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孝文化中的自然法思想

      2016-04-11 06:11:07胡利明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理性規(guī)則道德

      文/胡利明(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論孝文化中的自然法思想

      文/胡利明(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內容提要:孝文化和自然法分別是中西文化的優(yōu)秀典范具有眾多科學內涵要素,理念融合和價值契合處于主導地位:孝文化是中國(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濃縮;自然法是歐美(西方)法律思想的精髓提煉。孝文化有自然法滲透,契合自然法思想,自然法中有孝文化基因,既豐富孝文化的創(chuàng)新內涵,又為自然法思想提供創(chuàng)新作為領域。

      孝孝文化自然法法文化自然法則

      有學者認為,孝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農業(yè)宗法社會的主流文化[1]。為此,中國學者研究孝文化有“歷史前提”,絕大部分從史學、哲學、文學(民俗學)視角著墨,目前缺位法學視角研究,更缺位自然法探析。據此,“國際比較”研究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和歐美社會自然法,重點“點睛”孝文化中的自然法思想。盡管這是學術創(chuàng)新嘗試,有可能導致“學理差錯”,但仍將創(chuàng)新研究孝文化,“自然”蘊涵著自然法觀念,既擴展孝文化研究新視野,又“零突破”自然法思想研究孝文化,還為孝文化研究貢獻“洪荒之力”。

      一、孝文化的科學內涵要素

      孝文化經歷了長期緩慢的發(fā)展過程,從簡單孝意識經歷較完善的孝觀念,達到圓滿狀態(tài)的孝文化,形成有精神傳承的歷史文化,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環(huán)境中逐漸成型、成熟和完善。孝文化從產生到發(fā)展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慎終追遠:孝文化的產生;以“親親”率“尊尊”:孝文化的成熟;以孝治天下:孝文化的政治化演變[2]。

      (一)孝文化的科學范疇

      孝與教有天然的內在聯(lián)系,孝文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通過“教”行為方式傳承與孝相關的文化內容。古人依托與孝相關的文化體系,非常形象地“設計”出“孝”的字型?!靶ⅰ笔怯伞袄稀焙汀白印惫餐瑯嫵桑锤改篙吅妥优叺纳途駛鞒行纬尚⑽幕?。“孝”經歷長期的自然積累,形成有中國歷史特色的文化特征,既是中國人的一般文化范疇,又是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更是獨立的特有文化系統(tǒng)。另外,孝的基本含義將與人類共存,它具有超時空性,如感恩、愛親、養(yǎng)親、事親、敬親、尊親和諫親等思想,都是可以批判繼承的。

      孝文化的范圍非常廣泛,核心精神集中于“孝道”,以不同層面的“孝”集中展現科學范圍?!靶ⅰ钡膬群ǎ捍嫔硐?,不憂親,不辱親(詳文略)[3]。據此可歸納:子女要保存強健自然身體報達父母,用齊名愛護精神名聲,共同推進孝文化,子女對父母物質、精神贍養(yǎng),向上追逐來源,感恩民族和國家,以成就揚名報達父母,讓先輩“感受”到晚輩的孝道。

      理解孝文化的科學內核,必須依托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宏觀角度理解孝文化,既等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成為當代社會價值核心,還是中國社會對孝文化的價值需要;從具體角度分析,傳統(tǒng)孝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內在動力,珍視生命、傳宗接代,與敬愛父母、尊祖敬宗構筑孝的基本內涵,傳宗接代被上升到孝的最高要求,生育子女成為剛性道德義務。其實,孝文化促成了中華文化中特有的生育文化,促進了延續(xù)民族文化的延續(x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內在動力。沒有孝文化中的生兒育女來傳宗接代,中華文化必然在人類歷史上成為“斷代體”;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傳播取決于生命延續(xù),豐富多彩的生育文化發(fā)揮著現代效用,成為中華民族生命力永遠旺盛的根源所在,核心在于自然生命上的永續(xù)傳承。

