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儀表管理能力是人生重要的能力之一,管理好自己的儀表,能讓人發(fā)現(xiàn)自信、美麗、熱愛時尚的自己,不僅是對自己的珍愛,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學校有責任在儀表管理上下功夫,將儀表管理與教育相融合,借助儀表管理,提升學生的品位與修養(yǎng),提升校園文明程度,為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做準備。
關鍵詞 儀表 儀表管理 服飾管理 發(fā)型管理
儀表管理很重要,管理好自己的儀表,不僅是對自己的珍愛,也是對他人的尊重。身穿合體、漂亮的服裝,修飾好自己的發(fā)型,就會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助于形成文明優(yōu)雅的舉止。不重視自己的儀表管理,不僅會讓自己形成隨意、松垮的行為舉止,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儀表管理能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就能提高的能力,只要人有改造自己儀表的覺悟,就有改造自己儀表的能力。一直以來,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中小學生儀表管理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一、中小學生儀表管理的現(xiàn)狀
學生守則規(guī)定中小學生是不允許化妝、不允許佩戴首飾的,對中小學生儀表管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服飾管理和發(fā)型管理。
1.服飾管理
自1993年國家教委下發(fā)中小學統(tǒng)一著裝的決定后,20多年來,中小學生在校期間大多以穿校服為主,而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的校服是寬松的運動裝式,且校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未按國家統(tǒng)一標準選用型號,只有大中小號。不分季節(jié)、不分性別,一套校服至少穿三年。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被包裹在寬松、肥大的校服中,好像裹了一個米袋子,像一只臃腫的小企鵝,與兒童的活波氣質極不相稱[1]。
服飾,是社會文化符號之一。校服,是服飾的一種,更應具備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雙重文化因素。無設計的校服,其中自然沒有追求美的元素,沒有約束學生行為的文化因素。無論男生女生,穿上校服后,一律圓鼓鼓、松垮垮,毫無美感。最美的青春年少、最美的身體,不僅被寬大的校服遮住了,隨意、松垮的校服也奠定了學生隨意松垮的氣質,容易讓人情緒消極,更容易讓人傾向封閉和自我保護,不愿創(chuàng)新。
由于校服沒有美感且質量較差,很多學校在升旗儀式和集體活動中要求穿校服,其他時間對學生的著裝沒有具體要求。不穿校服時,學生的服裝受家庭條件限制有很大的差別。無論穿什么質量的服裝,社會都缺少對中小學生服飾美的文化認同,服飾的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品牌和價格上。學校層面在服飾管理上只強調不允許學生穿奇裝異服,并沒有關于服飾審美的相關教育與管理。在教育科研中,也很少有關于中小學生服飾審美及服飾管理的研究。
2.發(fā)型管理
發(fā)型是由頭發(fā)改造而來,是身體的附屬物,也是身體的美學符號。發(fā)型對人的身份意識的形成及影響都是巨大的。各中小學對學生的發(fā)型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嚴禁學生燙發(fā)、染發(fā),嚴禁男生留長發(fā)等,這種要求是非常正確的,是對學生發(fā)型管理的基本要求。但在這一要求之外,卻很少考慮如何通過發(fā)型管理讓學生在發(fā)型上追求高雅、追求品位。
學校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對學生的發(fā)型有一個場域的規(guī)定性,現(xiàn)今的中小學生,大多用“學生頭”(女生扎馬尾辮或剪成運動式短發(fā),男生剪成小平頭)表征學生的身份甚至品德形象,“學生頭”具有極強的學校文化規(guī)訓與禮儀習俗的色彩,常常被人們稱之為“從頭開始的身體標準化”。服飾單一、發(fā)型單一,降低了管理的難度,卻進一步加劇了守成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的社會文化的固化。
很少有人認真思考發(fā)型對人的重要性,很少有學校思考如何引導正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關鍵時期的中小學生在發(fā)型設計上彰顯個人氣質、彰顯校園文化、彰顯與自己年齡與身份相協(xié)調的美。
二、如何培養(yǎng)中小學生儀表管理的能力
儀表管理是塑造自己公眾形象的一部分,是人融入社會不可忽視的要素之一。儀表管理能力是人生重要的能力之一,學校教育不應忽視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應正視它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給學生補上這一課。
