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強
【摘要】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認識和在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經驗是十分寶貴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商品生產,高度重視并積極發(fā)展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是個偉大的學校等思想,直到今天也沒有過時,對于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仍然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毛澤東 商品經濟 價值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B82-53 【文獻標識碼】A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作用,對經濟體制進行深化改革,對現代市場體系、開發(fā)型經濟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進行改進,推動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建設,進一步促進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讓經濟可以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續(xù)地穩(wěn)定發(fā)展。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guī)律認識的最新理論成果,這一成果的出現離不開毛澤東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不斷摸索,離不開毛澤東對商品經濟法則認識的不斷深化,離不開毛澤東在社會實踐中開展的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之間關系的探索??梢哉f,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毛澤東探索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巨大的關系,沒有毛澤東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探索,就不可能有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在現在新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進一步學習和認識有關毛澤東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對于今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貢獻
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關系問題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同時,在具體實踐方面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它們和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道路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帶有安全性的和根本性的問題。如何對待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的商品交換是十分復雜的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針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學說的形成,有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商品經濟是同私有制聯系在一起的。有了私有制,才有商品生產;沒有私有制,也就沒有商品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全部著作中,凡是談到商品生產的地方,幾乎全都是指的私有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一個社會中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自己生產的產品不用于交換:而用于產品生產上的勞動也不能將這些產品的價值體現出來?!雹亳R克思、恩格斯認為,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是不相容的;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不僅要消滅私有制,而且也要消滅商品和貨幣。
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寧也認為商品生產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但通過社會的實踐,列寧及時覺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坦率公開承認了錯誤。他說:“我們原打算(或更確切些說,我們是沒有充分根據地假定)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雹谝虼耍袑帥Q定恢復商品和貨幣關系,實行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提出新經濟政策,開始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新經濟政策。事實證明,正是由于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蘇維埃俄國不僅迅速扭轉了困難的經濟局面,振興了農業(yè),活躍了市場,改善了城市糧食和工業(yè)原料的供給,而且也加強了工農聯盟,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階段不能取消商品和貨幣的思想,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商品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
在過渡時期結束后,還要不要保留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呢?斯大林在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經驗的基礎上,承認在存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兩種形式前提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要保留的。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斯大林這樣提到:“現階段在我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像在三十多年前列寧宣布一定要竭盡全力發(fā)展商品交換一樣,依然是畢業(yè)的產物?!雹鄄贿^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斯大林在認識上也存在缺陷,比如他認為商品中并不包括生產資料,在生產領域中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不了作用等等。
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這段時期,毛澤東針對社會主義中的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觀點。這一時期他組織了經濟理論學習小組,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進行學習和研究,并對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開展了多種探討。
首先,毛澤東對于商品生產本身所具備的社會性質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這一理論。毛澤東的觀點是:要從聯系的角度看待商品生產,觀察它和哪種經濟具有一定的聯系。其次,毛澤東認為我國的商品生產十分落后,這樣一來就需要有一個進行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的一個緩沖階段。他認為我國絕大部分的農民收入比較低,而我國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等各種農產品的商品率不是很高,進而導致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很難提高。這樣我國就十分需要對商品生產進行大力發(fā)展。另外,毛澤東對于斯大林所提出的生產資料商品外殼論進行了突破性的發(fā)展,提出了商品中存在一部分的生產資料,這為大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而且,毛澤東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計劃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進而提出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有計劃地進行各項商品生產和流通活動。這樣一來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就不再是原本孤獨對立的關系,從而提供了一個理論前提,為十二屆三中全會中的“商品經濟要有計劃地進行”做了一定的準備。此外,毛澤東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是極其有用的有利工具,應該充分利用它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最后,毛澤東提出了商品生產存在的前提條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兩種形式,而社會生產力決定了這兩種形式的存亡,并進一步提出了假如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商品經濟應該存在并要繼續(xù)發(fā)展。
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提出的有關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貢獻之一。他的這些正確認識大部分都體現在了黨的文獻和方針政策中,并在實踐中產生了重大作用。
毛澤東發(fā)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重要意義
毛澤東不僅論述了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一定會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性、特點和性質,而且還提出了“利用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重要思想。他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重要意義。概括起來,主要是:
第一,商品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發(fā)展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生產的出現,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很大進步。如前所述,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已經產生了商品生產。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商品生產是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只是一種從屬性的東西。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才開始大發(fā)展起來。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普遍化了,不僅勞動產品成為商品,而且連勞動力也成為商品。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商品生產。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商品生產才會完全消亡。因此可以說,商品生產是個歷史范疇,它是在社會生產力尚未達到一定階段的客觀存在,也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言以蔽之,商品生產是在人類歷史上生產力有了一定發(fā)展但又沒有極大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上的必然產物。因此,毛澤東指出:“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有密切關系”;中國“十分需要一個可以對商品生產進行大力發(fā)展的階段”。這表明,人們是絕對不能超越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絕對不能將商品生產排除出整個社會。應當進一步遵循經濟規(guī)律,通過商品生產,不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而企圖從自給半自給的或者從很不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期間必須經歷一個社會商品生產大發(fā)展的歷史階段。
