式為間套種,管理較粗放。品種有臺灣品種和本地品種。產品供自食、加工和出售,銷售以本地市場為主。
2.5 赤小豆
又名紅小豆、紅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營養(yǎng)豐富,可作主食也可作副食,還有較高的藥用、保健價值[8]。常年播種面積813hm2,平均單產1725kg/hm2,總產1402t。2008年面積僅0.24hm2,單產2067.51kg/hm2,總產0.05t,2009年種植面積迅速上升至0.37hm2,單產也提至2702.7kg/hm2,但20102013年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單產也降低,2013年面積僅0.26千hm2,單產1153.8kg/hm2,分別比2009年下降29.73%、57.31%。分布于賀州、河池、桂林、梧州、北海、欽州和貴港市,以梧州、欽州、貴港等市面積較大,其中梧州市種植面積占全區(qū)總面積的53%,總產占全區(qū)的54%。種植方式為間套種和清種。品種為本地種。赤小豆很受群眾歡迎,產品供不應求,市場主要是本地和周邊省區(qū)。
2.6 薏苡
又名薏米,籽粒蛋白質含量16.2%,脂肪含量4.65%,糖類79.2%,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約5%[9],居大米、玉米、小麥之首。薏米歷來作為滋補強身的食物,農家多用薏米釀酒,作湯圓或煮粥,還可用薏米制作多種多樣的保健食品,如飲料、糕點等。廣西常年種植薏苡面積約為1800hm2,單產700kg/hm2,年總產約1300t。
薏苡喜涼濕、晝夜溫差大的環(huán)境,粗生,適應性強。廣西各地多在山區(qū)海波500-1000m、坡度25-35度的向陽山坡上種植。主要集中在桂中和桂西的百色、桂林、柳州、河池4市的19個縣種植,其中隆林、西林、龍勝、資源等縣為主產區(qū)。清種,品種為本地種。
2.7 其他食用豆類
廣西食用豆類種類繁多,除大豆、綠豆外,還包括蠶豆、豌豆、豇豆、飯豆、小豆、黎豆、刀豆、四棱豆、木豆等。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對豆類需求量增加,生產持續(xù)發(fā)展,蠶豆、豌豆、豇豆等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特別是1993年以后,每年以萬公頃的速度擴大。2000年全區(qū)蠶豆、豌豆等種植面積59.39千hm2,總產量6.34萬t,比1995年分別增長12.89%和29.39%。進入21世紀以來,蠶豆、豌豆等的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總產逐年增加,2007年面積56.71千hm2,總產達7.958萬t,總產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2008-2013年面積又有所減少,總產基本保持;2011年面積僅為35.72千hm2,但總產最高,達到8.24萬t。2013年面積41.41千hm2,總產7.57萬t。
2.7.1 木豆 多年生木本植物,又名鴿豆、柳豆、豆蓉、樹豆、樹黃豆,原產于印度[10]。木豆用途多樣。據《泉州本草》記:木豆“清熱解毒,補中益氣,利水消食,排癰腫,止血止??;治心虛,水腫,血淋,痔血,癰疽仲毒,痢疾,腳氣?!蹦径鼓秃?,耐瘠,對土壤要求不嚴,各類土壤均可種植[10]。木豆全身是寶,豆可食用,葉可肥地,根可固氮,越來越受到世界旱區(qū)和半旱區(qū)國家的重視,是廣西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調整產業(yè)結構的理想植物之一。廣西曾在20世紀50年代引進木豆進行栽培,后來一度中斷,2001年重新引進,在全區(qū)20個縣市種植,面積1330多hm2,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鳳山縣,467hm2,單產1500-3000kg/hm2。木豆在廣西長勢普遍比印度好,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均比印度高,在廣西引種時間雖然不長,但發(fā)展很快。常年種植面積1350hm2左右,平均單產1720kg/hm2,總產2322t。目前,廣西是我國木豆主產地之一,百色、河池、來賓市均種植規(guī)模較大,以河池市的鳳山、大化縣面積最大。種植方式為清種或間套種,管理粗放,撒播后一般不管理。品種多為桂木系列。
2.7.2 蠶豆 又名佛豆、胡豆、南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常年種植面積8253hm2,單產1275kg/hm2,總產10523t,分布于柳州、桂林、梧州、北海、貴港、百色、河池、賀州、來賓、崇左,以桂林市、百色市等地面積較大,其中桂林市面積占全區(qū)總面積的58%,總產占66%。產品除少量作飼料和食用外,大部分銷往周邊省份,商品率高達60%。品種主要有本地種和日本大粒蠶豆新品種。種植方式以清種為主,管理較粗放。
2.7.3 豌豆 又名寒豆、麥豆、雪豆等,一年生藤本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2100hm2,單產2325kg/hm2,總產28133t,廣泛分布于全區(qū)各地,以桂林、百色、玉林、梧州、河池等市面積較大,其中桂林市種植面積占全區(qū)總面積的19%,平均單產7500kg/hm2,為全區(qū)最高水平,總產占全區(qū)的40%。產品除少量作飼料和自食外,大部分銷往周邊省份。品種主要有中豌4號、6號、早熟二號、臺中4號、臺中11號、紅花和本地種等。種植方式以清種為主。栽培技術各地相差較大。
2.7.4 飯豆 又名米豆、竹豆、蔓豆、精米豆和爬山豆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糧食、綠肥和飼料兼用的豆類作物,產品分為黑皮和白皮兩種,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常年種植面積23687hm2,單產945kg/hm2,總產22384t。廣泛分布于全區(qū)各地,以百色、河池、玉林和南寧等市面積較大,其中百色市種植面積占全區(qū)總面積的33%,總產的13%。品種多為本地種。種植方式為清種和間套種,管理粗放。由于人們喜愛黑色食品,黑皮飯豆在市場上最為暢銷,產品供不應求。
