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韋如輝,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章常見《小說月刊》《羊城晚報》等,并入選國內外三十多種選本;散文集《永遠的燈光》獲首屆安徽散文獎,《對著鏡子穿衣裳》獲首屆中國小小說擂臺賽二等獎,《鄰居》獲2010年度全國微型小說大賽二等獎。
父親有一把極其鋒利的刀。他揣在懷里,掛在腰間,插在小腿肚的綁帶上,很少將它丟在布滿蜘蛛網(wǎng)的角落里。即使他睡了,也會把它放在沾滿腦油的枕頭邊。
只要一閑下來,父親便磨刀。一塊從山東泰山幾經輾轉,風塵仆仆來到安徽的石頭,以其無與倫比的堅硬,成就了父親的那把刀。
父親半蹲半坐在棗樹底下,就著從枝叢中泄漏下來的月光,一下一下,十分認真地磨刀。刀和石頭的碰撞,發(fā)出了“沙沙”的聲音,在夜空下跌跌撞撞,將整個村莊的美夢,攪得支離破碎。
父親的刀透著寒光,充滿殺氣,有著無事生非的沖動。
一個星期天,陽光很好,父親帶著我去他上班的地方。
父親將上班這件事看得很重。他在親戚朋友面前,在左鄰右舍面前,在東西南北方圓數(shù)里的鄉(xiāng)親面前,他說他去上班。他說去上班的時候,程序上幾乎是這樣的。只要碰到熟人,他便先將藏在心里的笑,勾幾絲到臉上;然后,將手伸進口袋里,摸出一盒皺皺巴巴的自制土煙,抽一根放在自己嘴里,再抽一根遞過去,無論別人接不接,他都說,我去上班,你干啥去?
我覺得父親真神氣,也真有福氣。別人下地干農活,他去上班,這是一件了不起或者不得了的事。
很快,父親上班的地方就到了;一團團臭烘烘的氣息包裹過來,一聲聲尖厲的叫聲飄蕩過來。
父親挺直了腰桿,腳步更加沉穩(wěn)有力。他一步一步地走向那團越來越臭的氣息。
一圈等待宰殺的豬慌亂起來,白的黑的,大的小的,肥的瘦的,頓時亂作一團。它們打破了平時吃飽了睡、睡夠了就吃的矜持,哼哼嘰嘰,叫個不停。
父親將雙手放在低矮的圍墻上,目光投向那群無序的豬,豬們仿佛只有片刻的寧靜,繼而嚎叫得更加無序。父親的目光變得越來越犀利,一股被忽視的憤怒冉冉升起。
父親回頭對我說,走開,離遠些。
父親邊說邊甩掉身上的衣服,那把寒光閃閃的刀露了出來。
刀影在陽光的折射下,隨著父親身體的扭動,在我眼里晃來晃去,一陣陣眩暈差點給我一個趔趄。我的眼睛,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瞎了?我膽怯地想。我背過身去,仔細地揉了再揉,一片片破碎的刀影落了一地。
我遠遠地看到,父親膝下臥著一頭黑豬,豬頭已經被父親一只手拎了起來。父親的刀在他的另一只手里,手起刀落,隨著一道亮光,黑豬發(fā)出撕心裂肺的瘋狂嚎叫,一道紅光噴涌而出。
每天殺豬就是父親的工作。至于殺多殺少,父親說了不算。食品站一般的工作人員,隨時都會給他下達宰殺任務。
父親的工資少得可憐,但比起在地里刨食的鄉(xiāng)親們,多了一份額外的饋贈,這使他口袋里的自制土煙,增加了幾分重量。
時常游走在他臉上的那幾絲笑容,也茁壯了他內心的自信和強大。在豬的面前,他是一個統(tǒng)治者。只有見到麻爺,他才顯得非常矮小。
父親帶回來的豬下水,經母親十分靈巧的小手,烹制成一樣樣可口的小菜,熱氣騰騰地端到麻爺面前。
麻爺已經在堂屋的正中間坐定,一條腿還別在另一條腿上,一臉的麻子開始在笑意里活起來。
麻爺經常喝醉,一醉就睡在父親的床上。父親把我支到另一間屋子里做作業(yè),自己晃到棗樹底下磨刀,母親卻在一邊伺候,又是倒水又是扇風。此時,父親磨刀非常用力,似乎即將去執(zhí)行一件非常急切的任務。磨刀的聲音里透露出血腥、殺戮和兇殘。
麻爺每次醒酒之后,會悄悄來到正在磨刀的父親背后,輕輕拍一下父親的肩膀,說一句,好好干,那邊已經說好了,過了年就給你轉正。
一連過了三年,麻爺說了三年,父親賣命干了三年。
在第四年的開頭,為了一頭殺錯的豬,父親被一腳踢了回來。
父親磨了刀,要去找麻爺。
母親躲在里屋哭泣,聲音小如蚊蠅,偶有幾聲從門縫里擠出來,仍然被父親響亮的磨刀聲所覆蓋。
父親從此不再殺豬,卻從早到晚地磨刀。那把刀被他磨禿了,又禿了,再禿了。禿了又禿了再禿了的那把刀,卻亮了又亮了再亮了之后消失了。
工作后,我懇請父親將那把刀送給我。父親說早扔了。說完,他晃動著滿頭白發(fā),佝僂著腰,去快樂地哄逗著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