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鋒
?
寫作,在時空里明悟
丁鋒
寫作源自心靈與時空的對話。
我們都有三種時間——昨天、今天、明天。昨天不會再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然而昨天應該難忘。昨天在記憶里會被篩選,被擦亮,被放大。于是,昨天的陳酒就變成今天的佳釀,在心有所失的今天,被咂摸出醇厚綿長的味道。面對著昨天的人、事、景、物,我們會有“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感慨;回顧著從昨天走到今天的歷程,我們也會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動。
明天還未到來,但明天一直在望。李商隱是寫明天的高手,他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達相思的情感,他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表達滿滿的期待。正是這樣的情感和期待,將今天此時的心境抒寫得淋漓盡致、蕩氣回腸。
原來,寫作中的昨天與明天,無一不打著今天的印記。有了昨天與明天的參照,寫作視野中今天的行走才有了意境,有了意義,有了意味。
“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人人如是問。此岸,呈現(xiàn)著現(xiàn)實;彼岸,寄存著理想。這里,有一個我;那里,有一個你。在不能自由騰挪的空間里,王勃對友人說:“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碧K東坡與弟弟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笨臻g的阻隔,卻讓人心彼此更接近。寫作視野中的空間遠不止于此,就像顧城說的:“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p>
現(xiàn)在你也許發(fā)現(xiàn)了,與其說寫作是心靈與時空的對話,不如說寫作是心靈在時空里的明悟。當物理的時空為我們的心靈打上烙印的時候,寫作便產(chǎn)生了。在這個獨特而嶄新的時空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恒”。
在寫作的此時此地,我們看潮起潮落風起云涌,聽晨鐘暮鼓生命拔節(jié),其實我們就是想說這么一句話——
這就是我。
抑或——
這才是我。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qū)新聯(liá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