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睿
摘 要:“打車軟件”出現(xiàn),給人們出行帶來便利,也帶來了新的法律問題。本文以專車運營下出現(xiàn)交通事故時的責任分擔問題為中心,對“打車軟件”涉及的法律關系、法律性質以及完善方向加以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打車軟件”;專車性質;專車事故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代生活的日新月異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給法律的規(guī)制空間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 “快的打車”、“滴滴打車”、“優(yōu)步(Uber)”等“打車軟件”逐漸出現(xiàn)在都市人的視野之中,隨之而來的不僅是舊有公共運輸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革,更是對法律的實踐運用提出了新難題。
“打車軟件”,是一種用于打車的便捷手機應用,乘客可以通過手機發(fā)布打車信息,并與搶單司機進行溝通,有效提高打車效率。其操作程序為:用戶在手機里下載軟件后定位其所在地、輸入目的地,專車司機根據行駛路線等決定接單與否。
但是,舊有出租車行業(yè)的競爭格局打破、新的利益主體加入不可避免的產生利益沖突,多方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對消費者的權益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打車軟件平臺上的專車服務,實際是借助了合法的多方合同模式,將汽車租賃公司(汽車服務提供商)、車主(司機)、打車軟件平臺、代駕服務整合起來,形成多方法律關系。“專車”運營模式下,各方主體如何分擔責任成為了問題焦點?!按蜍囓浖钡姆尚再|是什么?當“專車”司機發(fā)生交通事故,乘客所受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在保險金無法覆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責任分配?“打車軟件”是否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二、“打車軟件”涉及的法律關系及其性質
“打車軟件”在多方法律關系中,其法律屬性類似“居間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24條的規(guī)定:“居間合同是居間人向委托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托人支付報酬的合同?!钡?25條規(guī)定:“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托人如實報告?!比艟娱g人存在故意隱瞞或提供虛假情況的行為,使委托人利益受損,則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同時應承擔相應損害賠償責任。因此,居間,是指居間人向委托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托人支付報酬的一種合同制度。至于居間人是否負有謹慎審查的義務,盡管法律未明文規(guī)定,但從法理角度而言,這是契約法精神中的應有之意。理由有二:首先,《合同法》規(guī)定了居間人負有如實報告的義務,所謂“如實”,不僅要求居間人不得隱瞞相關重要事實、不得提供虛假情況,還要求居間人進行合理審查、提供真實信息。其次,要符合《民法通則》誠實信用、公平的基本原則。在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不違反法律和公平原則的前提下,居間人為委托人提供真實可靠的交易信息,收取委托人一方給付的報酬,依居間人所具備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來審慎審查其所收集的信息真實性、可靠性,最終實現(xiàn)居間合同的合同目的,這是居間合同中居間人義務之所在。與此同時,居間活動同樣要符合《民法通則》要求的誠實信用原則,即居間人在實現(xiàn)個體利益的同時,也要實現(xiàn)委托人簽訂合同所欲達到的合同目的,不得損害委托人和第三人的法律利益或社會利益。居間合同的三大特征包括:一,居間合同的合同目的是委托人自居間人處獲取居間服務并向居間人支付報酬。居間人需向委托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并對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負責,或者提供訂立契約的媒介服務;二,居間人對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通常情況下沒有介入權。其只負責向委托人提供訂立契約的機會,或為委托人與第三人訂約居中斡旋,促使合同達成一致,對合同并無實質的介入權;三,居間合同是諾成性、不要式的有償合同。居間合同自雙方達成合意時即成立,居間人負有依委托人指示進行居間服務的義務。
綜上,專車服務法律關系中,打車軟件一方的法律性質類似居間人。乘客依自己的出行需求在軟件上發(fā)出指示,軟件平臺依指示尋找符合條件的司機,此時,乘客作為委托人與打車軟件之間達成合意、成立居間合同。
三、專車出現(xiàn)交通事故時責任分配問題
目前,專車服務的提供商雖然稱司機是經勞務派遣的合格人員,但實際上為私家車車主本身,這類私家車,不論其運營行為是否合法,通常是以家用為目的進行投保。出險時,專車車輛實際是在進行載客行為,亦即改變了車輛本身使用性質,從而導致被保險的車輛危險系數(shù)大增。依據《保險法》第52條之規(guī)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險人未履行前款規(guī)定的通知義務的,因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而發(fā)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币虼?,保險公司有可能根據該項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拒賠此類專車服務中私自營運導致的車禍損失。在此情形下,帶車“加盟”專車服務的私家車主承擔著巨大的事故責任風險。從賠償能力的角度考慮,事故的受害人亦因而間接承受著無法獲賠的法律風險。
現(xiàn)實中,多數(shù)打車軟件均約定了免責條款。以“優(yōu)步”為例,其《用戶條款》中規(guī)定了有關交通事故的免責聲明:“……您通過應用程序或服務請求的汽車服務的質量完全是最終向您提供此類汽車服務的汽車服務提供商的責任。跟汽車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汽車服務或者汽車服務提供商方面的任何行動、舉措、行為、舉動和/或疏忽相關的以及/或者由此產生的責任,Uber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承擔責任。”但事實上,用戶通常并未留意該條款。且,合同約定的內容不能與強制性法律規(guī)定相違背。故,該條款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我認為,若乘客乘坐專車出現(xiàn)交通事故,打車軟件也應成為責任主體。但打車軟件作為居間人可以依據所收居間費在乘車費中的比例來承擔部分賠償責任。即,發(fā)生交通事故時,應依據實際情況,如果居間人沒有盡到審查義務,則需要在其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結論
第一,打車軟件作為專車平臺負有監(jiān)管義務。對于平臺所發(fā)布的“專車服務安全保障標準”(如滴滴打車表示“駕駛員具備三年以上駕齡且已通過相關駕駛技術考核”),其應當對承諾的事項進行審核、確保符合標準,并承擔無法實現(xiàn)承諾事項的過錯責任。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規(guī)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打車軟件作為“網絡交易平臺”的一種,同樣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第二,打車軟件與“汽車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約定、“用戶條款”中的免責聲明不能成為軟件公司免責的抗辯依據。通常,“汽車服務提供商”所聘請的勞務派遣駕駛員就是該專車的“車主”。而大眾用戶是不具備專業(yè)的法律知識來進行判斷的,會認為打車軟件作為專車的管理者有進行管理的義務。因此,交通事故發(fā)生時,打車軟件與“汽車服務提供商”的內部約定不能成為免責事由,而只能作為對外賠償后的對內責任分配的考量依據,打車軟件公司作為居間人應當依據居間費用的收取金額在乘車費中所占比重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第三,加強立法和政府管理,規(guī)范打車軟件平臺的專車服務,明晰法律責任。如通過立法規(guī)范“專車服務安全保障標準”,促使行業(yè)安全系數(shù)增加;厘清責任分配問題,使乘客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防止打車軟件平臺與司機之間相互推卸責任,維護社會正義公平;強制專車保險的投保范圍和額度,保證乘客因事故受有損害時的基本受償金額。(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計劃項目,受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15S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