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輝
宋國有一個人叫狙公,他家養(yǎng)了一大群猴子,時間長了,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家里越來越窮困了,必須要減少猴子吃栗子的數(shù)量。但狙公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
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
過了一會兒,狙公又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
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原本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騙術(shù),說猴子愚蠢。實際上,從經(jīng)濟學(xué)的角度來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還是有區(qū)別的,它們能給猴子帶來不同的效用。
在經(jīng)濟學(xué)中,效用價值論強調(diào)物對人的滿足程度。有人喜歡抽煙,那么香煙對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對于一位不愿意聞煙味的女士來說,香煙就會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負效用的物品。再比如在不同地點,人們對饅頭的不同主觀評價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村子里住著一位窮人和一位富人,有一天村里突然發(fā)洪水了,窮人背著家里最貴重的東西——一袋饅頭爬上了一棵樹,富人背著家里最貴重的東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這棵樹。洪水沒有消退的跡象。第一天,窮人吃了一個饅頭,富人什么也沒吃,眼睜睜地看著窮人吃。第二天,窮人又吃了一個饅頭,富人的肚子已經(jīng)直打鼓了。到了第三天,富人實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富人對窮人說:“我用一錠金子換你一個饅頭。”在這個艱難時期,饅頭對人的效用無疑比金子大。
(摘自《每天讀點趣味經(jīng)濟學(xué)》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