      孝文化具有中國特色,與所在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作用,形成豐富多彩的科學特征,“孝”的特性足以印證。“孝”具有普遍性、地域性、時代性、族群性、信仰性、思想性、個體性,從不同側面有力地證明了“孝”是一個歷史范疇[4]。孝文化的民族特殊性表現為多彩多樣的科學特征,自然性是連貫上述特征的核心精髓,反過來表明孝文化具有自然屬性。

      (二)孝文化的自然屬性

      孝文化的科學內涵豐富多彩,歷史傳統(tǒng)有主線,現代主題有“材料”,自然屬性更有生物血緣。據此,孝從家開始,家由男女雙方共同組成,通過性愛交媾產出子女,以此形成全方位的家庭系統(tǒng),既延續(xù)自然生命,又延續(xù)文化精神,還保存和發(fā)展家庭社會和國家社會。正如“孝”字所記錄的是早期漢語中的“家庭”的“家”,因為構成家庭的基本要素是夫妻及其子女,夫妻是通過交媾結合成的,子女則是夫妻交媾后的“產物”[5]??梢?,孝文化依托于生命的自然延續(xù),主要由傳統(tǒng)家庭中的夫妻交媾出子孫后代,父母和子女代際形成家庭縱向發(fā)展,其中對孝文化傳承的決定性要素是男女交媾的生物學上的自然屬性。另外,愛護、保護自己的生物性生命是孝的起碼要求,是最低層次的孝;生子立嗣,焚香繼火,以延續(xù)家族的生物性生命,是孝的第二層次;繼志續(xù)事,立身行道,以延續(xù)家族的精神性生命,是孝的最高層次。因此,孝文化的自然屬性至少包括:個體生物學生命、家庭生物學生命和家族性精神性生命,分別構成低、中、高層次的自然屬性。

      二、自然法思想的基本內涵要素

      自然法思想源于自然,屬于大自然的“神賜”,不需要現代法理根據,只有“義務道德”地尊重自然法規(guī)則,這在自然屬性上高度融合孝文化精神。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法的經驗總結,自然法有獨特的法內涵,與哲學觀念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自然法并不取決于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而是依靠內心上的理性規(guī)則力量信仰和反復性規(guī)則主動性完成,成為理性的規(guī)則箴言。

      (一)自然法學和自然法歷史

      1.自然法學的基本觀點。自然法學是自然法規(guī)律的科學根據,理解自然法思想需要先行掌握自然法學的相關理論,尤其是自然法學的發(fā)展變化歷史。自然法學有古典自然法學和新自然法學之別:首先,自然法學的基本觀點:自然法源于上帝(神)的意志,或是人類的理性,它的存在不證自明;二元的法律觀,即自然法和人定法的對立統(tǒng)一;人人平等觀念;自然權利(天賦人權)觀念;自然狀態(tài)和社會契約論;尋求和信守和平,關注社會正義[6]。古典自然法學的基本觀點:自然法來源于人性的理性,具有不證自明的天然屬性;人人生而平等;自然權利和自然狀態(tài);追求正義和和平。另外,限于篇幅只能“忍痛割愛”新自然法學思想,讀者可自行探尋之。

      2.自然法歷史。自然法來源于無法掌握、無法控制和無法解釋的大自然社會,完全是大自然規(guī)律的經驗法則,既突破超越神法的非理性,又歸納不證自明的客觀真理,更為實在法提供了原始客觀根據。其實,自然法有歷史來源,羅馬時期西塞羅認為,法律來自于人的本性,源于自然,貫徹始終就是正義、理性、自然和神明。在法律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最高的就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普遍適用的,為人神共有,人類是自然所創(chuàng)造,自然也就被賦予了正確的理性和法律;自然是永恒的,作為自然的法則的自然法也是永遠有效的;自然法是最高,源于是神意的體現。據此可知,自然法來源于大自然界,居于最高、最核心地位,屬于客觀理性永遠符合正義的科學標準;既有最高法律效力,又永遠有效,更是裁判的法定標準。

