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
如今“君子”、“小人”這兩個概念,人們常是霧里看花,真假難辨。這不能只責怪人們?nèi)笔б浑p慧眼,要怪就怪“現(xiàn)代包裝”,不論什么偽劣次品都有辦法包裝成“價值連城”的寶貝。
網(wǎng)上揭出國家發(fā)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的貪腐新聞后,有一條看似嘲諷搞笑而實際上令人深刻反思的跟帖:“不落馬把自己打扮成孔繁森,落馬后才露餡兒是個王寶森。”解讀這條跟帖,不要摳字眼兒,應該作為一種“官場現(xiàn)象”去剖析現(xiàn)實生活。官帽、級別、職務(wù)已經(jīng)不僅僅代表一個人的身份了,還含有一種粉飾、包裝和保護傘的特殊功能。據(jù)說劉鐵男落馬的半年前,發(fā)改委已有多名離退休老同志實名舉報他的貪腐罪行,但仍有人跳出來為劉“辟謠”。因未落馬,劉鐵男仍不斷地拋頭露面,大言不慚地高唱“為人民服務(wù)”。那時候不知情者仍是霧里看花,畢竟大家不是長了火眼金睛的孫行者,誰敢輕易斷言他是“村婦”還是“白骨精”?
話雖然這么說,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心里還是有一把衡量他人的尺子。這就像小孩子看電影似的,把劇中人大體上分為兩類:好人和壞人。這看似簡單的分類,其內(nèi)在已含了“君子”與“小人”概念的胚芽,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善惡最通俗的褒貶,并頑固地存在于古往今來的人心之中。
比起“好人”來,“君子”的含義復雜多了。“好人”很簡單,就是不害人,心存厚道,還力所能及地為他人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官員,按說都應該是不害人、做好事的“君子”。有些貪官在落馬之前,也確實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十足的“君子”,不到最后一刻,他們是絕不肯摘下“君子”面紗的。
所以,對于相當一些官員們是清官還是贓官,僅憑一時一事、甚至幾時幾事還真難搞清楚。對那種表面上是“君子”,而內(nèi)心里是“小人”的“兩面人”,辨別他們的真?zhèn)魏苤匾?。他們的危害很大,識別他們的難度也很大,尤其是當他們戴著面具時,當他們初到某地時,當他們背誦莊嚴的經(jīng)典時,凡夫俗子,視力有限,膽子也小,不敢斷言水下清濁,對有的人只能是“出水才見兩腳泥”。
【原載2016年3月7日《渤海早報·渤海潮副刊》】
插圖 / 難逃 / 商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