第二,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原本自然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主導經濟,而歷史上我國商品生產一直比較落后。在20世紀60年代時,毛澤東指出:我國原本是比巴西和印度還要落后的國家,所以,“要發(fā)展商品生產”。近幾十年來,我國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然而同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是比較落后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發(fā)達,給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帶來許多困難。比如,商品生產不發(fā)達,國家資金積累有困難;專業(yè)化協作也發(fā)展不起來,從而影響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社會生產也不能合理分工,路子比較窄,農村有不少剩余勞動力,城市青年就業(yè)困難,勞動力資源浪費極大等等,這些都嚴重制約并進一步影響了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進程和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一定要對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行大力發(fā)展。毛澤東曾經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最大程度地開展商品生產,將可以用于交換的東西進行最大化的生產,從而在整個省、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內進行交換?!雹芩裕鐣髁x國家不可能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一定要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從而奠定社會主義制度的雄厚的物資基礎,這是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由之路。
第三,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毛澤東指出:“必須經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去引導農民大大發(fā)展社會生產。”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根本任務。想要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就一定要對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行大力發(fā)展。在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條件下,人們的基本生活資料還必須從市場上購買。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城鄉(xiāng)人民購買力的提高,人們對市場也有了新的要求,這不但要求要有數量充足的商品,而且要求有豐富的品種,要求商品的質量不斷提高,要求商品銷售渠道的增多,提供更方便的服務等等。而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里,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均發(fā)揮過不同的積極效果,它們的發(fā)展,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生產專業(yè)化和協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因此,只有發(fā)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這樣才能夠推動社會生產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經營管理,大力增加經濟效益;才能積累資金,擴大再生產;才能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等等。所以,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迅速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第四,要重視價值規(guī)律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guī)律,要對商品生產進行發(fā)展,就一定要重視并有效利用價值規(guī)律。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評價。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說:這幾個月許多地方實際上破壞了價值法則,根本上否定價值法則和等價交換,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他主張,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以及人民公社內部都存在等價交換和價值法則。而且在實踐中,價值法則也存在于生產資料的每一個不同的部門。在社會產品方面,我們不能進行無償占有,因此只能采取等價交換的形式;在隊和隊、社和社、國家和社之間一定要依據等價交換來進行各種交換活動。他認為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的實現過程中,價值規(guī)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批示中寫到:“要充分利用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其巨大的作用,從而讓幾萬萬人民和幾千萬干部學會發(fā)展和生產,這樣我們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才有可能實現,不然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雹廾珴蓶|的這些論述,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上述毛澤東對于發(fā)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意義的論述說明,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進行大力發(fā)展,才能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這也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中開展經濟體制改革,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
毛澤東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上述兩個方面是毛澤東在糾正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時提出和論證的有關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重要思想。這些思想,從理論上看,堅持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基本思想,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有重大突破;從實踐上看,對于糾正“左”傾錯誤起了巨大作用,也為此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歷史經驗。這些都是應該肯定的,然而,毋庸諱言,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思想還不盡完善,還有很大歷史局限性,其表現是:
第一,毛澤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將商品經濟與生產力發(fā)展聯系起來加以論述,卻未將其上升到社會發(fā)展階段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從而使他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思想以及由此指導下的相關實踐缺乏一貫性和徹底性。
第二,毛澤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但他對商品生產的地位判斷,往往從政治的角度而不是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認識,即偏重于用政治的眼光觀察商品生產在實踐中所發(fā)揮的效果。
第三,毛澤東雖然在某些角度上發(fā)現了價值規(guī)律的地位和作用,但對價值規(guī)律的認識也表現出了不徹底性。首先,從廣度上看,他比較重視價值規(guī)律在農業(yè)經濟中的作用,在工業(yè)經濟中就顯得弱了一些;其次,從深度上看,毛澤東還不承認價值規(guī)律在經濟中的調節(jié)作用,只把它當作工具看待。
總之,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探索,既有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又有認識不到位的地方,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毛澤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價值規(guī)律和商品生產在從前小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中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規(guī)律,在現階段和以后的社會主義生產活動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規(guī)律,并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仍起廣泛的作用。毛澤東從經濟規(guī)律的相互聯系中研究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顯然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突破了斯大林在這些問題上的框框,也更加切合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遺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經濟排斥價值規(guī)律,商品生產也被定義為是資本主義的來源,因而使這些正確的觀點未能得到進一步論證、發(fā)揮,甚至還遭到否定。但是,毛澤東所提出的有關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以及在社會實踐中的經驗仍然是十分寶貴的,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也沒有過時,對發(fā)展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濟寧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頁。
②《列寧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頁。
③《斯大林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0頁。
④《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3頁。
⑤《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1998年,第68頁。
⑥《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四十年》,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第163頁。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