      (二)自然法的科學范疇

      1.自然法的科學屬性。自然法是屬于客觀真理的規(guī)則經驗總結,本質上歸屬為自然規(guī)律。不依任何人的意志為衡量標準,不依任何主觀意愿有所不同,不依人為干涉改變準則,不依事實行為否定客觀正義標準。格勞秀斯認為,自然法既是理性的準則,理性是絕對正確的東西,所以自然法便是絕對真理,是完全不能改變的,即使上帝也不能改變。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據,它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之上。另外,他還認為,自然法是正當理性的命令,它指示任何與合乎本性的理性相一致的行為就是道義上公正的行為;反之,就是道義上歷來的行為[7]。自然法是絕對正確的理性規(guī)則;屬于絕對真理,不因任何外力或意志而改變;原始根據來源于人性基礎的自然規(guī)則;屬于正當理性命令,符合公平正義標準和基本的道德準則。

      2.自然法的科學規(guī)則。自然法是科學規(guī)則,主要包括自然狀態(tài)、自然規(guī)則和自然理性,是所有法律規(guī)則的“母法”和法的價值衡量準則。自然權利理論強調人的自由、平等、財產和生命是不可剝奪的與生俱來的權利[8]。例如,盧梭認為:“自然狀態(tài)是每一個人對于自我保存的關心,最不妨礙他人自我保存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這種狀態(tài)最能保持和平,對于人類也是最適宜的?!保?]西塞羅認為:“凡被自然賦予理性者,自然賦予他們的必定是正確的理性,因此也便賦予了他們的法律,因為法律是允行禁止的正確理性。如果自然賦予人們的法律,那也便賦予人們法。因為自然賦予所有的人理性,因此也便賦予所有的人法。”[10]可見,自然法是自然狀態(tài),重點關注自我保存,然后才能保存自然權利,符合自然理性的規(guī)則,自然為人們提供科學的理性規(guī)則,自然狀態(tài)、自然權利和自然規(guī)則成為有機協(xié)調的整體,共同構成自然法的科學規(guī)則。

      3.自然法的科學價值。自然法引導理性的價值取向,以科學理性為核心,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其實,法治的精髓在于規(guī)則,規(guī)則的效力主力來源于主動遵守,它的威望在于法的神圣精神。另外,自然法是一種代表人類公平正義的精神,體現了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理性,是一系列高于實在法并對其進行約束引導的基本原則,是規(guī)范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使其和睦相處(和諧)的法則。自然法追求科學價值,倡導理性規(guī)則,引導積極的價值觀,打造真、善、美的理性環(huán)境,規(guī)范和約束自然界的行為,最終形成科學理性的自然規(guī)則,完善自然狀態(tài),打造自然權利。

      三、孝文化契合自然法思想

      孝文化是是基于自然規(guī)律自發(fā)產生的結果,起源于人類基因延續(xù)的自然規(guī)律,屬于在歷史進化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承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人類需要自我保存延續(xù),要求縱向長幼輩傳導生命,首先取決于生物學生命再創(chuàng)造,以此為物理依托形成孝文化。自然法思想也基于類似原理,先于人類之前存在,在尊重客觀自然規(guī)律前提下形成自然狀態(tài)、自然權利和自然規(guī)則,高度契合孝文化精神。

      (一)宏觀精神契合要素

      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在精神理念上整體契合西方自然法思想。(孝文化)經歷代的弘揚和發(fā)展,“孝”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孝喪、孝祭和守孝;孝敬事親,奉事父母;孝繼,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孝行是治國之本。孝的這些文化內涵,通過一定的思想或物質的形式展示出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其延伸滲透的部分,則成為東方文明的精神支柱。孝文化主要包括孝道、孝敬、孝繼和孝行,既成為東方文明的鮮明特色,又成為中國文化的“注冊商標”,更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圣經”;自然法則、自然權利和自然狀態(tài)是自然法的精華濃縮,既是西方法理學的精華,又是西方法文化的基礎,更可以指導全球法律文化向自然規(guī)律靠攏。據此比較,孝文化整體理念上契合自然法思想,既來源于自然法的類似原理,又有與之類似的狀態(tài)、行為和規(guī)則,更有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規(guī)律。

