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觀察
《人民日報》:1992年7月,習近平同志將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有關重要講話、文章收錄成冊,書名就叫《擺脫貧困》。正如習近平同志在該書跋中所寫的:全書的題目叫作“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qū)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今天,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并不可怕,怕的是有的黨員干部頭腦中的“貧困”。解決頭腦中的“貧困”問題,脫貧攻堅才有“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最終兌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
《經濟日報》:“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就我國未來五年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部署,財政的作用貫穿于各項發(fā)展改革之中。當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剩下的改革任務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與其他改革相互銜接、形成合力。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應繼續(xù)加力增效,切實增強政策實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在治國安邦中發(fā)揮著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愈顯迫切。
《人民論壇》: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廣大網民積極參與包括意識形態(tài)問題在內的各種公共議題的討論是好事,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我國,代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聲音一出來就遭到很多網民的冷嘲熱諷和圍攻,尤其是個別知名專家學者也出來參與圍攻,更是壯大了網上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聲勢。雖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識形態(tài)聲音的回擊,但寡不敵眾,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聲音所淹沒。從網上意識形態(tài)的現狀不難看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面臨多重隱憂。
《學習時報》:相較而言,“塑造”法律權威比之于“維護”法律權威更具有根本意義和深層價值。對于法治后發(fā)國家來說,塑造法律權威無疑是推進法治的基本內容和重大難題。在中國,構建法治的文化基礎的命題尚未完成且任重道遠,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為持續(xù)推進法治,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法治后發(fā)國家塑造法律權威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光明日報》:近日發(fā)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留學“赤字”居高不下,2014年達71.78萬人。同年,中國在外深造的108.9萬名留學生,全部為攻讀??埔陨蠈W歷的學歷生、博士后及訪問學者,而約37.7萬名來華留學生中,只有16.4萬人是攻讀相應學歷和學位,其中讀碩士和博士的人數相對更少,僅分別為3.5萬人和1.2萬人,分別約占總人數的9.4%和3.2%?!案鶕y(tǒng)計,國際留學生占高等教育總在校生人數的比重,發(fā)達國家普遍在8%以上,澳大利亞、英國等甚至高于10%。在中國讀學位的國際學生這一比例卻僅為0.4%左右?!彪S著國際人才戰(zhàn)的不斷加劇,中國留學“高輸出、低輸入”的弊端正在不斷凸顯。
《北京日報》:霧霾問題,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對大自然的了解仍然遠遠不夠。自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大規(guī)模地以工業(yè)化手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上到太空宇宙,下到大洋深處,都留下了探索的蹤跡和創(chuàng)造的成果。面對改造過的世界和極大豐富的物質文明,現代人難免有些妄自尊大,以為對自然變化已全盤了解,對自然規(guī)律也了然于胸??伸F霾的頻繁襲來又一次生動說明,人類對自然的未知遠大于已知,對工業(yè)化進程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依然不得其法。面對霧霾,我們工作沒少做,重拳沒少出,但實際效果往往難抵預期,可能很大程度上還是缺乏對霧霾的深入認識,缺乏科學精準的病根歸因和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