2.7.5 荷包豆 學名菜豆,別名棉豆、白豆,是家常的美味佳肴[11]。多種在房前屋后、田邊地角的閑地和農村庭院。常年播種面積949hm2,單產1455kg/hm2,總產1381t。分布于柳州、賀州、桂林、梧州和貴港市,以桂林、梧州市面積較大,其中桂林市占全區(qū)播種面積的55%,總產占全區(qū)的27%。種植方式以間套種為主。品種為本地種。產品主要供應本地和周邊省區(qū)的市場,商品率高,鮮豆市場售價高達4-6元/kg,為售價最高的豆類之一,效益好,前景廣闊。
2.7.6 貓豆 別名黎豆、龍爪黎豆、虎爪豆、狗爪豆,是一種耐旱、耐瘦、適應性很強的農作物,根部有很多根瘤菌,可以提高土地肥力,根系比較發(fā)達,葉蔓攀高,覆蓋面廣,非常有利于保持水土。既可作糧食、飼料,又可以制藥。其提取物左旋多巴可用于治療帕金森氏病、肝病等,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廣西常年播種面積4942hm2,單產2473kg/hm2,總產12222t。分布于南寧、柳州、賀州、百色、河池、桂林、梧州、欽州等市,以百色、河池市種植面積較大,其中百色市占全區(qū)總面積的56%,總產占全區(qū)的29%。品種為本地種。種植方式為間套種為主,管理較為粗放。
3 結語
廣西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光溫氣候條件優(yōu)越,小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形成許多名優(yōu)產品以及名優(yōu)品種,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管理技術。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廣西作為“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優(yōu)勢特色農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更為增加小雜糧的出口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區(qū)位優(yōu)勢。
廣西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多樣,小氣候小環(huán)境區(qū)域特點明顯,具有發(fā)展小雜糧最有利的自然基礎條件。尤其是廣西的桂西地處高寒山區(qū),森林覆蓋率高、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山區(qū)人煙稀少,無工業(yè)污染隱患,隔離條件好,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有發(fā)展綠色小雜糧生產的優(yōu)越條件。此外,小雜糧區(qū)域性生產的特點相對較強,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從種植、管理到收獲都有特殊要求,不適宜機械操作和大規(guī)模生產,比較適宜廣西山多地少,家庭式分散種植現狀。廣西小雜糧的發(fā)展?jié)摿艽?。?000千hm2的甘蔗、535千hm2玉米、250千hm2木薯,可發(fā)間套種種植綠豆等雜豆類小雜糧;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192.6萬hm2,發(fā)展小雜糧生產,對綜合治理石漠化,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助農增收脫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發(fā)展條件,具有區(qū)位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生產優(yōu)勢、品質優(yōu)勢和價格優(yōu)勢,小雜糧已成為一種國際消費時尚,將是廣西新興的優(yōu)勢特色產業(yè),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發(fā)展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張麗麗.發(fā)展小雜糧產業(yè)[J].現代農業(yè),2012,(02):031.
[2] 龍奎.我國雜糧加工及產業(yè)化發(fā)展現狀[J].《農產食品科技》,2012,(2):913.
[3] 陳利,李硯.淺談中國小雜糧的現狀及發(fā)展前景[J].雜糧作物,2014,24(4):244-245.
[4] 張雄,王立祥,柴巖等.小雜糧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探討[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3,36(12):1595-1598.
[5] 盧慶善,張志鵬,盧峰,王艷秋.試論我國高梁產業(yè)發(fā)展——三論甜高梁能源業(yè)的發(fā)展[J]. 雜糧作物,2009(4):246-250.
[6] 徐坤.苦蕎麥芽的開發(fā)價值及生產方法[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1,(07):34-35.
[7] 曾志紅,王強,林偉靜,王燕等.綠豆蛋白營養(yǎng)及功能特性分析.中國糧油學報,2012,27(6):51-55.
[8] 李會芬.我國紅小豆的利用及加工現狀[J].現代農村科技,2010,(22):67-68.
[9] 莊瑋婧,呂峰,鄭寶東.薏米營養(yǎng)保健功能及其開發(fā)應用[J].福建輕紡,2006,(11):103-106.
[10] 陸小平.對廣西開發(fā)木豆生產的建議[J].廣西農學報.2003,(06):50-53.
[11] 徐向東.豆類(小紅豆、大紅豆和荷包豆)淀粉和蛋白質性質的研究[D].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2010.
[12] 張德純.蔬菜史話·藜豆[J].中國蔬菜,2009,(19):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