      人本思想順應時代潮流,孝文化追逐時代潮流。另外,儒家孝文化中的傳統(tǒng)人本思想包括:注重人的生命權、注重人的平等權和注重愛人的普適性[11]。據此聯(lián)想自然法原理,自然權利高度契合人本思想,生命權和平等權和普適性都是自然法的重要范圍;自然權利同樣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理念,高度融合人本思想。

      (二)微觀技術契合要素

      孝文化既是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是全社會的發(fā)展導向,更是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直接體現。另外,道德倫理的重點并不在于行為的目的與成效,而在于主體內心的善良良心意志,作為善良、優(yōu)劣和理性的判斷標準。據此,自然法特別重視道德的規(guī)范作用,道德成為自然法則和重要行為方式,道德準則成為自然法的重要衡量標準;孝文化修養(yǎng)展示個人品德修養(yǎng),自然法重視道德的積極作用,兩者在價值理念上“不謀而合”,相互契合提升價值檔次。

      孝道文化是孝文化的典型范例,主導孝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對社會秩序和諧發(fā)揮著核心效用,有助于家庭、家族和國家和諧。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理論的核心觀念,自儒家建立關于孝的系統(tǒng)理論以來,它一直成為中國人生道德的支柱。自然法是理性的箴言、道德準則和道德良知,與孝道的核心理念一脈相承,既成為支配人類行為和價值判斷的重要道德標準,又成為符合公平正義理性標準的思想準則,更成為孝道文化的價值追求。

      古代中國形成孝文化,追求目標是自然和諧狀態(tài)。儒家孝道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追求自我和諧、社會和諧、自然生態(tài)和諧文化,它是孝親為圓心、以愛有差等的仁愛精神為半徑,不斷地將孝道思想延伸推廣到仁愛人民和萬物方面,從一定意義上講,“仁民”和“愛物”是家庭倫理之孝逐漸放大的同心圓??芍⒌牢幕椭C追求自我、社會和自然生態(tài)和諧,將孝道思想擴展到人民和萬物(自然)范圍。據此推之,孝文化追求自然和諧,契合自然狀態(tài),自然法追求自然生態(tài)和諧,所追求完全相同的目標,所選用的方法相同或相似,所達到高度基本相同,所涉及的基本理念大致相同。

      四、自然法思想中蘊涵孝文化基因

      自然法思想中蘊涵孝文化基因,探尋與孝文化相契合的因素,發(fā)掘自然法中的孝文化理念,既有利于豐富自然法思想,又有利于擴展孝文化的范疇,更有利于融合雙方理念精神;既構筑自然法思想環(huán)境中的孝文化新常態(tài),又構建西方法理文化的孝文化升級版。

      (一)宏觀精神蘊涵要素

      自然權利重視主體的自我保存、自我延續(xù),只有主體自我存在,自然權利才有依附的“衣架”,為此自然法特別強調自我保存和自我延續(xù)“主體”,完全相通于孝文化中的生命保存和生命延續(xù),解決了生命源泉、生命歸宿和生命延續(xù)問題,這迫切要求珍視并保存生命。孝的實質在其生命論,不僅重視超越之生命永恒,而且重視現實生命并力求加以保護;珍惜生命,不僅要分別珍視自己與父母之現實生命,而且要相互保護,孝是人類親代之間(或者說個體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相互保護的機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生命個體相互保護的手段和機制[12]??芍?,生命成為孝文化的核心重點,契合自然法中的生命自然權利,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有孝文化特色的自然法;自然法思想中生命是重要保護的對象,自我保存生命思想完全契合孝文化中自我保存、自我延續(xù)觀念。

      自然法相當于宗教中的“圣經”,自然理性是自然法中的“圣經”。自然法追求自然理性,源于自然的理性是構成自然法的核心精髓,原因在于它是理性的箴言;孝文化同樣具有自然理性,既源于自然,又是正義的理性,符合自然法中的自然理性箴言標準,顯現自然法的思想基因。