1.儀表管理的重要性
儀表管理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對個人的重要性和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性。對個人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有助于讓人形成高雅端莊的行為舉止。當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儀表時,不僅能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更加美麗,也能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重視儀表管理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管理好自己的儀表,能為人帶來人際資源,增添自己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儀表管理能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隱藏已久的另一面——那個自信、美麗、熱愛時尚的自己。
2.儀表管理能力是培養(yǎng)品位而非追求品牌
很多學校,為了維護良好的學風和校風,不敢涉足儀表管理這一話題,孩子們自小受到的教育是儀表是虛的、是不重要的,只有學習成績才是最重要的,這種觀念與社會對人的要求是相悖的。提倡儀表管理并不是鼓勵學生相互攀比,也不是以貌取人,而是培養(yǎng)學生對美麗的重視;提升學生審美、追求美的品位,而不是讓學生追求品牌。良好的儀表管理能力提倡的是:衣著整潔合體,款式、顏色搭配適中,一枚胸針、一條小絲巾點綴的恰到好處,配以漂亮的發(fā)型。當學生對自己儀表滿意時,他(或她)走路的姿勢是端正的、語言是文明的、舉止是高雅的。學生身穿自己喜歡的衣服,自然愿意花心思去護理它,回到家里脫下衣服時,他們會自覺地將服裝整理好、掛好,不會隨手一扔,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3.結合校園活動,提高學生儀表管理的能力
儀表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應結合一些活動和場合,在培養(yǎng)社交能力和活動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審美及儀表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可有計劃地開展一些社交活動,如:迎新生晚會、校友聯(lián)誼會、新年聯(lián)歡會、校園電視臺招聘會、時裝表演、才藝大比拼、辯論賽、舞會(年級舞會、畢業(yè)舞會、迎新舞會、化妝舞會等)等活動。針對不同類型活動,對著裝、發(fā)型、化妝等提出相應要求。在嚴肅、正式的場合,盡量要求男生西裝革履,女生優(yōu)雅大方;在娛樂性活動中,男女生的著裝及發(fā)型可時尚、靚麗,但必須與學生身份和年齡相吻合,讓學生在不同場合,通過對自己儀表的設計及對他人儀表的欣賞,體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享受美、創(chuàng)造美,提高審美品位。
4.給予學生儀表管理的時間與空間
儀表與考試一樣,一旦有了自由管理的時間與空間,每個人對其不同程度的付出就會形成差異和競爭[2]。學校層面,培養(yǎng)學生儀表管理能力的前提是教師要有一定的儀表管理能力,教師必須衣冠整齊、優(yōu)雅大方,讓教師的外在形象為學生樹立儀表管理的榜樣。開設儀表管理相關講座或選修課,讓學生有時間與空間認識美、思考美。每學期組織一次由全校學生參加的服裝、發(fā)型設計活動,讓學生有時間與空間設計美,并將學生的設計公開展出。每周應拿出一兩天的時間,讓學生穿自己的服裝上學,鼓勵學生把服裝搭配好、把發(fā)型設計好,讓學生有時間與空間體驗美與欣賞美。
5.深度挖掘校服中美的元素
學生從踏進小學校門到高中畢業(yè),校服穿的時間最長,穿一身自己喜歡的校服,是每個學生的期望。在校服設計中要深度挖掘校服中美的元素,成立校服設計社會公益組織,鼓勵部分服裝設計人員潛心鉆研校服設計,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性校服設計大賽,充分挖掘校服中的安全、健康、舒適、美觀、個性化等元素。每所學校校服的整體風格要與學校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培養(yǎng)目標等元素相吻合。充分考慮學生年齡及生理特點,男女校服應有明顯區(qū)別,低年級與高年級也應有所不同。讓學生參與到校服設計中,讓舒適、美觀、高雅的校服不僅為學生所用,同時也規(guī)范著學生的行為舉止。校服的選材要嚴格,加工制作必須由有資質的企業(yè)承擔,作出高質量的校服,讓校服成為學校的文化符號。
學生要學會生活,教學生學會生活,是教育的職責。儀表管理是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學校有責任在儀表管理上下功夫,將儀表管理與教育相融合,借助儀表管理,提升學生的品位與修養(yǎng),提升校園及社會的文化水準。
參考文獻
[1] 吳維煊.校服:校園文化的柔性引領[J].教學與管理,2014(9).
[2] 鞠邵雯.在美國,儀表管理是門“必修課”[J].意林,2015(5).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