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清 譯自 International Pig Topics,Vol.30(2015),№1:11
潘雪男 校 韓浩月 制表
豬場的批次管理
——現(xiàn)今養(yǎng)豬生產唯一實用的生產方式
張玲清*譯自 International Pig Topics,Vol.30(2015),№1:11
潘雪男 校 韓浩月 制表
如果我們討論群體飼養(yǎng),映入腦海的第一件事是這是歐洲小型豬場所做的事,這些豬場的仔豬每三周斷奶一次。這并沒有遠離現(xiàn)實。以群進行飼養(yǎng),意味著無論仔豬每周、每二周、每三周、每四周甚至每五周斷奶一次或二次,都應按批次將所有的母豬組織起來。在考慮采取群體飼養(yǎng)時,豬群的大小也不是一個限制因素:我們可以組建成一個100頭或100 000頭母豬的群體。
的確,采取群養(yǎng)是有必要的。今天,為了在養(yǎng)豬生產中有利可圖,我們需要對豬場的豬群按批次進行組群。
一個批次即是一群豬,在本文是指生產母豬,它們在同一天斷奶、配種和分娩。
然而,這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同時母豬的生理也會使我們難以應對,會搞亂我們的組群。但是,如同在所有行業(yè)一樣,最先的分組是防止在最后出現(xiàn)群體瓦解和不利結果的唯一辦法。
在豬場,有多個理由可說明分批生產是必需的:
● 為了避免未分群的母豬出現(xiàn)不受人歡迎的情況或起伏的結果。如果讓養(yǎng)豬生產流程和設施按一周生產500頭仔豬設計,那么這是我們需要實現(xiàn)的一個數(shù)值(可接受有限變異的生產系統(tǒng))。盡管這是一個校正后的平均值,但我們不能按一周300頭豬另一周700頭豬的這種方式進行生產。
一種類似于這種情況的生產方式可能會引發(fā)生產上的許多問題,或導致保育舍和/或育肥舍的飼養(yǎng)量不足。
● 為了避免通常會發(fā)生在不同年齡仔豬中體重差異過大的情況。同一年齡組的仔豬往往會有相似的體重。
● 為了讓豬擁有相同的免疫年齡。如果我們討論免疫細胞的發(fā)育,我們必須承認養(yǎng)豬生產要求不同免疫年齡的豬有非常特殊及明確的發(fā)育時間表(表1)。
● 為了擁有一個更高效的生產群體。如果豬場不了解其配種目標,那么母豬將是豬場的控制者,豬場管理者則不是。在管理/運作一家豬場時,牢記以下這一點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們把工作按群進行,將會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如果我們將某一天的工作重點放在配種上,另一天放在分娩上,再另一天放在斷奶上,所有這些工作在時間利用上將會更高效。
● 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生產成績。全進全出制并不是一項新的養(yǎng)豬生產技術,因為它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同時,斷奶也不是,此技術出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
雖然如此,當我們采用全進全出制的生產方式,同時結合同步斷奶,我們會獲得更好的生產成績。由此很容易斷定,全進全出制顯然是使用同步斷奶豬場最佳的生產方式。如果我們的生產系統(tǒng)不采用這種生產方式(無論豬場規(guī)模大小),真沒有合適的方式可利用。
豬場的生產批次將取決于二個因素:一是母豬生產周期的長度,另一個是每兩個生產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
● 母豬的生產周期長度。母豬的繁殖周期持續(xù)時間是從斷奶到發(fā)情的時間跨度+妊娠期+哺乳期的整個間隔時長的總和,例如:114 d(妊娠期)+5 d(斷奶到發(fā)情)+(21 d~28 d)(哺乳期)。因此,母豬繁殖周期的長度介于20周(21 d斷奶)和21周(28 d斷奶)之間。
● 各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每批之間的間隔時間是指將同一種生產事件(如分娩、斷奶或配種)的二次重活動分開的天數(shù)(即介于以上二次分娩、斷奶或配種之間的時長)。
豬場的生產批次數(shù)=生產周期長度/各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周)。批次數(shù)必須是整數(shù)(沒有小數(shù))。因此,生產周期長度以及相應地每一批的哺乳期必然會“被延長”,以便實現(xiàn)精確的批次數(shù)。表2顯示了不同生產管理系統(tǒng)如何計算批次數(shù)。
為了正確地分配各批內總的母豬數(shù),我們需要用批次數(shù)除以母豬數(shù)。例如,如果豬場有2 000頭母豬,且我們采用方法1,那么我們需要將每一批的母豬群設為100頭。
批次生產并不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種,但它是今天唯一可用的方法?!酢?/p>
原題名:Batch management: the only option to produce today(英文)
原作者:Miquel Collell DMV(MSD動物營養(yǎng)公司)
S815.4
C
1001-0769(2016)12-0008-02
張玲清(1972-),女,甘肅天祝,碩士,副教授,現(xiàn)就職于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6),主要從事畜牧專業(yè)教學和技術推廣工作,主持參與科研項目4項,發(fā)表論文30余篇。