      自然法思想和孝文化觀念既屬于自然規(guī)則,又屬于理性規(guī)則;既是行為規(guī)則,又是道德規(guī)則;既屬于自然法規(guī)則,又屬于道德準則??芍?,自然法的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可以成為孝文化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孝文化反過來又依托于自然法規(guī)則;孝文化既成為“義務道德”,又成為“追求道德”,全面貫徹落實自然法思想。

      (二)微觀技術蘊涵要素

      1.自然狀態(tài)。自然法倡導尊重自然,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良性秩序,一切來源于自然,一切服務于自然,一切以自然利益為優(yōu)劣判斷標準,融合相通于孝文化遵從的自然秩序。例如,洛克認為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tài),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是自然法賦予人的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權利,即自然權利??芍匀环ū3肿匀粻顟B(tài),自然權利不可被剝奪、不可被轉讓,正好融合貫通孝文化倡導的良性秩序(自然狀態(tài));孝文化是自然條件狀態(tài)下順其“自然”,完全吻合自然法環(huán)境中的自然狀態(tài)。

      2.自然法則。法自自然是自然法的重要原理,自然法則是法律規(guī)則的前提基礎,既來源于自然,又遵循自然法則,人人平等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法則,不是來源實在法,而是來源于自然法的天性。其實,孝文化既是源自自然的自然法則,又是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自然規(guī)則;自然既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又成為價值判斷標準,還成為約定俗成的自我規(guī)則。

      3.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是不證自明的客觀公理,遵循了客觀自然規(guī)律,落實為客觀真理,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法的核心追求。孝文化基于自然條件形成,同樣遵循上述原理,既屬于客觀規(guī)律,又定位為客觀真理;既屬于不證自明的顯規(guī)則,又主動遵循自然法的自然規(guī)律,還符合自然領域內的客觀真理標準。

      4.公平正義的道德良知準則。自然法中的外在道德和內在道德完全契合孝文化的道德理念,道德良知是良性道德的重要準則,既是一般的行為準則,又是價值衡量標準,還是良性發(fā)展方向,需要公平正義,追求公正價值,實現正義目標。孝文化是公平正義的化身,需要追求秩序公正,實現家庭正義,家庭生命延續(xù)和文化傳承屬于道德良知準則,貫通自然法中的道德原理。

      (三)形式外觀蘊涵要素:自然法非成文形式

      自然法是沒有明文條款的非成文狀態(tài),但實施的效果非常好,一切歸因于自然法的自覺行動和主動實施,既不特別需要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又沒有國家強制力可以依靠,還無需外在力量的輔助作用。另外,孝文化基本上為非成文形式,子子孫孫自覺主動運行孝道,基本不可能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之。據此,孝文化中非成文地主動行孝,蘊涵了自然法的特定基因,為彼此之間理念融合提供了“潤滑油”。

      五、孝文化中的自然法思想滲透

      自然法發(fā)源于歐美社會,孝文化肇始于中國社會,本來“互不干”,卻在相互蘊涵或滲透作用下相互關聯(lián)起來,形成有自然法色彩的孝文化和有孝文化烙印的自然法狀態(tài)。

      (一)自然性孝文化

      1.自然屬性孝文化。孝文化源于自然,具有客觀的自然屬性,不依意志發(fā)生改變;自然法源于大自然生命,尊重自然規(guī)則,按照自然法則行事,自然屬性是本質特色。正如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每一個世界歷史民族所寄托的特殊原則,同時在本身中也形成了它的自然的特性。”[13]可見,自然法中固有自然屬性,孝文化也源于自然屬性,這表明孝文化中會有自然法思想要素滲透。

