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靳尚誼先生身上感受到了突破性。他想突破。比如說,我個人不喜歡畫油畫中的牛仔褲,按照他幾十年的風格,好像牛仔褲也不應該入他的畫??墒撬蛧L試去畫了,《途中》大概是三個青年人物吧,這是種向自己的挑戰(zhàn),我們都看出來了。
還有《蒙古族公主》,也是嘗試在自己多年比較平靜、穩(wěn)重的油畫風格中靠模特身上的服裝展示一種中國式的巴洛克風格,特別就是繁復。油畫當中表現(xiàn)圖案是非常難的,靳先生想用中國的筆法,表達在中國土地上的一個圖案。這個圖案在畫中已經(jīng)不是模特的一個圖案了,是繪畫構(gòu)成的一部分,是繪畫構(gòu)成的主要內(nèi)容,你看那個蒙古袍子占70%,這是挺大膽的行為,不是無意識的,是有主體意識來做的。
他可以完全不做這樣的藝術(shù)變化,他已經(jīng)功成名就,這樣一個著名的畫家在這個年齡上還要去做這樣的嘗試。那天他的《自在途程—靳尚誼油畫語言研究展》開幕,他在開幕講話,我很感動,他說:“我這個事兒還沒有完?!?無論是50歲、60歲,還是80多歲,他認為有一個事兒,他沒有解決,他就會很勇敢地去做這樣的嘗試和探索。
我認為這是他對年輕時候一個情結(jié)的反應。這個情結(jié)呢就是沒有解決得順暢圓滿,他就在繼續(xù)做這個事兒。因為在改革開放以后,他快50歲才有機會到歐美看到他二三十歲心向往之的原作,他的觸動很大很大。然后呢,他有一個思考,那么我們畫得像歐洲那么好,就是成就了嗎?他否定了自己的這個推斷。那么他一定要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中國血統(tǒng)的畫家,他是能走出他個人的油畫的一個風貌,而這個風貌就體現(xiàn)了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的畫家的風貌,同時那也可能代表了民族的風貌。這十來年,靳先生就是畫自己周邊的人,畫的都是漢民族,所以要在這里面探索出一種如何用油畫畫漢民族面部、身體、環(huán)境這樣一個主觀的意識,而不是被動的意識。他做了相當多的努力,是有意識的,他一直是自覺的。
引用批評家薩義德的看法,每一個藝術(shù)家的晚期風格是他個人思想糾結(jié)的一個產(chǎn)物。所以靳尚誼的晚期風格呢,我看到的是一種生命力,是一種對于中國過去的學院派,對于西方沉重的包袱的一種解放。一個藝術(shù)家的的晚期風格,他再大膽地掙脫,依然留著強烈的一生的印記,我們以為他是古板的,以為他是保守的,以為他是不敢自我突破的,這些都錯了。這種解放是他人生的一個隱喻。
他在畫中表達的這種情感是時代性,也可以叫現(xiàn)代性,英文所謂modernity。在他的作品中有清晰的這個時代人的風貌。一般他表現(xiàn)人物會比較含蓄,從80年代就開始了,很少有人這種過激的表情或動作,這跟他個人的性情有關(guān),表面上是非常溫潤的。但是這些年他的人物表情有非常微妙的生動性和鮮活性。我個人印象比較深的是兩幅《醉》,這兩幅他都有注意穿著和服的女模特微微的醉態(tài),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tài)語言的微妙的差異。它已經(jīng)超越了某個模特在這個瞬間的準確的表情,它是一個綜合的表情,可解讀的東西比較微妙。
值得一提的是,靳尚誼先生這幾年對于中國畫的推崇,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我更喜歡他這個人了,很有意思的一個老頭。他不斷地感慕中國畫的高妙與偉大,他一輩子使用色彩,運用光線,掌控結(jié)構(gòu),以及色彩關(guān)系,最后他感悟到了中國畫的這種妙處—形而上的空靈的美感。這意味著藝術(shù)家最終是腦子清醒的,就是他知道藝術(shù)上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并沒有因為從事了一生的油畫創(chuàng)作而到最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中國繪畫不偉大,完全沒有。
他到了晚年,到了藝術(shù)的巔峰狀態(tài),他就認為這個是打通的,這個是通的。他知道藝術(shù)最高是在境界,而不是所謂的技法,也不是什么東方、西方,這些都不重要。毫無疑問的,這是大藝術(shù)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