      2.血親孝文化。孝文化的原始來源始于血緣關系,血親相傳是孝文化延續(xù)的物質載體,孝文化是血親延續(xù)的精神紐帶,緊密關聯(lián)孝觀念。孝觀念基于人的自然親情,其產生與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期的孝觀念表現為生命延續(xù)、傳宗接代和尊祖祭祖(前言部分)。據此可知,血親是人類傳承的重要自然紐帶,孝文化以血親為紐帶傳承家庭文化精神,自然法基于自然形成自然法則,即孝文化中無形蘊藏著自然法素材,自然法思想滲透于孝文化中。

      3.生命屬性的孝文化。孝文化產生于生命,圍繞生命旋轉,生命成為物質核心要素,構成孝文化的“運輸工具”。自然法認為,“在這種狀態(tài)中,雖然人具有處理他的人身或財產的無限自由,但是他并沒有毀滅自身或他人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保?4]生命也是自然法核心,雖然自然法承認和保護自由,但不能滅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既是所有事項的根本,當然是自然法的主體和附著載體。另外,自然法是理性的規(guī)則,教育人類自我保存,維護人類自身安全。據此可知,孝文化的生命自然屬性契合自然法,自然法思想無形滲透于孝文化,通過孝文化可以透析出無數自然法基因,逐漸感悟孝文化的真諦。

      4.自然規(guī)則的孝文化。孝文化是源于生物自然形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非成文規(guī)則性,作為自然規(guī)則為其成為社會規(guī)則準備條件。其實,自然是法治是“原始材料”,自然法治是自然界通行的法治規(guī)則。可知,自然既是現代法治的原始基因,又是自然法則基本材料;自然法是源于自然形成的自然規(guī)則,基于自然規(guī)則原理發(fā)展為社會規(guī)則。孝文化作為自然規(guī)則蘊涵了自然法思想素材,自然規(guī)則滲透于孝文化,形成有自然法特色的孝文化。

      (二)人文社會性孝文化

      1.人文性的孝文化。孝文化既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又是傳統(tǒng)的非成文制度文化,其人文底蘊深厚,尤其是中國古典哲學、古典文學有介紹和古代史中有記載,是中國先人千百年來的人文生活的經驗總結。自然法產生、形成和完善于歐美社會,既來源于神定法又高于神定法,尤其在工業(yè)革命時期達到成熟的頂峰,其所依托的人文底蘊同樣深厚,西方文史哲思想為其提供人文根基。據此可知,孝文化和自然法在人文性上“互聯(lián)互通”,盡管人文性的構成、內容和細節(jié)會略有不同,但人文理念精神完全貫通融合,形成一脈相承的中西文化體系系統(tǒng)。

      2.社會性孝文化。基于血親產生的孝文化,具有自然屬性和生命屬性,還處于世界萬物中具有社會性。自然法具有自然屬性,還處于自然社會中具有社會性。對此,德國學者塞繆爾·普芬道夫對自然法有獨特見解:和所有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一樣,人最為珍視自己,并想盡一切辦法保存自己,努力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躲避對自己有害的東西;人是一種關心自己的生存、需要,沒有同伴的幫助便不能自存,從互助中受益匪淺的動物。為了安全,社會化對他來講是必要的,這種社會性法律——教導一個人如何使自己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有用成員的法律——就是自然法,最基本的自然法是每一個人都應盡其所能地培養(yǎng)和保存社會性。可知,自然法優(yōu)先保存生命,有效避免對自己有害的東西,教導人們成為人類社會的成員,在同伴關心幫助下安全生存,保存完整生命,這需要培養(yǎng)和保存社會性,豐富了自然法思想。其實,孝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社會性,相得益彰自然法的社會性,共同構成世界萬物的社會性。據此,孝文化有自然法的社會性滲透,自然法中也有孝文化的社會性影子。

      3.身體力行、精神撫慰的孝文化。孝文化傳承延續(xù)依托于強健的身體,子輩只要身體健壯可行,必須物質贍養(yǎng)、精神撫慰父母,這既是基于父母給予子輩生物身體的自然動力,又是基于孝文化的道德準則,更是孝文化的主動自然行為。自然法同樣要傳承生命,自然本能迫切要求長輩撫養(yǎng)晚輩,晚輩既要履行“義務道德”物質贍養(yǎng)長輩,又要履行“追求道德”精神撫慰長輩。可知,孝文化和自然法在身體力行和精神撫慰方面完全相通,物質幫助和精神撫養(yǎng)共同推進,自然法思想滲透于孝文化,孝文化中吸納更多的自然法思想。

      因此,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通識文化,既有全國的通用性,又有地域性民族特色;既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特色,又有地域區(qū)域性特色。自然法同樣具有類似的特征,基于民族特色而生,既有當地當時的通用思想,又有地區(qū)局部的特色思想。可見,孝文化和自然法思想都有鮮明民族特色,相互滲透和融合貫通成為必然,逐漸形成獨有的民族特色,打造民族特色的孝文化共同體。

      綜上撰文,孝文化和自然法本來“互不相干”,通過比較探析孝文化和自然法的諸多科學內涵要素,孝文化有自然法滲透,契合自然法思想,自然法中有孝文化基因。孝文化源于人類生物自然性發(fā)展為自然規(guī)則,保持家國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自然法始端于大自然,歸納自然規(guī)律形成自然法則,屬于無須證明的客觀真理和不證自明的公理,呈現自然社會的自然和諧狀態(tài)。這些需要孝文化和自然法的自然善治,追求自然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其實,善治是社會自治狀態(tài)下的最佳理想狀態(tài),甚至在沒有政府治理的情形下,善治也可以“無為而治”,這是法治的最高追求狀態(tài)[37]。因此,孝文化主動契合西方自然法思想,自然法也融合貫通孝文化觀念,彼此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形成符合自然法標準的孝文化,既豐富孝文化的創(chuàng)新內涵,又為自然法提供有所作為的新領域,更為雙贏研究提供學術新嘗試;既希望能開啟孝文化研究的新學科(法學)視角,又力求把孝文化研究推向“國際前沿”,共同為孝文化和自然法研究提供創(chuàng)新“引擎”。

      [1]蕭放.孝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與當代意義[J].民俗研究,2015(02).

      [2]王翠.孝文化的歷史回眸與當代構建[J].孔子研究,2013(06).

      [3]劉曉玲.從“孝”看孝文化的時代價值[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01).

      [4]張分田.價值重建時代傳統(tǒng)“孝”文化之再檢視[J].天津社會科學,2015(01).

      [5]宋金蘭.“孝”的文化內涵及其嬗變——“孝”字的文化闡釋[J].青海社會科學,1994(03).

      [6]何勤華,嚴存生編著.西方法理學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4,11.

      [7][荷蘭]格勞秀斯.戰(zhàn)爭與和平法.[美]A.C.坎貝爾英譯,何勤華等,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

      [8]王立.平等的范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37.

      [9][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98.

      [10][古羅馬]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王煥生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96.

      [11]丁秋玲.論當代孝文化的哲學意蘊[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03).

      [12]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1-157.

      [13][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適時,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74.

      [14][英]洛克.政府論(下).葉啟芳,翟菊農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6.

      責任編輯:唐瓊

      D63

      A

      1008-6323(2016)05-0100-05

      胡利明,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2016-08-26

      猜你喜歡
      理性規(guī)則道德
      撐竿跳規(guī)則的制定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數獨的規(guī)則和演變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讓規(guī)則不規(guī)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敗規(guī)則對我國的啟示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永川市| 鹤山市| 宝兴县| 云阳县| 固始县| 敖汉旗| 西藏| 通辽市| 湖北省| 武安市| 出国| 彩票| 东港市| 益阳市| 韩城市| 红原县| 龙山县| 嵩明县| 万盛区| 丰原市| 漳州市| 武鸣县| 淮南市| 巴彦县| 阿巴嘎旗| 海原县| 政和县| 渝北区| 崇信县| 南召县| 旬邑县| 昌江| 基隆市| 长葛市| 澳门| 嘉善县| 沙洋县| 隆回县| 舒兰市| 全州县|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